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要结合生产、生活、消费、经营等多种维度,量体裁衣,做好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工作。 作为地方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代表的DY县,曾是享誉全球的“世界钨都”,境内矿化面积约30平方公里,大小矿脉有3000余条,有48种矿类物质,金属矿物以黑钨矿为主,伴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绿柱石、白钨矿等。在2013年以前,DY县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有一半以上依靠矿产业支撑,但2014年以后,随着矿产业低迷、价格持续下跌,加上矿产资源开发进入中后期,DY县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到2019年底,长期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的后遗症更加显现,加上县政府投入当地建设负债较高,县域经济整体下行显现,而作为县域金融主力军的农商银行,对金融支持当地产业转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以挖掘农商银行如何与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域产业转型发展为切入点,为当地经济发展找到新的“政银民”合作注入新活力。 县域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钨都”的DY县,钨矿经济长期占据该县经济增量的60%以上,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能量和利润。2014年以来,钨价格呈断崖式下跌,涉矿制造企业利润减少、产量逐年压缩,钨产业经济增幅同比下降,跌至2019年年末的20%以下。针对当前钨矿等枯竭资源价格波动大,产出量及库存量持续不明朗的现状,当地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转型,从主攻工业攻坚战提质增效、加快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产业转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攻坚、重视开展生态环保建设等方面着手,“降成本、优环境”成效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后续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打下扎实基础。 在DY县政府的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下,资源型枯竭城市的DY县正加速转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增幅对矿产业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在环保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仍需大量资金投入县域经济转型,而单纯依托财政支出已不现实,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农商银行,将在打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商银行支持转型存在的困难 农商银行在扶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上,可谓不遗余力,与当地经济发展“水乳交融”,始终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不动摇,信贷资金100%流入当地实地经济,着力扶持涉矿企业向深加工转型发展、助力涉矿个体户向多元化经营转型、支持旅游产业纵深发展等多方面贡献力量,在助力县域枯竭型城市转型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支持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仍然受多重因素的制约,让农商银行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信贷转型扶持渠道受限 当前,很大部分矿企在转型过程中受当前环保政策趋严的影响,很多存量矿企易被定性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旦被认定为污染型企业,将导致一定比例的矿企处于停产整顿,无暇顾及业务转型,特别是那些濒临倒闭的“僵尸”企业,很难再获得转型资金支持;同时,一旦涉矿企业被认定为无前景、夕阳产业,容易造成一定数量借新还旧或续贷矿企贷款难以获得盘活或以时间换空间方式处置。 资源型企业信用风险加大 受矿产业低迷影响,近年来矿产品价格波动较大,钨砂价格一度跌破成本价,部分矿企生产经营出现较大风险,产供销波动较大,导致出现“有库存的不愿意出售,有生产能力的采矿企业不愿意生产”的局面,市场波动较大的风险直接导致整个矿产业的隐性信用风险加大,以致银行机构在面对资源型企业时“心有力而余不足”。 产品创新力度仍有不足 对农商银行而言,尽管创新了较多融资产品,也满足了众多客户转型发展,但由于产品创新水平有限,仍有一定金融扶持缺口,特别是银行与保险机构就贷款业务,缺乏互担机制,对需业务转型的企业,如需融资,仍大部分采取常规性的抵押、保证等途径,未开创性开展保险机构的担保补偿措施,以便缓解矿企转型融资难问题。 金融产能聚集效应未体现 尽管该县有10余家银行机构进驻,农商银行网点更是长期实现乡镇全覆盖,但在人才引流、特色产业集聚对接上,仍有不足,亮点不明显,未充分发挥金融集聚人才的效应。 农商银行支持枯竭城市的转型策略 充分发挥信贷杠杆效应 农商银行应主动向当地政府及上级管理部门汇报并争取政策,对资源转型企业,特别是环保政策支撑不宜“一刀切”,避免因政策、资金短缺等造成企业风险加剧、濒临停产等困难局面,要全力扶持本地矿企环保转型、深加工、矿产品外购,减少本地企业对当地资源的盲目再挖掘与浪费。一方面是对有潜力、有市场的采矿型企业,要加强政策扶持,信贷杠杆重点向当地钨深加工转型倾斜,确保能够正常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对存量矿企贷款,坚持“不抽贷、不断贷”原则,对有一定还息能力的矿企贷款、鼓励续贷或借新还旧,通过以“时间换空间”方式,做好盘活处置工作。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要结合生产、生活、消费、经营等多种维度,量体裁衣,做好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工作,如尝试推出与保险机构合作机制,通过保险机构的担保补偿措施,创新推出“银行保险惠企”担保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困境,切实缓解矿企转型融资难问题;增加对绿色企业的无担保、纯信用免担保类贷款的投放,并加大贷款优惠利率支持,对优质绿色企业推荐政府贴息贷款扶持,对于企业投资于污染治理基设施的融资需求予以充分支持;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企业、项目和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项目禁止新增放贷,以抑制其发展。 发挥金融集聚人才效应 当前,根据DY县2019年人才市场数据显示,中专及以下水平较多、占比超过7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不到10%,随着国家层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多人才将注入规模小县城。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农商行要积极作为,简化优化现有办贷流程,重点加大创业贷款资金投放,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大力推广个人小额消费信用贷款,提高支持个体工商户、小微业主、人才群体贷款的可获得度,用金融促进人才集聚,提高返乡人员创业热情,引导更多人才返乡创业。 支持旅游产业融资转型 结合当前国家、省委省政府、市县对扶持旅游产业振兴的要求,及时调整信贷支持企业和产业项目,有效地跟进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扶持当地有特色、有效益、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业项目。积极选择正确的信贷支持目标企业,做出科学准确的信贷政策,使DY县旅游产业发展中金融支持发挥出金融资源配置的效果,保证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整体目标的稳步推进。 支持特色农业良性发展 充分发挥DY县的农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据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发展脐橙、蔬菜、中药材、休闲农业等产业,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等农业主导产业,建立银行、龙头企业互动机制,通过农商银行和当地龙头企业的互动机制,使银行、企业和农户信息更加透明,摆脱银行“不敢贷、不想贷”从而不思贷,以及农民不知道可否贷、怎样贷和向谁贷的情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解决企业和农户的不同分工、共同发展的问题,形成“银行+企业+农户”的良性互动模式。 提升风险防控管理能力 一是提高风险关口前移,特别是对涉矿等高耗能产业,要科学严谨分析,注重企业发展前景,重视第一还款来源,不断增强农商银行的自我免疫能力。二是合理安排信贷资金,优化调整信贷结构,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信贷政策变化,积极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加大100万元以下、3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投放,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严格控制大额贷款的投放。三是加强信贷营销队伍建设,加大信贷基础知识培训,优化信贷操作流程,逐步实现信贷管理方式的转变。四是优化再造流程,调整利率定价制度,引入利率定价与信贷系统对应机制,实现按时调整,深化信贷新规执行,提升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 (朱挺深单位为大余农商银行,许礼刚单位为江西理工大学)
上一篇:大型维修改造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浅探
下一篇:叫停银行非自营网络平台存款业务 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