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人民银行统筹规划和具体领导下,农信银中心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定位,制定“两轮一轴”发展战略,推行“一点接入”实施策略,协同全国农信机构,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移动支付下沉的发展机遇,完善支付清算渠道布局,促进农信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正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2020年3月6日,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作为面向“三农”的特许清算组织,在人民银行领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支农惠农、脱贫攻坚战斗,大力提高农村支付清算水平,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农信银中心将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围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发展思路,围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制定安全发展路线,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协同全国农信机构继续开创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的新局面。
开展战略分析,研判农信银中心的挑战和机遇
历史沿革
1996年8月,北京市农村信用社营业部筹建全国农村信用社特约电子汇兑资金清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于1997年2月开始运行特约电子汇兑系统。2005年11月7日,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批准筹建全国农村信用社清算中心(银管复〔2005〕12号文)。2006年4月12日,人民银行批准农信银中心开业(银复〔2006〕12号文),党组织关系挂靠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2013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农信银中心是服务于农信机构的特许清算组织之一,并加强对农信银中心的行为监管。经过吸纳新股东和增资扩股后,目前农信银中心拥有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等35家法人股东。2017年5月,经人民银行党委研究同意,清算总中心党委批准成立了新一届农信银中心党委,标志着农信银中心正式纳入人民银行的特许清算组织管理体系,从组织体制上确定农信银中心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农信银中心从事农村支付清算业务的权威性。
发展路径
近年来,人民银行坚持“规范创新和促进发展并重,强化安全与提升效率并重,加强监管与提升服务并重”导向,要求特许清算组织维护正常的支付清算秩序,履行安全生产的“兜底”责任。农信银中心党委深入分析了支付清算业务的市场格局、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农信机构的经营痛点(见表1),确定了将农村支付清算网络融入全国支付清算网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持续深化以支付清算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为轮、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轴的“两轮一轴”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一点接入”金融基础设施实施策略,明确当前重点任务是在农信系统内发展系统内清算、系统内支付、系统内灾备三个业务板块,按照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能够履行特许清算组织使命、具备商业可持续性的生态平台,促进农信机构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点接入”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支付清算渠道布局
立足“三农”,加强农村支付清算渠道建设并完成全国性布局,始终是农信银中心发展的主旋律和首要任务。由于农信机构数量多、技术水平高低不一,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农信机构入网及后续的运营管理始终是个难题。农信银中心主动承受交易集中、数据集中所带来的安全生产风险和运营管理职责,组织、协同农信机构推进“一点接入”金融基础设施的实施策略,将相对独立的农村支付清算网络融入全国支付清算网络,履行自身职责,并通过充当“第三方服务”角色确定了新的发展空间(见图1)。
以网络接入方式接入金融基础设施
2018年以前,农信银中心采取多法人机构共享业务系统的方式,由中心开展系统建设、维护日常运营,协同部分省级联社集中接入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上海票据交易系统、清算总中心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超级网银),大大降低了其进入金融市场的成本。农信银中心作为技术服务提供商,并不参与其中的资金业务。
以交易转接方式接入金融基础设施
2018年以来,农信银中心抓住“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断直联”的重大契机,运用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NCS)已有的各种技术设施,协同全国农信机构快速、低成本接入网联,来自支付机构与网联的网上支付交易均经由农信银中心转发农信机构处理,并在系统内完成资金清算。以网联为连接点,农信银中心将联网范围扩展到全国支付机构,标志着农信银中心的特许清算组织地位从“行业性”上升为“全国性”,打开了农村支付清算业务的“天花板”,全面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电商、农村支付的蓬勃发展。
2020年,农信银中心将协同全国农信机构“一点接入”清算总中心、人民币跨境支付公司、互联网金融协会、百行征信等系统,继续完善农村支付清算渠道布局, 增加信息渠道布局,对农信机构交易完成资金清算,对非农信机构交易仅做交易收发,严守资金清算的合规底线。“一点接入”在技术上依托金融基础设施的“多活”技术设施和交易机制(如网联的“三地六中心”),构建了一个具备电信级质量保障水平的智能交易路由,极大保障了业务连续性,已获得农信机构的广泛认同。农信银中心作为交易处理平台和访问门户,成为不可或缺的节点。
继续对农信机构客户实施“一点接入”
通过广泛接入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农信银中心构建“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农信银中心—农信机构—客户”的交易链条,个人或企业客户“一点接入”农信机构,农信机构“一点接入”农信银中心,均可以进入全国金融市场,从而将“地方性”农信机构、农信机构客户与“全国性”金融市场连接起来,使农信机构具备相对平等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能力及机会。反之,接入金融基础设施的金融机构,也能经由农信银中心顺利“找到”农信机构。截至2019年底,农信银中心的成员机构38家省级农信机构或农商行、4家民营银行或直销银行,直接和代理接入的法人村镇银行达到899家,赋予行名行号的机构网点达到45070家。
增加支付方式,实现城乡无差别服务
零售支付清算系统及其运营者的核心指标就是业务量(业务笔数),既代表市场份额,也代表实际的业务处理能力及手续费收入。农信银中心虽然不直接面向农村客户从事具体业务,但将做大业务规模、增加业务笔数作为关键任务,在不断完善全国性清算渠道布局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农信机构从事支农惠农业务。
组织农信机构做大支付业务规模
探索建立农信机构间的收费和分配机制: 单一农信机构做支付业务的难度很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客户基数、转化率以及业务收益率都比较低,需要各农信机构协同行动。支付业务本身不复杂,但其涉及的账户行(存款行)、收单行利益关系很复杂,农信银中心将参照同行经验制定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采取“拉动B端”(农信机构)手段:农信银中心通过组织开展代收代付、资金归集、相互绑卡、扫码互认等多种业务,设立业务发展激励金,鼓励农信机构主动出击发展特约商户,加大线上线下收单的“引流”力度。
采取“推送C端”(农信机构客户)手段: 为支持农信机构和支付机构开展联合营销,农信银中心细分支付场景,活跃C端客户,支持促进农信机构拓展ETC加油、公共事业代收费、商业性代收费、人脸识别支付、积分兑换等支付业务。
适时推出“农信银支付”品牌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做大支付业务规模的另一关键是抓住集团企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农信银中心深化“一点接入”金融基础设施的实施策略,围绕新农村建设建立新型的银企直联模式,协同农信机构、支付机构(经由网联)分类施策:接入电商企业,“让货进城,让钱下乡”;接入公共事业收费单位,助力新农村管理和便民服务;接入旅游、酒店、直播、游戏等企业,丰富农村农民的精神生活,使“农信银支付”成为企业下沉市场的支付入口。
开展村镇银行接入专项工程
村镇银行直接面向“三农”开展业务,由于客户量和业务量小,被支付机构普遍忽视,客户无法绑卡网上支付成为一大痛点。截至2019年底,接入农信银中心的899家村镇银行(法人)中,分别有142家、134家未开通最常见的支付宝、微信快捷支付。2020年,农信银中心将重点组织上述村镇银行集体开通支付机构的快捷支付业务,辅助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服务,增强其服务“三农”的能力。目前,农信银中心做大业务规模的对策初见成效,业务量已保持多年超100%的高速增长,2019年全年日均业务量达到4800多万笔,年末日均业务量超过6000万笔。由于基数已经较大,预计业务量将从2020年开始恢复常态性增长。
运用科技支撑,夯实农信银发展基础
银行业机构可能是交易处理自动化水平、数据规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对技术高度依赖,被称为“持有银行业务许可证的IT行业”。2020年,农信银中心将继续高举技术支持服务的大旗,从自身科技建设和农信科技体系建设两方面找到结合点,推出若干重大工程,为农信银中心履职和业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发新一代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
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是农信银中心的交易处理平台,连接农信机构、各特许清算组织的系统,7×24小时运行,逐笔实时清算,在当前硬件配置下峰值性能已达到12000笔/秒。随着农信银中心业务量不断增长,以及监管部门提出更高的安全生产要求,在现有第二代系统基础上研发第三代系统已提上议事日程。新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在北京、长沙两个数据中心实现“双活”部署与运行,做到交易无缝切换;二是各个部署节点的性能均可以按需横向扩展;三是具有良好的软件结构,大力降低软件开发和测试工作量;四是具有强大的健壮性,常见的软硬件故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建设新一代云支付系统和云灾备平台
“云支付”(对应系统内支付)和“云灾备”(对应系统内灾备)是农信银行中心服务于农信机构的两张名片。为降低农信机构运营成本,农信银中心建设农信机构共享使用的云支付平台,其中包括企业网银、个人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POS收单、扫码支付、数字证书等10多个系统,及时满足了农信机构的客户支付服务需求,节省了大量重复投资。2020年,农信银中心将对上述系统进行整合再造,以“一个系统,多种渠道,交易集中,数据分散”的视角建设新一代的云支付系统。采取“交易和前台在农信银,数据和后台在省联社”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既适应各农信机构独立法人、独立经营的现实情况,又面向农信机构客户提供一致性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同时,不少农信机构采用“两地三中心”的技术体系架构,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和运营仍是其标准配置。农信银中心针对农信机构复杂多样的应用系统(多操作系统、多数据库)建设了云灾备平台,配置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的国产高性能数据同步软件,为农信机构提供应用级或数据级的异地灾备服务,大大降低了农信机构的科技投入。
建立网络安全风险防护体系
作为一家特许清算组织,农信银中心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网络安全风险,包括安全生产风险和网络攻击风险。农信银中心以提高应急处置效率为指导思想,完善“三道”风险防控机制,逐步提高自动化操作水平,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产生的负面影响;依托北京、长沙两个数据中心,建设“双活”分布式技术架构,以灵活性提高健壮性,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显著提高业务连续性。在人民银行指导协调下,农信银中心坚持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推进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建设,联合专业安全公司、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网络潜伏者”的应对措施,在国家网络安全相关部门支持下,逐步提高防范、发现、处置类似“永恒之蓝”、SWIFT资金窃取等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
上一篇:持续深化新时代优质支付服务供给
下一篇:从“开放银行”崛起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