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创新政策工具运用、聚焦产业发展带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安徽省脱贫攻坚效果持续显现,精准扶贫贷款大幅增长,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深入,带动了大批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脱贫。
正文
精准脱贫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能否打赢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安徽省所有贫困县均实现高质量摘帽
安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欠发达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2014年安徽省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3000个,分布于全部16个省辖市,贫困户达188万户、484万人,贫困发生率达9.1%。
安徽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淮河流域等水旱灾害易发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大别山革命老区是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率一度超过20%。生活着100多万人的淮河行蓄洪区更是频繁受灾的“发展洼地”,其中运用次数最多的蒙洼行蓄洪区庄台人均居住面积曾仅为全省农村平均水平的6%,贫困发生率高达全省两倍多。
安徽省贫困人口致贫主要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也有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自身发展受限等原因。2014年末,安徽省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达68.38%,低保和五保贫困户占比达到51.52%,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近40%。上述三类群体大部分年龄大、病发多、没有劳动能力,大多数需要依靠特惠性的兜底政策,脱贫难度大,防范返贫的压力重。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徽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在地方党政、金融、财税、发改、农委等部门通力协作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下,安徽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2020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31个贫困县(区)已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484万人降至2019年底的8.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1%降至0.16%,农民人均收入从全国第17位提高到第12位,年均增长9.6%。安徽省已基本完成“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两大任务,而且所有贫困县均实现“零漏评”“零错退”“群众满意度98%以上”的高质量摘帽。
金融支持安徽省脱贫攻坚的“四个精准”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认真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和安徽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程,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6月末,安徽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435.7亿元,较2016年末(619.8亿元)增长2.9倍,其中,产业扶贫贷款(1059.8亿元)增长5.4倍,累计支持、带动贫困人口198.4万人;涉农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位居全国第五。
精准布局,完善机制,积极发挥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牵头带动作用。为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一直将金融扶贫列为行党委重点工作,建立行党委成员对口联系安徽省9个深度贫困县制度,强力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在安徽省的贯彻落实。省级层面,牵头建立金融扶贫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强化与省扶贫办、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农委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和政策衔接,多次牵头召开金融扶贫工作推进会和现场会,凝聚各方合力,提升工作质效。推动建立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实现金融机构与贫困村“一对一”无缝对接、全省3000个贫困村主办行全覆盖。定点扶贫方面,选派两名优秀干部驻石台县奇峰村帮扶,行党委成员多次专题研究、实地调研,确定将茶园、民宿旅游、光伏发电等作为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成效显著。奇峰村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定点帮扶考核连续两年位列安徽省第一方阵。
精准施策,工具引导,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导向和工作要求,分批次、分金融机构类别开展窗口指导,出台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及时准确做好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在安徽传达推广,有效凝聚共识。积极探索“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再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资金运用模式,为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定向资金支持;创新“一次授信,分次发放”管理方式,有效解决扶贫再贷款资金与扶贫产业发展周期不匹配问题。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安徽省已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131.57亿元,实现31个重点贫困县全覆盖,支持带动1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完善宏观审慎评估管理,将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考核,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将传统“刚性定价模式”调整为综合考虑发放贷款成本、贷款对象风险状况等因素的“弹性定价模式”,增加金融机构扶贫贷款发放积极性。
精准支持,产业带动,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质增效。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村组、逐户走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信用情况及贷款意愿,讲解扶贫小额信贷相关政策、申请流程,有效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截至2020年6月末,安徽省扶贫小额信贷余额56.5亿元,共惠及贫困户15.5万户。抢抓安徽省推广“四带一自”(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自种自养)产业扶贫模式政策契机,指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当地产业优势,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创新推出“金融+电商产业”“农地入股”“整村推进”“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一批成效好、带动能力强的特色扶贫模式,显著改善了全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金融服务。稳妥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对参与积极性高、投放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在再贷款、再贴现、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管理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有效激活农村产权资源。截至2020年6月末,安徽省农地抵押贷款余额11.5亿元,相关做法及成效在全国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交流汇报。
精准发力,普惠导向,加强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惠农金融服务室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打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前哨”和关键节点,带动农村金融服务提档升级。截至2020年6月末,安徽省已建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11055个,其中集支付结算、征信、现金服务、金融维权、金融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室5687个。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与运用,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机构“三农”支持力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20年6月末,安徽省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已录入农户数1130.94万户,辖内市、县(区)全覆盖。金融机构利用平台共开发56个信贷产品,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获得信用贷款余额21.67亿元。
下一步工作
虽然安徽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
疫情灾情带来新的挑战。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疫情灾情直接影响了安徽省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和收入增长,扶贫产品销售也面临较大的市场冲击。
巩固脱贫成果难度较大。安徽省已脱贫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脆弱,有的就业不够稳定,部分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考察期间,就做好脱贫攻坚、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省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牢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全力化解疫情灾情影响,全面提升金融脱贫工作质效,为全省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支持。
第一,全力支持应对疫情灾情不利影响。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两项直达工具等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全力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重点加大对受疫情灾情影响较大的农村企业、农户的信贷投放,抓好普惠小微贷“应延尽延”,对灾后复工复产贷款给予特殊利率优惠。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对农村受损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及时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第二,持续巩固金融扶贫成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就业扶贫资金投放,重点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动脱贫能力,为全省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加大产业扶贫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小额扶贫信贷对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异地扶贫搬迁金融支持,让贫困人口真正“搬得出、稳得住”。
第三,积极促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确保打赢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推动二者多层次、多领域有效衔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保持现有支持脱贫攻坚力度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产业支持,促进扶贫产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鼓励全省符合条件的地区,立足当地特色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积极申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鼓励试验区内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争取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推动金融资源与乡村振兴加速融合。
第四,密切关注金融扶贫领域风险。持续强化金融扶贫风险跟踪监测,摸清风险底数,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风险排查,灵活运用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付息、不良贷款拨备与核销等政策和制度,分类处置出现的问题,逐步消化金融扶贫潜在风险。推动地方政府统筹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引导财政资金加大对金融扶贫的支持力度,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敞口。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上一篇:健全公司治理 筑牢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根基
下一篇:淮北中支:全面发力,助推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