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不能混淆目的与手段

作者:薛洪言 日期:2021-03-22 13:58:00

对区域性小银行而言,扎根当地就是其差异化所在,也是行业分化大环境下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不能认清现实、脚踏实地,一旦被互联网之下的全国性业务所吸引,很容易走上歧路,短期“虚胖增长”,但丧失了差异化和生命力。所以,中小银行不应追赶时髦,要扎根当地,聚焦小微,才是成功破局数字化转型的唯一出路。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提速。但转型并非平地起高楼,涉及拆旧与建新两大环节,在此过程中还要保证各项业务正常运营,难度不亚于“行驶中更换引擎”。一些谋局早的银行,经过多年布局,加之疫情的催化作用,转型加速,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但也不乏谋局晚的银行,仓促上线,在分化中差距被逐渐拉大,转型压力愈发紧迫。

2021年,金融抗疫优惠政策将有序退出,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多因素叠加下的转型压力

任何一个行业,真正的好日子都是很短的,总是会经历持续的考验。比如,近年来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焦虑,不身在其中,就很难理解其真正的挑战与压力。特别是当前多因素叠加,应对难度指数级提高。就一家银行而言,通常一次专注解决一个问题。比如2012年之前,要么着重化解不良,要么着力拓展业务;但2012年以后,在多重压力交织下,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只会延误时机,事实上,很多银行也确实已经延误了时机。综合而言,当前银行主要面临以下三重压力挑战。

第一重挑战来自不良率的持续攀升。2012年之后,随着前期刺激政策的退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步显露,叠加“钢贸爆雷”等特定事件的催化,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快速反弹。一时间,化解不良贷款成为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让多数银行没想到的是,不良化解并未很快结束,反倒成了常态性工作。

第二重挑战来自动力转换。就中小银行而言,其核心业务逻辑多形成于21世纪前十年,无论是组织架构、企业文化还是业务流程、资源配置,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投资+出口双轮驱动,对公贷款需求旺盛,很多银行都形成了独特的对公文化,尤其是中小银行,与地方基建投资同步增长,严重依赖对公贷款,个人业务贡献不足十分之一。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化,消费崛起为主要动力,企业端进入转型调整期,整体信贷需求放缓,且分化加速。此时的中小银行开始有意进行零售转型,但长期以来的对公依赖难以扭转,零售转型进展缓慢,不足以抵消对公业务放缓带来的影响,业务侧增长乏力。

第三重挑战来自金融科技驱动的模式变革。金融科技打开了线上空间,同时消解了线下网点的壁垒。全国性银行不必再通过网点布局的形式下沉,对区域用户的竞争力度急剧上升——借助更为强大的科技实力、更优秀的产品体验,全国性银行在局部市场上可以取得不弱于地方银行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急剧上升,似乎又无从着手反击。

以上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中小银行需要同时面对多个难题,且每一个都不容易应对。这个时候,一旦缺乏战略定力、缺乏长期主义心态,在经营发展上就很容易走上歧路。


警惕转型歧路

就中小银行的转型实践来看,零售转型+金融科技转型是最主流的两条线,就这两条线来说,佼佼者暂且不谈,不成功的银行大致走向两种歧路:一是纸面转型,没有落地;二是指标转型,缺乏根基。

先来看第一种。所谓纸面转型,是指转型停留在文件制度、组织架构层面,业务运营层面不见成果。究其原因,多是战略层面重视不够,资源配置不触及根本,核心资源依旧集中在传统模式上,只是在组织架构上新设团队,影响力仅限于部门内,既不能在业务层面提供增量动力,也没能力带动全盘变革,最后只好照搬业内一些新产品自娱自乐,做成了“面子工程”。

很多银行都属于这种情况,口号追时髦,但在亟需改变的传统强势部门中,新文化渗透有限,起码员工层面感知不到明显变化,一切工作模式照旧。这种情况两三年内还能维持,时间一长,其与同行中的佼佼者之间的差距就会拉大。一般来讲,这类银行的特点是日子不算难过,比如地方支柱型产业贷款需求依旧强劲,感知不到变革的紧迫力,变革只是一种作秀手段。其实,这类银行是最危险的,日子一点点变差,每年似乎都能凑合过去,等真正警醒时,往往已错过时机。

再看第二种。所谓指标转型,是把转型简化成几个指标,然后错把指标当结果,想方设法完成了指标,却发现转型还留在原地。究其原因,没能做好短期盈利与持续转型的平衡,不但走了捷径,还把所有资源都放到走捷径上,忘掉了转型初衷。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一些小银行对助贷业务的依赖,把助贷业务当成了零售转型、科技转型的全部。风口期的前两年,这些小银行的确享受到零售指标节节攀升的欣喜,风口之后,监管收紧,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飞”。

指标转型的问题在于把目光放在了外部,忽视了内在的变革。零售转型和科技转型,本质上是银行经营逻辑的转型,需要从内而外层层递进,核心再造、数据中台、流程变革、激励优化、产品创新、零售凸显,零售指标改善只是个自然的结果,不能成为目标本身。

从数据上看,2010~2020年,银行业个人贷款占比从22.5%提升至36.3%,越来越多的银行零售占比开始突破50%,零售特色愈发凸显。但从个人贷款结构上看,住房贷款仍是主力军。截至2020年9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7万亿元,在个人贷款中占比54.8%,相比2013年的45%,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过去几年银行业的零售转型大半是住房贷款拉动的。

2020年末,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分五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控制住房贷款的意图已十分明显。住房贷款受到压制的同时,银行消费贷款也因助贷、联合贷款的强监管而步入低谷。

在此背景下,指标层面的转型愈发无力,也倒逼中小银行回归转型的本源上来。


手段与目的

2021年1月22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小银行、地区性银行必须“要有抗拒盲目做大诱惑的能力,扎根在当地,做小、做细、做实”,并强调“原则上只能在本地发展”。在2020年7月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明确提出“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

全国性银行、互联网机构借助互联网渠道加速入侵地方银行的客户,监管却不鼓励地方银行借助互联网贷款发展全国客户,为何要捆住其手脚呢?不能拓展区域外客户,互联网转型效果会大打折扣,此前不是一直鼓励中小银行要加速数字化转型吗?

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疑问,是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科技转型是手段,服务当地客户是目的,手段需要不断更新、进化,但目的始终是不变的,一旦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甚至把手段当作目的本身,就会走上歧路。

事实上,服务当地客户不仅是地区性银行的目的,更是地区性银行安身立命的根本。

金融科技放大了银行间的优势和劣势,加速了行业分化,面对金融科技的大潮,每一类银行都必须找到差异化优势,聚焦一点才能顺利破局。对区域性小银行而言,扎根当地就是其差异化所在,也是行业分化大环境下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不能认清现实、脚踏实地,一旦被互联网之下的全国性业务所吸引,很容易走上歧路,短期“虚胖增长”,但丧失了差异化和生命力。

所以,要求中小银行扎根当地、聚焦小微,是中小银行成功破局的唯一出路,唯有认清这一点,中小银行的金融科技转型才有可能成功。某种意义上,做金融科技的弄潮儿是全国性银行的事,对小银行而言,不应追赶时髦,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很多难题才可能迎刃而解。

一旦以服务本地客户、服务小微客户作为取舍的立足点,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也就清晰多了。

首先,要运营一个App,以顺应用户线上办理业务的习惯。App是银行服务用户的入口,要把该上网、能上网的业务都接进来,而且还要运营好。这就涉及银行内部各个产品线与运营部门的权责梳理,还要理顺分润、激励及费用承担机制。

其次,要深耕交通出行、政务服务、生活缴费、餐饮娱乐等本地场景,应立志把App打造成本地用户的生活入口。做不了生活入口,谈何服务本地用户?为此,要不遗余力地开展场景接入工作。很多中小银行的股东是当地财政局和龙头企业,在接入本地场景上有先天优势,只是要么重视度不够,要么方向偏差,反倒落后于全国性银行,这是不应该的。

再次,调整优化线下网点资源。一旦线上App上了轨道,其对线下的分流与冲击就开始了,将会倒逼线下渠道转型。转型的方向有两方面,一是侧重线下获客优势,将用户向线上引流;二是侧重线下场景体验优势,因地制宜、一行一策,给用户创造差异化体验,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

最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数据中台。随着产品运营变革、外部场景接入、线下线上融合等工作的推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数据中台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项,这背后又涉及数据接入与整合、敏捷开发、核心系统改造等问题。

可见,只要方向是正确的,之后的一系列转型动作一环扣一环,是不容易出现大偏差的。


他山之石:江苏苏宁银行的案例

在此,本文以苏宁银行的案例为例,进一步说明聚焦与专注的意义。

2017年6月16日,江苏苏宁银行正式开业,是江苏省第一家民营银行。作为新设银行,江苏苏宁银行不存在转型问题,但作为一家立足江苏的中小银行,江苏苏宁银行一样面临着如何应对金融科技大潮、如何看待零售转型趋势、如何寻找差异化优势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从战略抉择上找答案。

成立之初,江苏苏宁银行就提出了“科技驱动的O2O银行”的定位,坚持“金融科技+场景金融=普惠金融”的经营发展理念,以微商金融、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为核心抓手,聚焦市场“缝隙”业务,坚决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科技驱动,是顺应金融科技大潮的必然选择;“缝隙”业务和差异化发展,是中小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唯一道路;发力场景金融,既是借力股东生态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战略前瞻,如江苏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所说,未来,通过数字化转型,把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内嵌到企业的生产环节、交易环节和个人的生活环节,金融服务会像水一样渗透到各个场景各个生态之中。既已看到场景金融的未来,唯有主动融入场景金融之中。

科技驱动以科技资源投入为前提,否则便沦为空洞的口号。成立以来,江苏苏宁银行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7%左右,而银行业平均占比不到4%;全行科技类员工占员工总数50%以上,显著高于行业水平。以金融科技为抓手,江苏苏宁银行从金融架构、交易、风控、媒介、交互、场景、生态、角色、体验等各个方面再造金融业态,打造出了企业知识图谱、风控预警系统、供应链金融融资平台系统、动产质押系统,针对性地设计微商金融融资产品及服务。

在金融科技驱动下,江苏苏宁银行既大幅提升了自身普惠客群服务效率,同时也加快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实现科技能力开放赋能,助力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普惠金融布局。

正确的方向叠加踏实的努力,江苏苏宁银行各项业务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江苏苏宁银行各项贷款余额402.1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69.3亿元,540.9万户,户均贷款4978.8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3.7亿元,9.2万户,户均贷款6.9万元;对公贷款余额65.06亿元,1975户,户均贷款329.4万元。

面对行业的大变局,江苏苏宁银行专注科技驱动、专注缝隙业务,三年多来成功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对中小银行转型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上一篇: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下一篇:数字赋能 打造“有温度的信用卡”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新形势下金融反腐与廉洁风险管理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美元清算体系下 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打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投后管理(...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银行数智化转型中风险中台建设探索与...
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 应...
包买行视角下的福费廷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