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

作者:文/赵 霞 日期:2020-05-09 12:54:24

  导读  

资源型省份应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改变高耗能低收益的经济模式,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正文  

面临来自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机构的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巨大压力,能源型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将是能源型经济发展的必然出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大有作为。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013年多哈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国际社会已经将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上日程。因此,不论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发展低碳经济都已迫在眉睫。

2003年英国政府就发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十步计划。除英美发达国家外,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主动减排、限排。我国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时2013年签署《京都议定书》。然而根据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2006年从总量上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特点是强调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并涉及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国际竞争及发展低碳经济等当代重大经济问题。对于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机会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面临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压力

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煤当量,倘若能源消费与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翻一番后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65亿吨煤当量;降低20%依然达到52亿吨煤当量,超过了美国的消费量。能源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翻一番”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我国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决定了我国的资源型经济具有“发展排放”“高碳经济”的明显特征。我国社科院发布的绿皮书中说道,“从各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过程看:人均GDP5000~15000美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能源消费快速上升;人均GDP15000美元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能源消费开始进入稳定期”。201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9780美元,我国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排放空间以实现经济增长。

受到能源结构的约束

我国能源条件是“富煤、少气、缺油”,煤炭产量世界第一,能源供给结构以煤为主,在未来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的改变。2016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3.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占62.4%,而世界煤炭消费平均占比为29.2%。每燃烧亿吨煤炭会产生4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热气每吨多35%和75%。有资料显示,我国十大发电集团碳排放超过5.9亿吨。排名前三名的集团比英国排放量还多。估计到2020年煤炭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另外,发达国家能源结构,其天然气一般占到30%,天然气加上石油达60%左右,而我国的天然气占比只有5.4%;美国核发电在整个电力当中占16%,而我国核电占比只有1.97%。

缺乏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

我国采取低碳指标的行政发包制来引导地方经济向低碳转型。这一政策机制由于各级政府间缺乏协商,其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政绩观和辖区竞争使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严重依赖投资,更加弱化了其产业调整与低碳转型的动力。因此,虽对低碳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目前来看政策效果不明显。


  低碳经济发展措施建议  

低碳化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低碳经济有很长的产业链和明显的产出效应。在新形势下,资源型省份(如山西、内蒙古)应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改变高耗能、低收益的经济模式,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推进传统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

低碳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产业、火电减排、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资源回收,环保设备,新能源汽车、节能材料等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绿色行业。我国发展低碳产业的措施包括:一是通过提高重化工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化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来促进产业转型。二是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改变我国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状况,推进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转型: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三是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元和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生态化改造,应在不同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循环发展模式。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我国目前最迫切的是把节能和煤炭清洁利用作为重点,加快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开发低碳和零碳能源,大力发展天然气,合理开发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科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世界范围来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经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年、60年、100年左右耗尽,在“碳素燃料文明”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证。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第一,应超前规划和大力推进发展低碳经济和法律法规、政策环境和技术支持。第二,应建立科学的节能减碳、地毯产业发展的财政引导机制,并逐步从传统控制导向型低碳规则政策逐步向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转变。应通过财政补贴、低碳信贷、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建立碳排放贸易机制和投资机制。第三,应着力加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大力发展低碳金融体系

低碳金融作为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对低碳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低碳减排设计到创新、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未来让碳减排与能源效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流,构建低碳金融体系势在必行。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我国对发展低碳金融的宣传不足,对低碳金融发展的前景认识不到位,对低碳金融的研究及投入不够,造成低碳金融运行机制及低碳金融产品单一,严重制约着低碳金融的发展,影响了低碳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因此,我国必须深入研究低碳金融的特点,切实将建立低碳金融体系和低碳金融机制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推动低碳金融向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的方向转变。其中低碳金融体系包括:低碳货币、低碳信贷、低碳证券、低碳保险、低碳基金、低碳衍生工具等等。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






上一篇:小额贷款公司洗钱风险分析与建议
下一篇: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投诉调查探究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新形势下金融反腐与廉洁风险管理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美元清算体系下 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打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投后管理(...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银行数智化转型中风险中台建设探索与...
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 应...
包买行视角下的福费廷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