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自2002年开始系统学习和探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完成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体系,管理理念逐渐成熟,管理思路逐渐清晰。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启动了LPR报价机制的改革,并推动银行增量贷款、存量贷款与LPR进行挂钩,贷款利率市场化显著加速。但在资产端收益持续下行的同时,一些银行的负债成本却居高不下,导致面临更大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错配风险,利差加速收窄。
在贷款利率并轨的影响下,商业银行要想充分消除利差收窄的不利影响,从短期来看,银行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负债端应重视核心存款管理、拓展主动负债,有效降低负债成本,资产端应加强资产收益率,运用RAROC有效配置信贷计划。从长期来看,则需要对资产负债管理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改革和完善,这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重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 Transfer Pricing,FTP)管理。因为只有清晰核算每笔资产业务的资金成本及每笔负债业务的资金收益,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资产负债配置。
FTP管理的意义
FTP是银行内部按照一定规则,从核算资金收益或成本的目的出发,对每一笔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的内部计价。在FTP模式下,总行会对分行和经营机构的每一笔资金来源以FTP进行购买,对分行的每一笔资金运用也以FTP价格进行出售,从而实现资金收支两条线的集中管理。
FTP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资金的全额、逐笔管理,整个银行是一个资产池,一本账。没有采用FTP的银行,一般都采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分行资金来源和运用自求平衡,而其中来源、运用的差额部分与总行进行上存下借,总行仅对分支机构上存下借的部分进行控制。差额管理模式相当于各家分行都是一个资产池,独立管理资产负债和利率风险。这种模式对于总行而言管理较为简单,但存在以下缺点:一是不能发挥不同机构资金管理的比较优势。差额管理模式中分行账面利润由客户端净利差和上存下借净利差组成,净息差仅与本地区内存贷净息差有关,所以分行吸收存款后,只要多放贷款就可多获得收益,不能发挥存款优势行和贷款优势行的比较优势,总行资金中心只能对差额资金简单调剂余缺,不能在全行范围内高效调配资金。二是资金经营分散,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分行有较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承担了利率风险,这就要求各家银行具备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包括识别、计量、监测和管控,每家分行均独立管理利率风险,既增加了银行的内部管理成本,也不利于在全行层面进行利率风险的对冲和资源配置。此外,差额模式因为无法准确评估分行的借贷成本,无法全面评价分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利润贡献度。
相较于粗放式的差额购买模式,FTP的特点则是能在分行每一笔提供或占用资金的业务在其发生的当天,根据期限及利率属性进行逐笔的计价。从具体优势来看,FTP首先能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和有效的资源配置,通过从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两个方面全面评价单笔贷款、存款的业务收益,厘清了资产和负债对于银行的贡献,让分行能集中比较优势发展资产或者负债业务。在此基础上,银行通过FTP系统识别利润来源,以及业务条线、客户及资金对利润贡献度,可以将资金运用在收益较高的业务中,减少资金不合理配置,引导银行从粗放的规模驱动转向集约化的效益驱动。其次,FTP实现了利率的风险剥离。由于分行在业务发生时就通过FTP锁定了业务存续期内的利差收益,这样利率风险便从经营单位分离出来,集中到总行统一管理。这既能发挥总行对利率风险统一管理、统一对冲的优势,也可以让经营机构将工作重心放到客户营销管理及资产质量管理而非利率风险管理上。第三,引导产品定价,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银行的外部定价能力将是竞争的核心,而FTP不仅是贷款最重要的成本支出项目,而且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反映了内部的资金供求平衡,在其基础上进行加成法是形成外部定价的基础。
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自2002年开始系统学习和探索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从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系统建设、数据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变革,并经历了管理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换代。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完成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体系,管理理念逐渐成熟,管理思路逐渐清晰。
当前国内银行FTP机制的主要要问题
一是成熟统一的FTP定价基准尚未建立。目前形成统一、公允、市场化的FTP基准曲线还存在难度。首先,在利率完全并轨之前,一定时间内还将存在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双轨制,导致在现实中无法用一条基准曲线涵盖所有业务。大部分银行还是将基准利率作为存贷款FTP基准,用SHBIOR、同期限利率债利率作为市场化业务如债券投资、同业拆借等的FTP基准。但FTP定价基准不统一会带来存贷款业务和市场化业务内部收益评价相割裂,不利用多资产集中统筹的管理,而且给了商业银行经营机构之间套利的机会,例如同业业务的FTP较低贷款低,经营机构可能会将贷款包装为同业业务来套取更高的内部价差收益。其次,我国市场化利率还不成熟,稳定性较差。例如国内的SHBIOR利率是美元、日元等成熟市场隔夜拆借利率波动性的2~4倍,对于FTP而言,频繁且剧烈的基准利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所以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大规模使用市场利率作为FTP。被寄予厚望的MLF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其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中小银行较难通过MLF获取到资金,而且MLF的期限点较少,中央银行续作MLF也存在不确定性,妨碍了MLF作为成熟FTP定价基准。
二是FTP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首先,部分银行FTP定价点差设置偏离边际借贷成本范围。为了避免对当前利益格局造成太大影响,部分银行采取了改良式、渐进式的定价方案,通过加点将过多其他管理目标赋予了FTP定价体系,将FTP内部资金优化配置与个别产品、个别地区战略引导混用。这种做法导致了FTP定价偏离了边际借贷成本的范围,导致FTP价格发生扭曲,容易引起参与方对FTP定价公允性、透明性的质疑。其次,部分银行也未完全履行全额资金的管理要求,如对个别业务实行差额资金定价,或者对某些资金池的业务实行打包计价而非期限匹配的逐笔定价,这些会造成银行体系内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造成资源浪费和内部资金套利。
三是内外部阻力易导致FTP价格的扭曲和异化。从内部来看, FTP利润与账面利润分配方式将致使考核结果差异较大,会打破原有的绩效评估格局,冲击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会给FTP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阻力。从外部来看,同业非理性竞争压力较大,部分银行还遵循以追求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策略,在这种环境下,按照FTP价格进行理性定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市场,也会受到一些经营机构的抵制。这些内外部阻力因素会导致最终形成的FTP价格既与外部市场变化缺少关联,也偏离了成本加点的内在逻辑,无法有效传导总行资产负债管理意图。此外,多数中小型银行没有独立的司库,大部分流动性管理职能由金融市场部门承担,导致资产负债部门难以对其资金进行考核,容易出现业务失衡。
四是利率风险控制手段有限,影响了FTP的推广应用。推行FTP后,资金只是在银行内部转移,银行作为整体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仍然存在。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交易品种不多,特别是避险衍生工具非常有限,影响了风险的对冲和转移。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由于受业务牌照限制,更难在相关避险衍生工具市场上进行业务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中小银行仅能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来进行对冲匹配,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不仅耗时较长,而且也会对业务的连续性形成冲击,最终影响FTP集中管理市场风险的政策效果;对于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型银行而言,还存在FTP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尚未普及、系统研发程度较低等问题。
未来展望与建议
一是应完善FTP的治理架构。包括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门、经营机构FTP执行岗三个层次、职责清晰、管理科学的组织架构;建立涵盖政策制度、定价模型开发、系统运行管理、定价执行监督等的管理流程。建立包括数据处理、业务定价、信息发布、运行管理等模块的FTP管理系统,并实现管理系统与基础数据系统、管理会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内部考核系统等进行相互连接。此外,应扩展FTP定价范围,不仅仅对应生息资产和负债,而是应扩展到整个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保证全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每个项目均公平的对应了资金成本和资金收益,应打破各种小资产池和表外资产池,避免产生定价分裂和监管套利。
二是分步骤推进全行统一的FTP定价基准和机制的建立。从利率并轨趋势可以看到,利率传导的“双轨困境”终将被打破,未来市场化利率和存贷款市场利率都将实现与政策利率的对接。商业银行应着手在MLF的基础上构建利率加点模型,体现资金的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建立科学、成熟、完善的FTP定价机制。考虑到目前处于利率市场化过渡期的现状,存贷款FTP曲线可以不完全采用市场化价格为基准进行构建,但应引入一定比例的市场化因素,逐渐在银行内部打通存贷款业务与市场化业务长期以来的壁垒,实现内部资金的统一管理。同时,建立FTP与市场化最优贷款利率LPR稳定的调整反馈机制,避免FTP与LPR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和偏离。
三是加强FTP对业务的引导和管理。一方面,加强战略加点的设计和运用,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设计加点策略,提升经营管理的成效,例如面临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可以在活期、结算性存款方面设计差异化点差,使分行鼓励增加低成本负债来获得更多的FTP收益,又如利率下行,为避免净息差加速收窄,可通过增加中长期固定贷款的FTP加点并缩小短期浮动贷款FTP加点,来引导经营机构拉长久期,减缓利息收入的下降;另一方面,利用FTP优化对绩效评价体系,将FTP嵌入RAROC当中,从衡量每笔业务的资金成本演进到可衡量每笔业务的风险调整收益,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的精细化水平。
四是丰富利率风险对冲工具。通过FTP将利率集中到总行后,需要进行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利用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风险对冲来管理和风险。随着商业银行增量和存量贷款定价逐渐向LPR为基准的贷款定价机制过渡,银行需进一步细化和加强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独立管理。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手段主要是表内调节和表外对冲,资产负债表的调节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而利率衍生品特别是标准化的国债期货由于其灵活性,在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中可以有较深入应用。
(王伟单位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上一篇:建设银行:打造普惠金融大格局
下一篇:打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投后管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