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应明确数字化、智慧化战略发展方向,紧密跟踪各行业5G应用的发展趋势,特别是5G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动态,充分发掘拓展金融服务的机遇和切入点。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5G时代已经悄然来临。2019年6月,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5G新时代。未来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凭借其高速率、低功耗、低时延、广连接等超强特性,将为银行业带来全新的服务手段与交互方式,催生金融服务新业态,重塑服务模式、运营模式乃至金融场景生态圈,赋能银行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升级。洞察利弊、谋篇布局、抓住风口、乘势而上,已经成为5G时代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5G为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带来新动能和新契机 5G技术将全面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升级,创造全新用户体验 打造智慧网点。在5G新时代,5G将与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机器人、全息投影等各类“黑科技”深度融合,应用于银行网点的迎宾识别、互动体验、展示营销、业务办理等客户全旅程服务,提供更具科技感、未来感、温度感的金融服务体验。 建立远程虚拟银行。5G以及全息投影、机器人等新技术,为远程虚拟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与云计算共同构筑云端之上的新型网点,实现线上、线下渠道互补融合,进一步突破物理空间距离对银行服务的限制,减少银行网点服务的盲区。未来银行可运用“5G+全息投影”,为服务较难触达、人员稀少地区的客户提供全息银行服务,客户与银行服务人员在不同地理空间,通过全息影像实现面对面的自然交谈和业务办理,达到“连接无感、服务无界、体验无限”的场景效果。 变革支付模式。继二维码支付、云闪付等迅速普及之后,VR/AR支付等更为先进的支付方式正在逐渐开发和萌芽,但却遭遇网络带宽不足、时延较长、卡顿严重等瓶颈制约。而5G时代10Gbps的高速率、毫秒级的低时延将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交易时间和操作延迟大大缩短,VR/AR支付将得以迅速推广。同时,5G与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未来或会涌现微表情支付、脑电波支付、虹膜支付、声纹支付等各种新的形态,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支付体验。此外,基于5G万物互联的特性,未来每一个商品都将装上传感器,客户在选择商品的同时即完成了商品的识别与支付,无人值守、无感支付的超市和银行将会越来越多。 5G技术将助推传统银行向开放银行全面转型,拓展金融场景化生态圈 在5G技术赋能下,银行通过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以将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同业、客户及合作伙伴开放。同时,借助海量多维度关联数据支持,把银行服务植入客户端、机构端和政府端,无感融入所有人的生产生活场景,从而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5G技术有助于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三流合一,加快供应链金融的智慧化转型升级 利用“5G+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一个完整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生产厂商、物流运输、终端销售网点、最终客户等全部纳入信息管理,银行拥有链上信息穿透查询监管权限。同时,通过“5G+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中的“人、系统和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动态计量及自动预警,实现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智能化感知、全流程追踪以及标准化监管,从而推进供应链金融智慧化转型。 5G技术有助于延伸服务、降低成本,拓展普惠金融的深度与广度 依托“5G+物联网”,能够让银行与客户更便捷地连接,通过万物互联产生的真实物流信息、经营信息,为小微企业进行风险定价,破解其融资难、融资贵。同时,借助5G高速网络,还可突破农村边远地区的地域限制,结合生物识别、无人机等技术应用,让农户的身份识别、财产鉴别、征信鉴别更加便捷高效,让普惠信贷风控管理更加智能,从而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 5G技术有助于打造智能风控系统,推动银行风险监控更全面、智能、高效、精准 一是利用“5G+大数据”,建立产业信息化入口。作为连接各种信息的中枢,可获得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真实有效的数据沉淀,后台根据资金流、信息流和实体流进行数据挖掘,从而提供较为丰富立体的客户画像。二是利用“5G+物联网”,打造智能化嵌入式风控。将中台政策制度制定、金融产品开发、市场环境研判、业务风险分析等进一步前移,嵌入供应链和企业生产链中,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辅助和决策支持。 5G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相关监管政策规范亟待跟进 目前我国仍无针对开放银行的监管政策框架或相关管理方案,监管上对于智能语音代替人工语言实现合规的要求也未明确表态,对人脸识别的有效性、视频交互认证目前都持暂不认定态度,要求有多维身份验证及客户意愿验证方式。 网络安全管控难度倍增 在开放连接的5G网络环境中,伴随人们对支付、资金流转便捷性需求的期待升级,金融服务将打破传统壁垒,在众多终端开放互联,因此商业银行很可能面临更大规模、更高频次的恶意网络攻击。 隐私保护及合规操作管理承压 未来“5G+物联网”支持的应用服务会涉及大量客户隐私数据,譬如客户身份信息、交易数据、行为偏好等。同时,作为客户接入网络的主要通道,运营商网络传输的数据和信令中也会包含个人隐私,5G的应用将会使隐私数据从相对封闭的系统迁徙到开放系统中,数据一旦泄露,势必引发严重后果。 商业银行5G布局策略 聚焦5G商用动态,加速推进传统银行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 一是在5G商用化之际,银行应明确数字化、智慧化战略发展方向,紧密跟踪各行业5G应用的发展趋势,特别是5G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动态,充分发掘拓展金融服务的机遇和切入点。二要制定翔实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推进策略,包括目标定位、基建规划、人才培养等。根据业务属性和经营模式,为5G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制定量化指标,有方向、有目的地推进5G应用落地。三是依托5G技术的金融创新项目应用推广前要先行试点,避免一哄而上引发重大风险。 加强外部合作,系统谋划5G终端应用 商业银行要选择契合的5G战略合作伙伴。移动金融是未来银行发展的方向,商业银行通过牵手运营商将逐步实现5G背景下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远程银行、移动支付一体化的新模式,全力打造银行系科技平台,创新拓展5G金融服务,共建“金融+科技”新生态。同时,还要系统谋划5G终端应用。商业银行需要尽快与5G手机厂商开展合作,加快完善手机银行功能,提前将金融服务嵌入5G手机终端。 培育5G应用架构体系,打造5G金融生态圈 在硬件方面,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推进智慧网点、VR/AR设备、高清影视设备、机器人的建设,丰富智慧金融所需的硬件载体;在软件方面,基于5G带来的数据流量和边缘计算技术,持续升级改进应用工具的智能化水平,为智慧金融服务工具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提供保障;在业务运营层面,基于5G技术拓展金融业务边界,主动参与在线购物、在线问诊、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场景创建,因时因地打造场景化金融生态圈,延伸银行产品和服务边界,让“无感金融”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搭建智能风控平台,有效防范5G应用的衍生风险 搭建智能风控平台。5G时代,商业银行应打通行内各部门数据壁垒,对接政府部门以及电子商户等信息数据平台,依托海量的数据资源和远程智能技术,提升信息采集和信贷审批效率。同时,可根据用户画像和风险偏好调整账户风控策略或投资组合的风险等级;强化责任意识,合理确定数据使用范围,加强对客户的数据和隐私保护。筑牢安全底线,防止新技术带来的跨界风险和操作风险;利用大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预警情报共享。除做好内控安全外,也要借助外力,通过政策层面有效感知社会安全数据,借助电信运营商把控网络流量端动态,联合工控系统集成商获得优质安全服务。 (纪瑞朴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邱思梦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辽阳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韩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下一篇:金融辅导员制度:纾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