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双循环”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对商业银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商业银行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用辩证思维和长远眼光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准确把握“双循环”下的业务发展机遇,采取相应措施,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正文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发展格局的转型实际上是资源配置格局的转型。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积极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资源配置转型中蕴含的业务机遇,是落实党和国家金融工作方针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应尽之责,也是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行之举。
全面认识国内外新发展阶段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短期来看,“逆全球化”思潮迭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物流、资金、服务和人员往来受限,跨境投资和国际贸易明显放缓。中长期来看,受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全球产业链重构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将会进入较长的停滞期。总体上我国发展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日益增多,外部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强,国际大循环的动能将会明显减弱,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及时且必要的。
在国际大循环受阻的同时,我国国内大循环的活力日益强劲。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巨大,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增添动力是可行且有效的。
深刻理解发展新格局下的资源配置新逻辑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双循环”发展战略核心之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用好用活各种资源,实现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双循环”战略关键所在。在“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各项资源将呈现全新的配置逻辑。
一是资源配置优化。为了加速产业和技术的优化升级,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我国将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将资源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二是资源流动灵活。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和障碍,降低要素使用和流通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也指出,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在逐利性的驱使下,资源将向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都市圈集聚,上述都市圈发展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也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是资源要素创新。当今社会正在加速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引擎。特别是当前既要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也要恢复生产、扩大消费,数字经济是将三者有机结合的有力抓手。《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并列,数据要素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四是消费资源丰富。扩大内需是“双循环”的出发点,也是核心内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综合优势,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补上消费市场的短板,确保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与消费持续升级,不断形成更具活力的消费新增长点,更好地发挥内需在“双循环”中的战略基点作用,这也将为银行的零售业务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准确把握新资源配置蕴含的业务发展新机遇
“双循环”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对商业银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商业银行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用辩证思维和长远眼光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准确把握“双循环”下的业务发展机遇,采取相应措施,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强化党建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
妥善应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积极融入、全力服务“双循环”战略,商业银行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总领性、根本性要求,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金融工作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到经济和金融的共生共荣关系,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做好“六保”工作,落实“六稳”任务,开展金融脱贫攻坚等领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握资源配置优化下的产业发展机遇
在“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有望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商业银行应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优选产业内的优质龙头企业,倾斜信贷资源,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升级服务方式,满足企业债券发行、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全方位、综合化金融需求;要拓宽服务对象,发挥供应链金融作用,解决核心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及其生态圈上中小、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金融服务问题;要创新服务工具,运用科创贷、投联贷等产品,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同时,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面较广,各产业发展前景不一,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商业银行应当对目标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技术不成熟或技术优势不突出,尚处发展初期,市场规模较小的产业,应采取谨慎介入的态度。
把握资源自由流动下的区域发展机遇
随着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城市群集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都市圈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商业银行应深入分析、深刻把握城市群经济特点与发展趋势,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协同发展、跨境金融合作平台的创新打造;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京津冀的交通一体化建设、产业疏解与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渝的“三区两地”建设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行发展策略,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的分支机构实行差异化管理,形成重点产品、重点资源的优先投放策略,抓好机遇,带动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把握资源要素创新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产物,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数字经济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经济治理的数字化,将是“双循环”战略的应有之义,也将对商业银行的作业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一是要提高重视程度,从战略层面积极布局,聚焦银行的整体性数字化转型。二是要运用“数据洞察”的理念,从生态、场景、架构、技术、体制等方面推进体系化建设,全面推进产品、营销、渠道、运营、风控、决策等数字化转型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要加强数据应用,将银行积累的结构化数据和行为数据、政府和社会数据应用到风险管控、精准营销、智能投顾、运营优化等领域,在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提质增效的作用。三是要加强数据管理,完善形成体系化数据治理框架,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质量闭环管理、数据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升数据管理的精益化程度。
把握消费资源发展下的零售业务机遇
充分释放我国国内消费市场潜力,确保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与消费持续升级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商业银行可以消费金融业务为突破口,加快转型步伐,坚定不移地发展好零售业务。一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挖掘并满足客户需求,不断优化客户体验,提升银行业务收入。二是考虑到中等收入群体多为银行的零售贵宾客户,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在政策支持下群体规模有望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贵宾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与尊贵的非金融服务,提升客户黏性,做大零售贵宾客群,培育潜在私银客群。三是大力加强场景化建设,持续丰富产品体系,在坚持合规经营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吃穿用行娱消费贷款品种,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优化消费金融结构。四是加大跨界合作力度,加快开放银行建设,建立标准化开放服务输出环境,将商业银行服务融入生态场景,提升外部获客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生态金融服务能力。五是加大对农村、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消费重心向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下沉,更加普惠地、更多层次地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作者为中国民生银行行长助理兼上海分行行长)
上一篇: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下一篇:客群动态分层与科技赋能养老金融创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