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年来,文化金融发展经历了丰富的创新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时期。目前,我们仍然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来发展。
正文
文化金融是一种服务于文化生产尤其是文化产业的金融业务领域。作为一种金融活动和特殊的经济现象,文化金融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2009年, 我国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加大金融支持”,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较完整地规定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内容。可以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进入成长期的起点,从那时起至今,文化金融已经发展整整十年了。十年来,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并极大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十年来,文化金融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服务,实现了较好的资金融通、风险保障等功能。在银行信贷、债券、上市公司融资、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等各个方面,市场规模都在这十年间实现了飞跃。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已经接近万亿,债券发行规模超过400亿,上市公司融资和私募股权融资均一度超过千亿规模。虽然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还无法把各个领域的数据统合到一起,文化产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也会有不同的数字呈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通过这些指标可以看到,作为一种业态文化金融发展较快,而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在整体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处于中高速稳定增长时期,包括“十三五”时期,均未出现大幅度持续下降态势,而是稳定在了11%~13%这个区间,这得益于文化金融发展的强力推动作用。即便是这两年在股权投资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但前几年投入的私募股权投资还在起作用。
2009~2016年是文化金融发展成长期的第一个阶段,是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文化产业的融资规模达到了顶峰。由于金融监管趋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化金融从2017年之后进入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和债券规模仍有所增长,总体上看仍呈现稳定态势,但局部波动剧烈,尤其在股权投资领域。
产品与机构:进入文化金融初步专业化时期
文化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形式包括:以文化企业信用为基础设计产品;以文化资产为基础设计产品;以文化企业收益权、所有权为基础设计产品等。银行、信托、保险、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机构都有专门的文化金融产品设计并应用于市场。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一项调查,在受调查的111家银行中,有40%以上的银行都发行了文化产业相关创新信贷产品,主要种类有文创贷、影视贷、文化贷、大师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版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艺术品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文化产业信贷创新产品加权不良贷款率为0.32%,明显低于同期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1.74%。在文化产业保险产品方面,除了演艺活动财产保险、演艺活动公众责任保险、演艺活动取消保险等11个试点险种以外,还有多种产品创新。十年来,保险行业正在针对演艺、动漫、影视、艺术品、会展等细分行业的特定风险,逐步探索构建文化保险产品体系。
这十年,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产业投资的密度明显增强,很多银行成立了文化产业特色支行、专营支行等。2013年10月,杭州银行设立了全国首家文创金融专营机构,此后,光大银行、包商银行、青岛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西安银行、江苏银行等纷纷设立了专营机构。中国民生银行、杭州银行、北京银行等较早设立了事业部制专门机构服务文化产业。在金融领域出现了少量的文化融资租赁、文化融资担保、文化小贷公司等专门服务于文化产业的金融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在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领域,已经开始出现一批既懂金融也懂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
资本市场:较为充分地利用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除了银行信贷,文化企业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利用多层次股权资本市场。根据Wind数据库估算,在信用债的证监会行业分类下,我国文化产业债券发行规模在2018年达到了465.96亿元,而同一口径下,2012年文化产业债券发行规模只有39.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0.87%。
我国政府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我国已经有200多家文化企业在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主板、创业板上市。文化类上市公司通过IPO和定增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成为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题材板块。2011年,我国文化类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只有234.82亿元,利用股权融资的文化企业只有23家;而 2016年,融资规模高达1448.9亿元,企业也达到了89家。在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数量约占总数量的13%;一些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始对文化企业提供专门服务,设置了“文创板”或“文旅板”;“中证报价系统”这样的场外市场也关注文化产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合作。十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在文化产业投资的热度一度出现“过热”的局面,我国投资文化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较大增长,基金管理规模、年募资金额、年投资金额都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16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之后,文化产业融资结构中占较大增量比重的股权融资部分呈现出急速下滑的态势。金融监管环境趋严,这一方面是正在挤出非理性增长的成分,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投资热情。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近乎“腰斩”。2018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仅有747.84亿元,融资企业数量也降到13家。一些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文化产业投资领域,2016年,私募股权基金在文化产业的投资额达到了高峰,为1049.94亿元,2018年降到了529.80亿元,2019年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有所回暖,但很难回到2016年的水平。从整体数据看,可以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融资趋势正在脱离正常的社会融资平均水平。文化产业融资结构中,虽然股权融资比例或直接融资比例处于较高的水平上,但由于总量上的低水平,目前这个比例的意义并不大。
制度供给:形成文化金融政策体系雏形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背景之一是之前殃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进出口甚至整体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一个选项被重视起来。十年之间,由于这种经济战略的需要,金融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被重视起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银行业、担保和再担保、企业上市融资、上市后再融资(公开增发、定向增发)、企业债券等方面。此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文化金融专门政策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部: 一是2010年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文化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二是2014年文化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作为全国性文化金融专门政策文件,其内容奠定了我国文化金融政策的基本框架。
我国的文化金融发展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后发国家以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政府意志,这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区别于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特征之一。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文化金融政策已经具备了体系化的雏形,主要体现在总体文化政策及金融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金融专门政策等几个层面。在政策推动下,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都积极进行投融资实践,资本市场爆发出极强的活力,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日益丰富,呈现出政策驱动与市场创新联动,整体规划与分业实践共举的局面。近几年,金融监管趋严,对文化金融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进入创新和规范发展并重时期。金融既要服务实体经济,又要防范风险加强监管,还要改革开放,文化金融发展遇到了极为需要平衡智慧的局面。
2019年,有关部门发布了《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与文化金融相关的内容较多,基本反映了我国多年来在文化金融政策领域的主要成就,也为未来文化金融发展定了一个基调和方向。
技术变革: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的影响持续
从2012年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变革对文化金融的影响逐步增强。几年来,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金融体系的技术变革风起云涌,金融监管部门正在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对文化金融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通过改造金融体系而影响文化金融,另一方面是正在形成全新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平台,出现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金融服务企业。比较典型的领域有文化企业征信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文化资产领域的云计算应用、财富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版权管理领域的区块链应用等。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这是技术推动金融体系变革的里程碑事件。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之后,“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精神正在被贯彻,金融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最好时期。2019年是金融科技与文化金融的关系承前启后的一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金融科技变革将成为文化金融发展的主题之一。
总体上,十年来,文化金融发展经历了丰富的创新时期,也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时期。我们现在的经济形势并不比2009年更好, 2019年我国GDP增长率已经逼近6%,下行压力巨大,我们仍然需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来发展,文化金融仍然极其必要。
上一篇: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类别及发展前景
下一篇:跨境金融制裁与金融机构国际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