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以服务实体经济和结构性改革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正文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消费、教育、医疗、制造等各行业,中央、地方政府出台了诸多财税金融政策,统筹抗疫及经济社会发展。笔者以安徽省界首市县域相关的财税金融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政策间的协调、联效问题。
疫情对县域经济影响及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情况
突发疫情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安徽阜阳市辖内的界首市作为县级市,2019年生产总值达342.9亿元,连续5年生产总值增幅为安徽省第一,连续3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榜前10位。2020年年初,疫情暴发给以工业为支柱的界首市带来了极大挑战。据调查统计,2020年一季度界首市经济实现产值115亿元,下降5%,反映在财政收入上,一季度界首市国库收入 (含转移性收入)8.46亿元,同比下降43.2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同比下降60.15%。支出10.50亿元,同比下降24.78%。
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情况
自2020年1月疫情发生以来,中央以及省级层面共出台支持经济及疫情防控(仅涉及企业)方面共23份文件,如1月31日人民银行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29号)和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等。2月6日,界首市政府出台《应对新型冠状肺炎支持企业渡难关若干政策》(界政办〔2020〕1号)文件,涉及财税、金融信贷等22条支持措施,帮助该市中小企业树立信心、减少损失、渡过难关,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财税金融政策执行的协调问题
部分政策在协同效应上呈现矛盾性
中央以及省级层面共同出台支持经济及疫情防控的政策,多以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办共同协商、联合发文,财税、金融政策同步出台,涉及、覆盖的范围相同。而地方层面,2月6日界首市出台的22条支持政策,地方财政预算有更多的自主性,出台2.2亿元专项预算更侧重于地方主导产业——工业企业方面,且其他预算更多的财力、物力涉及民生,支持的重点、对象及覆盖面与金融支持的范围差异较大,财税金融政策协同性较差。
反映在经济层面,随着上下游产业配套的恢复,仅3月工业循环经济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达68.94亿元、11.6亿元,分别是前两个月的149.67%和101.75%。在金融信贷的拉动下,界首市高新区一季度实现产值115亿元,下滑5%左右,实现工业增加值23亿元,下滑5%以内,下降幅度远低于预期。
基层财税金融政策存在定位差异
地方财政定位于“民生、经济”,而金融不仅要支持实体经济,还要考虑风险。从全国金融政策来看,多采用降准等定量政策工具,而不是影响力更大的降息等利率定性工具。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基于界首市工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各信贷总量、新增信贷、最低利率变动等变量的幅度,均大于财政政策的减税、财政奖补、贴息等,显示出金融政策执行效果高于地方财政。如2020年一季度,界首市财政对所有企业的减税降费19665万元,增幅64.26%;财政贴息751万元,增长48.42%。而一季度新增企业贷款增幅达189.70%;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最低1.6%,比2019年同期最低贷款利率下降69.23%,显示出金融对企业支持力度远大于财税方面。
地方财政收支冲突大
目前多数依靠财政转移性支付,更多的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经济,后期的持续性差。而近年来的民生支出却逐年增加,地方债务偿还压力越来越大,未来一段时间地方财政收支间的冲突更趋严峻。如一季度,界首市税收收入4.23亿元,同比下降54.47%,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双双下降,房地产业税费收入3.9亿元,同比下降27.5%,在地方综合财力占比为28.1%,回落4.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税费减少,对地方综合财力支撑作用下降。但同时,部分重点项目受疫情影响支出计划受阻,该市公共预算支出累计4.34亿元,同比下降18.68%。而政府性基金(民生)支出、农林水事务分别为3.91亿元、1.62亿元,同比增长85.095%、38.77%。
时间节点错位
一是延期税款影响,界首市2018年12月的延期申报税款9700万元在2019年1月入库,而2020年1月没有延期税款可以入库,2月受疫情影响,为企业办理延期税款3700万元,其中延期纳税1500万元、延期申报2200万元。二是退税影响较大。2020年1月,办理2019年应退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9327万元,成为1~2月主要减收因素。三是深化增值税改革翘尾影响,增值税税率由2019年16%、10%下调到2020年的13%、9%,预计该市仅增值税税率下降就将减收6000万元,以前的财政政策落实依然会影响当期财政的实际效果。
政策建议
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的联动机制
增强对财政扶持金融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机制,强化“几家抬”意识和部门联动,有效促进重大财政金融政策在制定、实施、规划等方面的沟通协调。以服务实体经济和结构性改革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健全跨部门统筹机制和金融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的各项制度,完善重点建设项目投融资对接机制,增强财税金融政策的衔接联动。
实现部门间信息对接共享
通过建立信息、项目等各类数据库,定期梳理分析,提高金融信贷供给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加大财政与金融部门相关政策信息的共享,增强协同发力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充分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互补性,提升财税金融政策协调的及时、有效性。
强化政效跟踪评估
地方各级政府要层层建立财政金融政策运行跟踪监测评估机制和快速反应调整机制,加强政策研究,做好工作预案,强化政策储备,明确责任到部门、到人。强化适时的跟踪评估,及时掌握落实情况、实施效果并调整实际运行中的政策偏差,确保预期政策目标的实现。
提高财税金融政策执行力
在增强财税金融政策针对性、有效性前提下,地方政府及部门应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对已出台的财税金融政策强化政府监督,提高政策执行力,突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扩大受惠中小微企业范围等,推动减税降费及各项金融优惠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健全风险防控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增强风险共担意识,提升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的战略性。建立健全地方财政补贴支出统计监测制度和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执行协调政策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成本进行适当补偿,有效降低相关金融风险、经济行业风险。
(荣杰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吴方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界首支行)
上一篇: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须精准发力——以赤峰市为例
下一篇:欧美疫情纾困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