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开放银行战略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作者:白佳卉 礼 彬 日期:2020-12-22 12:37:58

  导读  

开放银行其发展实质就是帮助商业银行构建场景化、平台化金融服务,因而以高频带动低频、以场景带动产品、与客户生产生活场景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是未来开放银行的建设方向。


  正文  

近年来,在金融科技浪潮赋能与监管政策指引的双重推动下,以数据共享、融入场景、构建跨界生态为核心的开放银行新模式应运而生,并已成为全球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但是,目前我国传统银行向开放银行转型升级的探索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亟须从发展战略、设立模式、监管架构、风险防控等多维度着手设计完整的发展蓝图,全面构建开放银行生态圈,培育差异化的开放金融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的价值创造空间。

  传统银行向开放银行转型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传统银行经营理念、服务模式亟须全面创新与重构

一是在理念上,传统银行多年来习惯于“以己度人”的经营思维,即根据既有的计划来开发银行认为客户需要的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营销方式让客户被动接受,这与开放银行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严重相悖。二是在营销模式上,传统银行大多远离客户生产生活场景,即使融入场景,其深度与广度也严重不足,而且现有的组织架构及产品开发模式也难以满足开放银行产品快速交付、系统容量动态伸缩、场景快速多变等各方面需求。三是对于资源开放、数据共享缺乏长远战略规划,且开放范围有限。

内外部风险叠加使风险管控形势严峻复杂

开放银行主要以开放API形式输出服务,商业银行与各关联方联系更加紧密,在有效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能的同时,也使得风险敞口更多、风险管控链条更长、风险洼地效应更加凸显,风险管控面临严峻挑战。一是数据管理风险。开放银行以数据共享为本质,服务提供方及服务应用方等主体众多,任何一方数据保护不到位都可能导致数据安全隐患, 违规采集、存储、使用和泄露数据信息等风险不可小视。二是合作方管理风险。由于开放银行与众多合作方合作,合作方的资质、信誉、操作等因素均可能给银行带来额外的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三是线上客户评估风险。开放银行相比于传统自有渠道,将面对更庞大、更广泛、更复杂的客户群体,对银行的客户分析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数据割裂与信息孤岛成为开放银行发展的瓶颈

数据的开放共享是开放银行的核心,而我国现有的金融领域数据却处于割裂状态,分散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积累了包括与电商产品相关的消费、理财、贷款等广泛和深度的数据,数据类型和数量远超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则拥有信贷行业的权威数据。开放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时,第三方机构往往以相互交换数据为前提,银行多出于金融信息安全等原因,无法满足数据互换要求,导致双方合作搁浅。

监管缺失使开放银行发展缺乏政策引导与支撑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开放银行业务指导意见或框架性政策,缺乏金融数据的开放规则,对金融数据的开放范围及权限尚不明确。这一方面不利于打破金融领域相关数据彼此割裂的困局,制约开放银行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不利于防止金融数据过度开放,很可能会导致金融行业重要数据信息泄漏,甚至危及我国金融体系安全。


  传统银行推进开放银行转型的思路与策略  

制定明晰的开放银行发展战略蓝图

制定战略,明确实施策略。开放银行建设是战略层的决策而并非战术方法问题,必须长期坚持循序推进,因此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明晰战略目标、实施策略和推进路径,为开放银行建设提供战略指导;按计划、分步骤实施API开放。结合自身痛点和需求以及能力储备情况,在自身诸多的产品、服务和数据中明确可以开放API的领域,并制定清晰的战略发展蓝图,分层次向自身业务发展所需的外部场景开放API接口,不断扩展金融生态圈;以开放银行的创新模式驱动内部组织架构、考核激励、资源配置等全方位转型。要重点研究改进传统商业银行职能式组织架构,借鉴金融科技公司项目矩阵制组织架构,减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重叠,改变单纯的利润指标考核,切实向以用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模式转变。

依托场景切入打造新型业态

开放银行其发展实质就是帮助商业银行构建场景化、平台化金融服务,因而以高频带动低频、以场景带动产品、与客户生产生活场景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是未来开放银行的建设方向。一是无界融合,创造场景。商业银行应摒弃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理念,以客户的生产生活场景为出发点,让金融服务嵌入场景中,与各行业合作伙伴的服务无界整合,让客户可以在场景中“无感”地享受银行服务。二是延展触点,拓展场景。要前移服务触点,有效把握客户潜在需求,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实现高效触客和转化。三是场景拼接,形成闭环。以平台化的思维拓展各类场景半径,互相联动,打造场景集合和闭环。

建立基于生态圈的全方位精准化营销服务体系

开放银行生态中,触达客户的主渠道逐渐从线下物理网点转向生产生活场景与数字化终端,从而倒逼传统营销模式颠覆性变革。将以前仅靠单一产品或服务的营销手段转换为融合第三方合作伙伴应用的全方位营销方案,实现全方位的“支付+融资+理财+交易+增值服务”无处不在,有效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并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充分利用数据平台工具建设精准化营销服务体系,定期收集、分析、更新包括客户交易及行为的多维度特征因子,并结合客户标签属性、统一画像以及产品匹配模型等,将分析粒度从客户群体精细化到客户个体,实时分析每一位客户的即时“痛点”需求,准确、及时把握客户的行为偏好与风险偏好,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简单自然而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锻造客户及合作伙伴“自服务”能力。通过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客户及合作伙伴主动参与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以及客户服务方案的制定,主动参与投诉的受理和异常问题的应对,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的效率与满意度。

构建与开放银行相匹配的风控防线

建立一整套事前授权、事中跟踪、事后补救机制,是保障开放银行安全稳定运营的基础和底线。一是建立业务风险评估管理机制。要在加强合作方准入审核,准确定位自身开放领域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合作方的权利和义务,评估合作链条中的业务风险,根据不同业务合作类型,建立配套的身份认证、信用评估、业务授权机制。二是建立API运营安全体系。根据交易属性、涉敏信息等因素,进行“可信场景安全评级”,明确不同等级参与方在系统、应用、数据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三是加快向智能化风控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时感知外部威胁和内部风险,建立覆盖自网络到业务的多层次主动防御体系,提升快速响应安全事件、追踪溯源、及时遏制的能力。

健全政策指引及监管框架体系

尽快出台与开放银行相关的监管政策指引,划定相应的业务红线或负面清单,明确业务边界、接口类型、数据标准、服务范围等关键内容;推动标准建设,减少数据创建、发布、共享的难度和损耗。制定统一的开放银行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格式,增强信息透明度,降低银行与合作方的额外成本负担,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系统的互操作性;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机构及开放银行的监管体系和框架,明确相关参与主体开展金融服务的业务定位和职能划分,促进金融服务有序、健康地融入商业场景; 引入监管科技(RegTech),切实提升监管质效。可以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构建以数据驱动监管为核心的智能化实时监管,形成开放银行各参与方的互联机制,以弥补传统金融监管的短板;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沙盒监管模式,设定一定监管容忍度,为开放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白佳卉单位为东北大学计划财经处,礼彬单位为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






上一篇: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护航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金融助力制造业结构性改革的 国际经验与启示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新形势下金融反腐与廉洁风险管理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美元清算体系下 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打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投后管理(...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银行数智化转型中风险中台建设探索与...
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 应...
包买行视角下的福费廷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