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只有加强财务监督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俗称“央行”)内部(企业)评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央行为了维护再贷款债权安全,以央行内部(企业)评级和地方法人以整体信用作为归还再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保障。如果不能按期归还,人民银行可以依次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资产变现所得资金、质押品处置收益归还本金和利息。从2020年开始,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所提供质押品必须为央行内部评级合格企业。西苏旗自推进央行内部企业评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以来,对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在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企业评级业务推广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央行内部(企业)评级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评级合格企业筛选难
从本次评级企业筛选过程发现,在现有存量企业贷款中,符合央行评级标准的企业不多,能够入选央行内部(企业)评级范围的企业都是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管理水平高的优质客户,能达到这个资质标准的企业也是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因商业银行利率议价能力强,成为优质企业客户的首选,这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无法相比的,导致符合评级标准的优质企业少,抵押品筛选难,也给后期质押品的补充增加了一定难度。
央行内部评级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现象突出
从本次参与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的三家企业财务报表录入情况发现,在报表录入央行评级系统后均出现以下错误情况提示:企业本期净利润发生额与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变动数不一致;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货币资金期末、期初数之差不一致。导致在系统审核时不通过,致使评级工作多次中断,与企业财务人员沟通后,财务人员表示上述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在财务报表处理中没有错误。为了确保报表符合系统录入的要求标准,只能要求企业财务人员修改数据后重新录入。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缺乏可靠性,企业人为地调整报表数据以及主要经营指标现象频发,严重影响财务报表的可参考性。
操作人员缺少工作经验,不能充分运用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系统对评级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系统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指标中包含了企业的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四个方面,定性指标中包括经营环境、行业状况、竞争地位、内部管理、信誉、发展前景六个方面,但缺少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模块及对主要经营指标出现危险预警的提示,所以,无法对金融机构及时给出企业经营指标趋于恶化的预警。再则,金融机构评级录入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水平不足,财务人员对企业提交财务报表分析时所采用的分析法,更多关注于企业三大主表所反映的营业额和净利润,而不能全面地运用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进行正确研判。
绿色金融发展滞后,缺乏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信贷支撑
从本次央行参评企业筛选发现,辖区绿色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央行内部(企业)参评过程中,没有筛选出一户符合绿色信贷类企业贷款。目前,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涉及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环保项目等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及其不对称。再则,金融部门对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安排的理解还比较欠缺,对绿色金融政策目标还主要停留在“节能减排”短期目标上,业务经营模式依然沿袭“有发展无绿色”的老路子,辖区虽然也有涉及风能项目类的贷款,但因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专业能力的欠缺,也没有及时归入绿色信贷科目进行核算和统计。
后期信贷资产质押品处置难
参与央行评级所筛选企业,经营规模均在中小微水准之间,贷款额度都位列最大前十户贷款名单中,一旦出现不良,放贷金融机构在资产保全中已处于较为被动的地步,如果不接受以物抵贷,则有可能完全无法收回债权。后期抵贷资产处置困难较大,一是抵贷资产本身变现能力差,由于抵贷企业大都缺乏现金偿债能力,资不抵债,可供选择的抵贷资产微乎其微,银行只能被迫接受一些本身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使抵贷资产变现难上加难。二是不动产抵押品虽然在理论上存在增值的可能性,但受地域限制和当前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也缺乏活跃的变现能力,在抵贷资产拍卖中只能寄希望于外地大企业收购、重组,因辖区经济发展较落后,近年来,外地企业来此建厂经营的不多,所以,只能是在一个司法流程走完后,抵贷资产处置出现流拍的情况较多。
提高央行内部(企业)评级工作的建议
加强信贷政策传导,运用政策手段推动中小微企业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状况
首先,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使各项货币信贷政策在各个环节能够有效传导,确保政策和产品的对接,针对优质企业应采取优惠利率,做到让企业良性运营发展和金融政策相兼容。其次,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只有加强财务监督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助力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信贷资产质押率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与规划,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绿色环保类企业贷款覆盖面。建议各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专设部门,牵头推动全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工作,这样才能提高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建设,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能够有效识别、监测、控制信贷业务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加强与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联动配合,争取实现与环保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将企业环境污染信息纳入信贷征信系统,使金融机构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环境污染的真实信息; 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建设,提高政府部门对绿色信贷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一方面,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对环保项目融资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由政府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制度,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杠杆,引导和撬动商业银行放大环保信贷的投入规模。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工作部署,完善工作方法,提升评级效果
切实加强对辖区内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企业)评级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打通评级工作不顺畅之处,形成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协调其积极配合开展非金融企业评级数据报送和实地调查工作,做好对金融机构的授信和信贷资产质押品的后期维护工作,确保再贷款债权安全。
把好企业评级资料收集审查关口,保障央行债权的安全性
金融机构对企业提交基本信息、控股企业信息、对外投资信息等评级资料进行核实时,要重点把握对企业负面信息的收集,通过政府部门官方网站、媒体等渠道收集企业的工商行政处罚记录、欠税记录、被执行人诉讼信息等企业负面信息,并录入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系统中,进一步提高评级工作的审慎性。
加强对评级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评级结果的独立、客观和公正
加强对评级工作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使评级人员能够按照评级方法和评级细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评级分析手段,定期对评级结果及变化进行分析。密切关注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系统中定量和定性指标的异常情况,善于总结评级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与代表性问题,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规范化评估,既要考虑当前的环境和经营状况,也要对企业长期的信用状况变化趋势进行前瞻性的分析,有效识别已存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提高评级工作水平。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苏尼特右旗支行)
上一篇:新时代基层央行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古埃及的重量单位和钱币流通——外国货币史漫谈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