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东海县从业人员最多、网点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东海农商银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谨记“深耕三农、服务城乡、回报社会”的公司使命,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党建领航、金融护航、公益助航”,将金融力量注入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
正文
近年来,东海农商银行紧跟国家服务“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积极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党建领航、金融护航、公益助航”,积极在政策、机制、管理和服务方面加强探索创新,将金融力量注入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
党建领航,做到“三精准”
东海农商银行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按照“抓党建、扶真贫、办实事”的工作思路,精准施策发力,提高扶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强大优势,通过真抓实干,有力推进“党建+扶贫”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组织精准,构建“一个”体系
把扶贫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以党建促扶贫,探索建立全面、精准、有效的金融扶贫体系。总行成立金融扶贫领导小组,明确精准扶贫工作由党委书记、董事长负总责,党委副书记、行长具体抓,党委委员、分管副行长直接抓。领导小组制定扶贫工作的目标、措施及考核办法,并将支行扶贫贷款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确保目标明确、责任上肩。20余家农区支行成立了扶贫工作小组、评级授信初评小组,专门负责所属乡镇的沟通协调和扶贫贷款调查、评级、授信等工作,实现与贫困农户一对一对接。
流程精准,制定“一套”制度
先后制定出台了《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办法》《扶贫贷款操作细则》《扶贫贷款推进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和办法,明确了部(室)、支行的职责分工,对扶贫贷款对象、范围、金额、用途及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绩效考核中确保扶贫贷款绩效高于其他贷款绩效,并实现扶贫贷款跟踪监测制度化、常态化,金融扶贫工作的规范化、精准化。
对象精准,建立“一本”档案
切实落实“一次核定、随用随贷”的要求,通过审查名册、建立档案等措施,对扶贫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明确要求在建档立卡名册范围内发放扶贫贷款,将《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名册》信息录入计算机进行锁定,发放时严格审查扶贫贷款对象。同时,安排客户经理定期进村入户对扶贫对象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对贫困户家庭进行调查核实,准确掌握贫困信息,对各贫困村农户、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调查档案,为迈准扶贫攻坚第一道“门槛”提供第一手资料。近年来,东海农商银行完成了对全县3.0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2.17万农户的调查建档评级,贫困户建档立卡达到100%,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满足率达100%。
金融护航,铺就“三条路”
东海农商银行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扶贫工作,主动承担县域金融扶贫责任,让金融资源真正下沉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线,为贯彻精准扶贫方略提供金融支撑,形成了政府、银行、贫困户“多赢”局面。
“线下”加“线上”,铺就“结算路”
农村支付体系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户脱贫致富。东海农商银行把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作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关键切入点之一,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为县域百镇千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
夯实“线下”物理渠道。在优化网点布局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网点转型,强化网点管理,提升网点硬件环境。同时,持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将助农取款服务点、村级服务点进行有效整合,成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农村金融血脉“微循环”,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全行共有营业网点30个,自助网点45个,自助机具101台,乡(镇)网点覆盖率达100%;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499个,实现了县域行政村全覆盖,仅2020年以来,农村普惠金融便民服务业务便达78.75万笔、6.97亿元。
拓宽“线上”电子渠道。利用根植本地的先天优势,不断丰富和拓展金融服务场景,以“2211”工程(即“两行”:移动银行、智慧银行,“两网”:网络金融、网络支付,“一通”:村村通,“一单”:二维码收单)建设为抓手,构筑“银行-客户-商户”三位一体的金融生态体系,对县域脱贫攻坚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行电子银行客户数量达40.32万户,拓展手机银行客户33.65万户,收单客户22435户.发行社保卡87.57万张,电子银行渠道业务4216.91万笔,柜面渠道业务替代率达96.74%。
“输血”还“造血”,铺就“脱贫路”
积极探索扶贫贷款发放模式,通过产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确保扶贫贷款用得其所、取得实效。近5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18万户、金额5.61亿元,带动2万余户贫困农户脱贫摘帽。
“产业+贫困户”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联系,共同做好扶贫和产业发展互动这篇大文章,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扶持重点产业。通过重点产业的扶持出现了双店鲜切花种植基地、石梁河万亩葡萄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项目,同时,引导贫困户通过扶贫贷款参与当地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致富,通过扶持贫困户壮大特色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涌现出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带动一大批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
“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立足东海县1300余家苗木花卉、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稻麦种植等合作社,积极依托合作社推进扶贫贷款发放,通过向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实现贫困户带资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致富。近年来,通过资金扶持,使白塔、洪庄、曲阳等地发展贫困户温氏养鸡400多户,通过贫困户与专业养殖合作社合作,增强了农户在市场经济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加了一定的收入,而且巩固了合作社的发展根基,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让合作社对帮扶贫困农户有底气、有干劲、有动力。
“产业”加“电商”,铺就“致富路”
东海农商银行紧跟国家重点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步伐,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模式,把支持农村电商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
精准走访,构建农村电商“白”名单。结合区位和产业特色,通过分行业建立白名单信息档案,实时掌握辖内电商的经营状况、投资意向、资金缺口、融资需求,对前期有融资需求的主体持续跟进,在名单内客户建档基础上做实行业授信全覆盖。近年来累计投放9108户、17.1亿元信贷资金支持优势电商发展,助力打造发展迅速、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东海电子商务新品牌,“县—乡—村”电商运行体系逐渐成形,县域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发展。
布局线上,实现农村产业“E”时代。围绕“村—品—店”,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项目、高科技农业项目作为服务重点,精心挑选有市场、有前景、合规经营的客户作为走访对象,分行业、分阶段进行网格化营销,对接产业项目和客户需求,配置专项信贷规模,夯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同时,以支持县域特色产业经济为载体,大力推动电商与特色产业融合,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出“旅游+电商”“特色产业+电商”等多种服务方式助力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累计投放2.7亿元支持黄川草莓、双店鲜切花、石梁河葡萄、桃林设施蔬菜等特色行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公益助航,念好“三字诀”
作为东海县从业人员最多、网点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东海农商银行主动承担县域本土银行的使命和担当,时刻谨记“深耕三农、服务城乡、回报社会”的公司使命,利用各种资源和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倾力扶“智”、扶“情”、扶“心”,推动公益扶贫良性发展。
扶贫先扶“智”,金融宣传巩固扶贫成果
金融扶贫不应该局限于单纯的信贷支持,东海农商银行注重扶贫先扶智,坚持每年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普及月”等金融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切实增强社会公众尤其是辖内农户的金融素养和对金融扶贫的信心,提高大众风险防范能力,自觉抵制非法集资,守护好自身的“钱袋子”,巩固金融扶贫成果,实现脱贫不返贫的生活目标。
扶贫更扶“情”,公益活动传递普惠温情
在全行范围内招募党员志愿服务者,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化志愿服务行动,根据志愿服务者的特点、特长和技能划分为金融助农、扶贫帮困、公益服务三个志愿服务小分队,服务小分队采取佩戴党徽、身着红马甲、亮证上岗,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深入推进帮扶工作。近年来,共进行各类公益活动30余次,对外捐赠贫困助学款、公益活动经费等各类款项300余万元。
扶贫重扶“心”,心手相牵共渡疫情难关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开局肆虐的疫情,东海农商银行坚决做有态度、有温度的银行,与县域百姓同心携手、共克时艰。一方面,向疫情防控一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爱心和支持,累计捐款捐资达50余万元;另一方面,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与县扶贫办沟通,对接最新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精神,大力推广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及时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2020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109笔、1.34亿元,全力帮助贫困户渡过难关,为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贡献坚实金融力量。
(作者为江苏东海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上一篇:睢宁农商银行: 以金融力量激发地方发展内生动力
下一篇:盱眙农商银行: 党建引领,奏响金融惠民“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