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本地化+关系化”为主要特征的村居银行发展模式,是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
正文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从诞生那天起,农村商业银行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60多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经历过不良贷款高举,资不抵债,连年亏损;历经人民银行接管、农业银行代管,下放省政府托底管理;经历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长时间争论。时至今日,一提到农村商业银行,业界仍普遍存有公司治理作用发挥不到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不高、与其他金融机构趋同化等现象。
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的比较优势
特有的经营模式、错位经营法则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三大比较优势,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是随着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和金融科技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赖以生存的三个比较优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面临的挑战
基础客户群萎缩,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面临“釜底抽薪”之险
农村人口的逐年减少,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基础客户群体逐年萎缩,先前一直赖以生存的传统村居经营模式面临挑战,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仅拘泥于传统村居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不久的将来,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很可能会陷入业务规模止步不前的困境。
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三农”市场竞争“蓝海”变“红海”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集中到手机之上。在此状况下,先前由于交通不便、地域限制形成的农村地区金融竞争不充分的格局逐渐打破,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点多面广,错位经营的优势将不断弱化、衰减,再加上自身存在的产品单一、线下传统营销服务粗糙、线上营销手段欠缺、信息科技力量不足等差距,农村市场被“蚕食”现象愈演愈烈,在同业竞争及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出现业务断崖式下滑的风险不断加大。
盲目模仿,农商银行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延续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趋同化明显,尤其是从农村信用社到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更多侧重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改革转型,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少部署,存在空当;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偏离普惠金融宗旨,偏离服务“三农”、社区家庭和中小微企业市场定位,迷失发展方向;部分农信人,面对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丢弃了“大挎包”“老农金”“三铁”等农信精神,缺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丢弃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致使部分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价值观迷茫,消费者对农村商业银行缺乏认知和情感归属,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发展源动力不足。
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路在何方
面对基础客户群体的萎缩、同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冲击等挑战,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急需进行经营模式再造,将更多的精力、资源放在扩大基础客户群体、合理定位发展方向、激发干部员工恒久创造力上,从而为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未来发展赢得先机。
构建“本地化+关系化”为主要特征的“村居+社区经营”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本地化+关系化”为主要特征的村居银行发展模式,是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此模式立足传统、区域经营、规模适中、代理经营等特点,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有效解决了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了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灵活、效率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仅拘泥于村居经营模式难以满足未来发展要求,必须进行调整优化。针对农区和城区客户群体的差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要求金融机构必须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有区别地构建服务模式,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农区,以乡镇网点为依托、农村代办站(助农服务点)为据点的代理经营格局目前已经形成,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鉴于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上楼进社区居住的现状,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应紧跟农民进城的步伐,扩大服务人员业务办理范围,满足农民进城后各方面金融需求,避免农区客户因进城后服务不到位而使客户流失现象发生。在城区,应在构建社区经营模式上下功夫。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社区金融服务的空间巨大,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可在优化城区网点布局的基础上,参照农村代办站(助农服务点)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广设金融超市,通过布设自主终端、聘请社区客户经理等方式,面向社区家庭提供金融产品营销、揽储、转账、信息采集等基础金融服务,着力构建“社区化+关系化”为主要特征的社区经营模式,满足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坚持走错位经营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国家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体系,毫无疑问,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职能定位就是立足于当地,服务好小微、“三农”。 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一定要清晰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错位经营,集中有限的资金为重点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自我发展。针对县域中小企业客户贷款频率高、额度小、需求急、时间短的特点,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要充分发挥自己决策链条短、效率高的优势,第一时间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在竞争中体现比较优势。市场定位上,坚持做小做优、惠民富民、服务中小微企业;在品牌上,要注重打造快捷、实惠、贴身的经营特色;金融产品创新上,努力向符合人性需求、群体针对性强、更实惠更便捷的方向转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全方位、多品种金融服务体验。同时,加快网点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服务环境,强化自主服务体验,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升服务水平,采取各种软、硬件措施,全面提高客户体验满意度。
继承发展好农商行独具特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与“魂”,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文化管企”“文化兴企”的理念,积极推进文化强行战略,通过构建农商行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农村商业银行持久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作为农村商业银行来说,首先要传承好农村信用社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老农金”“三铁”等精神。“大挎包”“百事管”、“贴心人”的“老农金”精神和“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的“三铁”精神是老一辈农信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农村商业银行特有的企业文化,即使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支付结算渠道通畅便捷、管理手段日新月异的境况下,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仍值得每一名农村商业银行干部员工去学习。这些精神应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体系的基因和火种,不断延续,永放光芒。其次要发展好农村商业银行特色文化。坚持客户、创新、人本、目标、问题、竞争“六个导向”构建农村商业银行独具特色企业文化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特色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善于做好结合的文章,注重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尤其要注重加强与党建工作相融合,通过企业文化与党建工作融合,增强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归属感和凝聚力,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构建农村商业银行独具特色企业文化,为农村商业银行持久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日照审计中心)
上一篇: 扶贫再贷款: “高利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路径
下一篇:基层央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问题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