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至关重要,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能促进产业发展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特色农业是适应当今时代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特色农业要立足区位和自然资源特点,借助政策和技术等要素,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形成区域范围内的农业比较优势。特色农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脱贫增收,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至关重要,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能促进产业发展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洮南市是吉林省的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杂粮杂豆种植基地,丰富自然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区位条件是其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洮南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扩规模、创品牌、抓营销等举措,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新格局。 金融支持产业化发展情况 从财政政策的角度上看,随着政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支持持续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都有补贴政策用来扶持产业化发展,但是资金数额有限,难以发挥出更大的效力。洮南市所在的白城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资金紧张,负债严重,专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困难,所以金融服务应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金融支持情况上看,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洮南市形成了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金融支农服务体系。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洮南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全部覆盖辖区18个乡镇221自然村,评定信用农户20799户,占全部农户总数的31%,发放信用贷款达8.7亿元。但仍需注意的是,在各金融机构对辖内“三农”领域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的同时,融资瓶颈依然存在,现有的金融服务供给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信贷需求满足度较低。近几年的新增涉农贷款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中占比重较小,增速波动大,低于其他各项贷款的增速。从涉农类重点企业获得信贷支持情况看,截至2020年9月末,其中获得信贷支持的有38家,仅占全部户数的57%,贷款余额2.68亿元,占该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5%。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限制因素原因分析 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制约了信贷投放 洮南市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经济欠发达地区,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十年九旱,生态环境脆弱。特色农业生产投入大、风险高、效益波动大等特点决定了特色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弱质性,这使得贷款投放需要承担极高的风险。同时,洮南市的农业现代化基础还很薄弱,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特色生产基地建设集约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链单一。以上因素促使金融机构在充分考虑信贷风险、流动性以及效益的原则下,必然使贷款投放更为审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 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 从洮南市的种植结构上看,虽然绿豆、西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占比较高,但产业化程度较低,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普遍规模小,创新能力弱、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该市新型农业经营运作规范的较少,截至2020年9月,洮南市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69个,其中家庭农场190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01个,但仅有为数不多的经营主体能真正达到银行信贷准入标准。 金融支农有效供给不足 当前该市大多数金融机构未能在金融支农的信贷政策制定和贷款投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辖内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信贷投放落脚点仍较为笼统。如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制定和审批主要集中在省市级分行,信贷产品与本地契合度不够,审批程序烦琐;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是支持地方“三农”发展的主力军,但资金规模小、经营成本高且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有限,对支持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民间借贷利率高,运行不规范,也制约了其对特产农业规模的支持。从现有存量涉农贷款余额上看,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主要以农户贷款为主,近几年的贷款投放增长受市场份额和其机构自身流动性影响,信贷投放有限。 农业保险和信贷担保体系缺位 农业保险的缺位加剧了金融支农供给不足的状况,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保险公司大多不愿涉足农业保险。虽然已经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过程引入农业保险机制,但覆盖面窄、 参保率低且赔付率高。同时,大多数农民风险和保险意识不强,对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加大了农业保险的性推广的深入难度。以特色农产品种植投保为例,一方面,投保前要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量大、跨度时间长、定损难; 另一方面,县域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是农业企业和整个特色农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县域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该市仅有一家政府下设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体量小,受保户数少,与产业发展实际资金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改善特色农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加强政府有效引导,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业产业的弱质性,需要政府调配金融、财税等政策的合理运用,扩大企业和项目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特产农业产业。在特色农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给予政策帮扶和技术指导,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推进产业基地的高标准建设,把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向区块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推进,积极筹措资金和各项资源改善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推进县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机构要明确自身在金融体系内的市场定位,深入研究从事特色农业的企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融资需求,深耕产业链金融,紧紧围绕洮南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支持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真正建立起多元化金融支持格局。其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利用服务农村域面广的优势,创新信贷品种,支持村级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生产经营;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应制定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的清单,加强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简化手续和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健全产业投入保障机制,提升抗风险能力 成熟的信用担保是解决信贷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保障,是效率高且效果最佳的金融支持工具。鉴于县域担保公司资金和规模等局限,应尽快建立健全涉及农业发展的信用担保机制,充实政府性担保公司资金实力,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并实现市场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辖内农业保险公司扩大县域农产品覆盖范围,丰富保险种类,畅通投保渠道;加强与涉农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推广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农户信用保证保险贷款等银保合作产品,促进农险产品多样化,从而保证信贷资金投放与收回形成良性循环。 深入推进县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能够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金融风险,也是保障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扩大信用信息使用覆盖面,强化信用信息的归集与共享,完善多部门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农村信用体系,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乡)的评定,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洮南市支行)
上一篇:农村小微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金融支持渤海新区建设情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