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找到了从扶贫到脱贫、再到攻坚全部脱贫的正确道路和理论基础。他提出的“精准扶贫”“全社会扶贫”重要论述已经得到全国各方面的认真落实。金融机构是执行这一战略的重要力量。认真总结金融机构执行“精准扶贫”的战略布局和实践经验,推广成功案例,对实现全面小康及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正文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联合国将世界脱贫的目标放在2030年的相关规划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将精准扶贫、全部脱贫这一具有历史标志性意义的宏伟目标定在2020年!即今年年底前,全国整体上的脱贫目标就要实现,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设定的脱贫目标,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促进世界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精准扶贫”是中国脱贫的正确道路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要任务就是扶贫安民。1949年至1978年是小规模救济式扶贫阶段;1978年至1985年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86年至2000年是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2001年至2013年是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战略逐步落地。这一阶段主要针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提出了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具体要求及实践路径。
2014年到2015年,经过内蒙古考察、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福建调研和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与否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指出,“扶贫先要扶志”“治贫先治愚”; 精准扶贫是既“输血”又“造血”。
2016年7月20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总攻令:“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
2018年5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越往后难度越大。
2018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确保所有贫困县“摘帽”。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调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0次全体学习会上说“金融安全就是国家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成绩是金融的发展和创新,金融已经成为我国强大的软实力之一。国内外总有唱衰中国金融的声音,这也为我们提出了警醒。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防范金融风险是永恒的话题,随着科技金融的应用,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金融风险防控比以往更加重要。
金融扶贫会不会把金融“拖下水”?会不会影响股东利益最大化?会不会增加贷款不良率,甚至影响商业信誉?
回答这些疑问的同时也就讲清了“精准扶贫”的意义所在。
“精准扶贫”与以往“粗放扶贫”的不同
首先,扶贫方式由粗放变为精准。
精准扶贫与以前的笼而统之的单纯输血扶贫、盲目扶贫、形式扶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前扶贫贷款项目的发起往往是由地方政府决定。部分领导为了尽快出成果,解决本地区的发展和就业困难、快速发展当地经济,时有拍脑袋决策,要求银行发放贷款,而很多银行也愿意迎合。所以,项目做了很多,但扶贫对象并不买单,结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县以下,一些项目刚刚搞起来就退缩放弃了,没过两年就下马破产。
其次,中国的银行已今非昔比。
以前逢年过节发放的慰问性质贷款、春天发放的种子化肥贷款等,用“撒钱”来形容也未尝不可。因为贷款人对收回贷款不抱多大希望,借款人根本也不太想偿还。最后不但越扶越贫,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把银行也拖下了水。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的银行基本没有盈利,甚至资不抵债。“中国的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成为众多国际报刊常见标题。后来国家为了挽救银行,拉直了五大银行党组织关系和高管的任命权;进行了两次不良资产剥离;将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经过这轮改革,现在,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在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全球共30家)中位居前列,在全球的资产、盈利等各类排名中都有抢眼的表现,中国工商银行近年来蝉联世界第一,被称为“宇宙行”。
最后,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的追求。
现在的中国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都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摆在首位,但同时也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天职。以中国最国际化的中国银行为例,为落实精准扶贫,主动到深度贫困县设机构,仅2019年就在国家级贫困县和深度贫困地区增设了33个县域机构。目前在国家级贫困县设有307家机构,在深度贫困地区设有89家机构,并创建了中国最大的乡镇银行。
银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和承担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没有社会良心的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也不可能持久。我国监管机构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支持农村、农业发展,并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事实证明了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并不矛盾。近些年,西方大银行因为追求利润,脱离实体经济大搞虚拟衍生金融产品而倒闭,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的案例并不鲜见。日前,美国金融市场频繁发生的各种熔断,也说明了虚拟、衍生产品的泛滥。
中国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早已超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在经营信贷和服务过程中关注普惠金融,强调绿色金融,对金融消费者负责的社会贡献。
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实施路线
精准扶贫是要扶到点上、根上,对金融业来说就是找到“造血”项目。项目成功的标志是满足带动脱贫、就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人口城镇化、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经济增长等指标。
金融的审慎原则和银行的专业尽职调查、主动的业务撮合,对政府部门、中标方、承建方业务落地方案的建议,进入银行项目库和贷款前的客户入围标准、贷款期限及还款方式、风险缓释措施及贷款管理的审查,是项目成功的基本保证。精准项目给力金融安全,金融安全决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保证脱贫成功。
贯彻落实党中央扶贫战略和国务院扶贫办部署,金融扶贫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银保监会等部门配合、金融机构参与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格局。一系列扶贫工作会议和文件,压实责任,强化管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加大金融扶贫投入力度。如政府从扶贫贷款贴息、扶贫贷款征信、风险担保等,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等一系列管理细则。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制定了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统计制度,之后逐年完善,夯实了扶贫成果的科学性。
执行层面,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强化统筹领导,强调一把手责任制。明确任务目标,开展督导培训、交流和答疑。定期进行认真总结,回顾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对困扰业务发展的难点进行重点攻坚,破除制约瓶颈。建立金融扶贫工作简报制度,促进拓展思路,加强业务交流和经验分享。以中国银行为例,除了有“十三五”扶贫规划外,每年动态制订金融扶贫工作计划,编制扶贫案例集,总结梳理扶贫案例。从信贷规模到网点增设,从资产配置到利率优惠、从员工培训到优秀干部安排,全部向贫困地区倾斜,以保证完成脱贫使命。
以“造血扶贫”为主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精神,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各行制定了差异化倾斜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机构设置、人力资源、不良容忍等方面进行特殊安排,确保新增资金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新增金融服务,优先布局深度贫困地区。对深度贫困地区发放的精准扶贫贷款实行差异化贷款利率,减轻这些地区扶贫企业和贫困户的还款压力。例如,中国银行明确要求辖内有深度贫困地区的分行要主动担当,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加强统筹调配,集中优势兵力,支持解决制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交通、水利、电力、旅游、环保产业等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深度贫困地区分支机构贷款增速每年均高于所在分行贷款平均增速。
各行精准培育造血项目,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的产业资源禀赋特点,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着力点,加大精准扶贫贷款投放,支持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培育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下面这个案例通过核定流动资金优惠贷款方式,扶持产业发展,达到了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条件制约性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全州贫困村150个左右,占全州行政村的38.2%,贫困户7.6万户,占全州农牧民总人口的13.99%。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干旱山区和沙漠化等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耕地少,草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缺少二、三产业支撑。饲养牦牛售卖牦牛奶,是当地大多数农牧民赖以为生的传统产业。扩大牦牛养殖量,无疑是脱贫致富之路,但苦于家底太薄,牧民对于扩大耗牛养殖一事基本上是可望不可求。
雪峰乳业是青海省精加工品种齐全的牦牛奶制品专业生产厂家,对于与农牧民合作很有积极性,力图扩大牦牛饲养规模和牦牛奶产量,但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资金。
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后,通过依托信贷工厂,支持“龙头企业+养殖户”产业直连模式,缩短惠农服务半径,使服务范围更广,接触农牧民更直接的产业发展模式。2018年11月,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为雪峰乳业核定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支付鲜奶、糖粉等原材料款及产品包装费。该笔授信业务充分考虑企业小微企业特质、扶贫带动属性、经营特性,给予两年期贷款期限,同时贷款年利率仅为4.8%,显著低于同业此类授信。还通过邀请客户参加跨境撮合活动,帮助其拓宽销售市场。通过收购牦牛奶8.5万吨,带动奶牛养殖户发展,以牧区养殖户户均养殖15头产奶牦牛计算,每头牛平均年产鲜奶360公斤,户均年产牦牛鲜奶5400公斤,出售鲜奶3240公斤,每公斤鲜奶按6.5元计算,户均年销售收入达21060元。
金融精准扶贫产品与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金融扶贫不仅靠担当,更靠专业能力和素养。结合贫困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做到金融扶贫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
第一,精准扶贫产品不断丰富。对金融扶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给予让利的扶贫贷款,并且给予放贷银行一定不良容忍度。实践中,银行不仅对贫困地区贷款项目实行差异化行业信贷政策,还加强行业投向指引、产品规范化等信贷政策的实时传导力度,使扶贫产品体系不断完善。
以中国银行精准扶贫产品为例,有信贷工厂成熟的“扶贫贷”系列产品、使用广泛的“益农贷”覆盖水稻和西瓜种植、大米加工、牛奶养殖、羊绒收购、皮草收购等多个行业。助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如广西区分行支持广西糖业带动贫困人口通过甘蔗种植脱贫致富;青海的“拉面贷”支持拉面行业人员创业、就业,采用的是普惠金融中行信贷工厂模式,推动互联网+中央财政服务升级转型;河南兰考县的“乐器贷”直接带动103家乐器家庭式手工作坊,使其转化为初具规模的生产加工企业;湖北支持十堰市郧阳区蘑菇发展,共投放贷款186笔,8008万元,余额1705万元,零不良,直接带动3000多贫困户增产致富。
第二,精准金融综合服务、特色服务体现担当精神。中国银行结合发展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发挥专业化、多元化、全球化优势,兼顾公益性与商业性原则,通过公益的理念,市场的力量和商业的模式,提供精准扶贫服务;
对涉农小微主体结合实际特点研究差异化服务策略及金融产品,推出“中银惠农通宝”服务方案;创新推广“安心宝”现金管理产品,解决农民工工资发放问题;对村镇行政事业单位创新开展“村财镇管”现金管理业务,目前,累计为218个乡镇及客户提供服务;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如中粮、中储粮、益海嘉里等,提供存款结算,境内外融资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产品加工行业提质增效;为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提供金融服务。利用中国银行国际化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招商引资,邀请当地贫困县企业参加各类跨境撮合对接会。发挥中国银行国际结算特长,帮助扶贫企业建立海外供应链和跨境结算体系,如重庆市分行支持云阳县晚艳农业公司顺利取得出口资质,完善国际贸易相关合同,协助其出口菊花约1.8吨。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经验值得推广
中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集团主要布局在中西部县域,是服务“三农”及开展金融扶贫工作的一支特种兵、主力军。该行的定位是“支农支小”,努力做大小微和“三农”贷款,降低贷款利率,降低融资门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该行精准扶贫的“1234”战略是:
一个核心目标——配合各地政府全面落实扶贫攻坚任务;两条基本原则——以“造血扶贫”为主线、以“合规扶贫”为保障,坚持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巩固扶贫攻坚治理成果;三大实施板块——落实定点扶贫、金融扶贫、公益扶贫事业,实现业务发展与精准服务协调共进;四项工作举措——实现资源倾斜、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制度保障,努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目前,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集团127家法人行中,有34家所在地为国定贫困县,17家为省级扶贫工作开发重点县,占总数的40%。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集团结合乡村振兴推进金融综合服务。内容包括:丰富县域移动支付消费场景,大力优化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移动发卡平台功能,解决偏远山区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持续打造“农村金融生态圈”;创新产品促进产业兴旺,培养农村发展新动能。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集团前后共创新推出12大类60个子类的“欣农贷”系列产品,既支持了传统小农户,也有力扶持了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公司+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了农业客户融资难问题。2019年累计余额已达84亿元;结合实际致力生态宜居,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不断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创新产品,参与各地政府的“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村村通”等行动,专门研发对接产品帮助地方政府改善农村风貌;关注农民住房需求,帮助农民改善居住环境。通过研发宜居贷、乐家贷等产品,满足农村居民自己建房、集体建房、新农村建设等消费需求,余额已达3.2亿元
上一篇: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下一篇:塑造脱贫攻坚长效机制须因地制宜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