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我国产业链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作者:尹 源 日期:2021-03-09 10:56:39

本次疫情冲击难以明显撼动全球产业链的既有结构,也不会快速削弱我国制造长期积累起来的优势。因此,短期内并不会发生显著产业链转移的现象。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各国防控措施升级导致经济暂停、贸易萎缩,对制造业、服务业、居民信心、社会治理等造成全方位冲击,全球经济面临极大的衰退风险。从疫情发展的时间演进来看,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将是动态的:起初是线下服务业需求萎缩、国内企业停工对经济形成脉冲式冲击,当疫情全球化蔓延之后,主要担心发达经济体秩序停滞造成我国进出口产业链断裂、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等。而从长远看,需要关注的是全球回归内向化倾向、中美产业链脱钩、经济全球化倒退等问题。

疫情对我国产业链的冲击与影响分析

宏观层面:疫情将从需求端、供给端对我国产业链造成多维度冲击

从需求端看,疫情导致外需走弱将拖累我国出口表现。从我国进出口数据来看,2020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以美元计价)同比下降8.4%,其中出口降幅达13.3%,进口下降了2.9%,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均明显下降(对美国、日本、欧盟的出口分别下降25.2%、16%和16%)。

从供给端看,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受损或中断,将影响我国工业生产的上下游供给。在疫情影响下,多数国家生产放缓甚至停摆,导致核心零部件和生产资料短缺,全球供应链缩短或部分断裂的风险显著上升,我国工业生产也将面临零部件断供、生产中断等多重压力。

中观层面:出口依存度高、加工贸易占比高的行业受疫情的影响程度更为明显

一方面,出口依存度不同的行业其受外需下滑的影响程度将出现明显差异。用出口依存度=行业出口/行业总产出来进行测算,可以发现我国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46.43%),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36.23%),仪器仪表(32.28%),电气机械和器材(21.45%)等行业。在疫情导致全球需求疲弱背景下,这些行业受到的负面冲击将更大。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占比情况的行业受疫情冲击的程度也不同。近年来,我国整体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占比逐渐降低,但具体到不同行业,加工贸易占比差异较大。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印刷和文体教育用品,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等行业的加工贸易占比仍高于30%。这些行业生产上下游与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供应链关系更加紧密,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对我国这些产业造成的外溢影响也更大。

    微观层面:企业生产、需求、现金流、运输等环节均存在严峻挑战

对于微观外贸企业而言,疫情的冲击体现在生产、需求、现金流、运输等众多环节上。具体来看,一是生产有待修复。在前期我国境内疫情冲击下,大量企业正常活动被打乱,需要加快推进企业复产复工,但当前仍面临上下游企业不同步、产业链整体运转效能下降等问题。二是需求明显受损。疫情期间社会活动减少导致需求萎缩。前期境内疫情冲击主要是内需受损,后期境外疫情蔓延则未来外需将持续低迷,外贸企业订单情况堪忧。三是资金压力增大。疫情导致企业营收减少甚至中断,但房租、工资等刚性费用仍需支付,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疫情持续蔓延可能引起的产业链转移情况

疫情一定程度上将加快我国产业链转移速度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贸易、跨境投资活动受到明显影响,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怀疑态度和倾向。随着近年来贸易摩擦和冲突不断,逆全球化浪潮动摇了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基础,一定程度上将加快我国产业链转移速度。以美、日、欧等经济体为例,疫情肆虐让各国政府和跨国企业深切认识到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重要性,疫情一定程度上将加快我国产业链转移速度。

短期出现大面积产业链转移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全球产业链布局是一个结构性的慢变量,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是经过长期市场供需匹配而形成的结果。本次疫情冲击难以明显撼动全球产业链的既有结构,也不会快速削弱我国制造长期积累起来的优势。因此,短期内并不会发生显著产业链转移的现象。

其次,我国工业门类齐全、消费市场潜力广阔等优势难以被其他地区替代。一方面,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约220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且市场潜力广阔,也是跨国企业布局我国的重要原因。

最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产业承接能力有限。虽然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有意将生产线迁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但是这些国家自身体量太小,所能支撑的供应链网络与我国相比差距过大。同时,除劳动成本外,东南亚国家在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工作效率等方面比我国存在较大劣势,导致供应链的配套以及生产的协同效率较低。

当前我国出现的产业转移现象需理性看待

产业转移既是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自然结果。事实上,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转移现象一直都在持续。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正遭受“两面夹击”困境:一方面,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回流”政策重点在于吸引高端制造业的回流,对我国高端制造核心上游的供给减少甚至中断;另一方面,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利用人力成本优势吸引大量低端制造业建厂。在这种情况下,亟须关注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情况。

相关建议

第一,推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增强我国产业链稳定性与安全性。一是聚焦重点产业链,通过上下游联动、内外贸协同实现产业链企业协同复工复产,畅通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确保企业稳定生产。二是做好产业损害调查、产业发展评估,尽快在一些产业基础薄弱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补齐产业链短板。三是从提升产业链安全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

第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维护我国完整产业链条优势。一方面,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内源性增长,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另一方面,重视并留住传统中低端制造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第三,加强东西部合作,优先推动我国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和承接。充分利用我国市场广阔、区域差异大等优势,鼓励区域产能合作,顺应市场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鼓励东部产业集群式转移,重造区域产业链。

第四,综合施策改善外贸企业的经营生态环境。继续深化外贸“单一窗口”“无纸化通关”等贸易便利化改革,在进出口环节收费、通关时间、通关成本等方面向国际一流水平对标看齐,让外贸企业减负前行。控制人力和房租等成本过快上涨,严格落实阶段性降低企业成本政策,改善外贸企业的经营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马鞍山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金融辅导员制度:纾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
下一篇: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新形势下金融反腐与廉洁风险管理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美元清算体系下 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打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投后管理(...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银行数智化转型中风险中台建设探索与...
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 应...
包买行视角下的福费廷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