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3年:中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样本

作者:《当代金融家》杂志 日期:2020-03-19 19:00:15

  导语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印发包括宁波等地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方案,推进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事实上,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实施的验收之年。


  正文  

我国第一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兰考。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河南兰考县成为我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其设立宗旨是“先行先试、为全国层面普惠金融改革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3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兰考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在完善现代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配套支持政策等体制机制创新和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供给,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他指出,试验区改革不仅推动了全局性的金融改革,支持了当地实体经济发展,还不断提炼形成“中国经验”,为世界普惠金融发展贡献智慧。

最早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3年了,已经做出了哪些试验、走过了怎样的路呢?2019年12月26日,在兰考试验区建设三周年之际,来自监管层和金融机构、世界银行、数字科技的专家就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历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落地等重要议题召开座谈会,发表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节选部分如下,供业界参考。


  普惠金融是世界性难题,不能拘泥条条框框  

11.png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


徐诺金: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难持续”四大难题是世界性难题,其有效的落地途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一直受到挑战。破解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难题和体制机制障碍,世界各国都在不懈努力。

兰考县是传统农业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是我国县域经济的典型代表,具有微缩河南、微缩中国的样本价值,也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

2016年12月26日,兰考县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有效落实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在试验区建设目标上,我们致力于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推动解决“扶贫、致富、县域发展”和“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农民工漂”的农村问题。

三年来,我们初步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并在省内22个县(市、区)复制推广。

经过我们三年的努力,试验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从过去封闭、单一、垄断的市场转变为开放、多元、竞争的市场,农村老百姓跟城里人一样可以享受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金融支持地方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大大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高,金融结构薄弱环节支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也对“普惠金融”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创新是普惠金融取得成效的关键。普惠金融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不能拘泥于传统、拘泥于条条框框,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新技术、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打破掣肘,才能真正突破普惠金融发展困境,打通“最后一公里”。此外,数字金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出路。兰考试验区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突破了传统普惠金融的送达方式,降低了普惠金融的供给成本,提高了普惠金融的供给效率,找到了普惠金融风险防控的路径,拓宽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为普惠金融真正成为人民金融提供了无限可能。

下一步,试验区将持续深化完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确保试验区建设取得新实效、实现新提升。此外,将加大复制推广力度,将兰考模式推广扩大至全省。


  2020年,普惠金融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2.png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


陆书春:在普惠金融发展中,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在打通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大数据为农民精准画像,针对性设计信贷模型,自助申请、线上审批,为农民发放纯信用、低利率、可循环的线上贷款,缓解农民融资困难的问题。移动支付为农民和小微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扩大县域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覆盖。通过对农业保险品种开展手机自助投保和自助理赔,降低生猪、奶牛、肉牛等农业保险服务成本;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和智能合约,助力解决家禽散养投保中的高道德风险和查勘成本难题等,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农业保险服务。

实践表明,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在于数据,核心在于风控,重点在于供给端,本质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问题。同时,普惠金融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仅是靠技术能够完全解决的。在运用金融科技改进金融服务供给的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金融服务提供方做好服务规划综合布局,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点、自助设备等的信息共享和服务整合十分关键。重视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入了解农户的需求特点以及当前金融服务的短板痛点,进行更精确的客户画像,面对面交流沟通提升服务质量,让普惠金融服务接地气、有温度,实践证明效果更好。

二是注重加强数据治理。金融科技发展,数据是关键,安全是保障。各方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和防护措施,按照数据安全和治理相关制度规定,秉持最小够用、用户授权的原则采集、保护、管理、使用数据。同时从算力、算法等角度增强数据应用能力,挖掘更多信息价值,共享分析成果,释放数据潜力,更好地服务乡村。

三是注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要充分考虑农村农民在文化程度、金融素养、数字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农村老龄化加快的问题。通过友好的操作界面、实时的在线客服、通俗易懂的合同条款,使得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变得更加易于操作,避免由于弱势群体缺乏相关数字知识和技能,产生新的“数字鸿沟”,阻碍乡村振兴的进程。

四是注重“三农”群体金融能力建设。引导、帮助“三农”群体做好信用管理,提升持续经营和防范风险能力。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建立完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合适的咨询、财务、税务、人力、法律等配套服务;依托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引导农户、乡镇企业、小微企业等聚焦发展主业,守法诚信经营,提升金融风险意识,合理使用金融服务。


  运用信息科技和金融创新扩大金融服务半径  

3.png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


尹优平: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担任G20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主席,推动出台《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该原则在杭州峰会上获G20领导人核准——这是国际社会上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关键原则,也是全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6年,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在兰考启动。三年以来,兰考积极推动《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在县域落地实施,并形成独特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为我国各地发展县域普惠金融提供了良好经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大有可为。作为普惠金融领域中令人瞩目的发展方向,数字普惠金融充分运用信息科技和金融创新,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半径,为乡村地区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经验将逐步扩大,土地产出价值将随着产业兴旺逐渐提升,农村金融风险也将随之降低。二是随着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更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各类股改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逐渐兴起,农村资金将得到全面盘活。三是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的深入实施,家庭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得到更多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小、散、零的不足将逐渐得到缓解。四是随着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的实施,农业附加值将稳步提升,有助于吸引各类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价值链。五是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将逐渐全面深度融合,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将逐渐提升。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当前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挑战。从供给端来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单一化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多元化不匹配,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滞后性与乡村振兴资金需求广泛性不契合,涉农金融产品风险定价能力和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从需求端来看,乡村“空心化”现象导致信贷资金需求不足,农村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弱导致抵押品和信用度不足,农民金融素养水平较低导致金融服务有效需求不足。从政策配套端来看,城乡发展市场要素流动不甚畅通,财政政策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精准度还需提高,金融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机制尚不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正确的普惠金融理念的树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处理等问题也都需要关注。


  结合5G建设和应用降低农村互联网使用成本  

4.png

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朱军


朱军: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长期面临着覆盖面不足、服务不均衡等全球性难题。在我国金融机构探索普惠金融的道路上,数字普惠金融日渐成为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一支崭新力量,兰考模式是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模范和样板。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在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这一领域中实践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提升服务供给,通过运用新兴技术,实现客户识别“远程化”、批量获客“系统化”、贷款业务“自动化”、传统客服“智能化”。二是强化产品创新,利用信息科技,为一些特定的业务模式和客群定制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构建金融生态,将数字技术与生活场景有机融合,拓展金融服务深度,构建数字生态系统。四是完善风险防控,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智能风控模型,优化传统信贷风险决策引擎机制,加强贷后风险监测,实现线上全流程风险管控,使违约率保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

在普惠金融方面,中国银行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推动普惠金融健康发展。通过加大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确保普惠金融业务实现“增量”“扩面”“降本”健康发展。目前中国银行普惠贷款增速显著超出全行各项贷款平均水平。二是建设最大村镇银行集团。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是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专注于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目前设立法人机构127家,在乡镇设立支行网点164家,在行政村设立助农服务站422家,形成了覆盖全国22个省(区、市)县域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络。三是研发小微专属业务模式。2007年,在引进吸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银行推出了小微企业专属业务模式——“中银信贷工厂”,2018年全面升级信贷工厂至2.0版本,以适应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要求,通过扩大客户准入范围、灵活设置担保条件、合理设置授信期限、优化信贷审批政策,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风控体系。四是积极开展数字普惠实践。研发探索针对小微企业客户的线上融资产品。五是精准服务农村金融主体。创新研发“光伏贷”“美丽乡村户厕改造贷”“宜居贷”“乐器贷”“乐家贷”等特色农村金融产品;在湖北潜江,当地中银富登推出专门扶持小龙虾养殖产业的“虾农贷”“虾商贷”“虾企贷”。六是推动跨境撮合交流合作。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全球化业务优势,首创“中银全球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为全球中小企业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

农村是普惠金融最大的市场,数字普惠金融将更加大有可为,但目前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意见和建议如下:一是建立更加全面的征信体系。数据分散及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导致当前发展普惠金融面临较大的难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户和农民的征信体系建设比较欠缺。建议建立、规范数据标准与格式,打破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与“数据竖井”,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多处于偏远农村地区,在当今的“数字化”社会中,这些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还不完善,通信不够发达,互联网普及率还有提升空间,客观上为线上金融服务发挥作用制造了障碍和困难。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结合我国5G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加快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互联网使用成本。


  相信人与人的“信任”  相信“技术”的力量  

5.png

蚂蚁金服副总裁、网商银行行长金晓龙


金晓龙:几次大的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非常大,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60年代的电力革命,现在我们应该已经到了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时代,每一个人每一个经济板块都深切感受到数字技术对我们整个经济架构经济发展动力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在金融里面,蚂蚁金服始终有两个相信,一是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二是我们相信技术的力量。在阿里金融体系里面也有一个价值观,就是叫因为信任所以简单,所以我们在办理金融业务当中,始终也秉承着信任。例如,授信通过率达到73%,但是不良也在1%左右,但是因为相信这样一个原则,把所有的客户都纳入到我们的授信大的范围之内,然后把有瑕疵的客户剔除出去。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我们会极大的提升我们的效率和准入的门槛,这也是看似虚无缥渺的体系行为的一些理念,在我们实际工作当中做的非常好。

在蚂蚁金服整个架构体系里面,数字技术都是我们最坚实的技术,像BASIC是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和风险管理,物联网和金融计算。关于大数据风控,第一条应该有大数据,第二要有人工智能化的不断调优的风险控制方向能力和策略,第三要有计算能力,没有计算能力你做不到。

我们看到移动支付对整个经济金融包括数字技术的发现起到非常关键的里程碑作用,实际上我们通过移动支付的角度来看,2011年到2018年移动账户覆盖来看,我们进展非常快,到2018年的时候,移动支付覆盖率很大。有我们中国的实践经验和全球的经验都证明移动支付是普惠金融非常好的一个平台,今年中国的普惠金融在全球走在前列,也非常大的得益于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实践。通过移动支付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这是人民网在今年登的一篇文章,它的文章题目是移动支付能否成为消费增长助推器,以及降低居民恩格尔系数,各类各样的第三方的机构服务公司都在以数字技术来为商家带来便利。

关于农村金融,我们在兰考进行实验,通过跟县域的数字交互数据的交互,在全国推广,目前已经一年半的时间,现在是480多个县和我们签约,因为全国涉农的县区在1800到1900,为三农用户提供信用贷款。我们今年1-11月,网商银行涉农贷款累计放宽4215亿,服务736万人。在县域普惠金融,通过卫星遥感成像和AI技能进行梳理,我们突破普惠3-5万的贷款补助,10万20万到50万,根据成像技术来给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给大企业贷款,我们预计明年会在全国推广,中国农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同时我们在尝试金融模式,怎么跟线下同行携手一起来服务,把我们线下优势和线上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服务更广泛的三农和小微企业。目前我们在全国已经和400多个金融机构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在2021年共同服务3000万的小微企业。


  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值得总结、推广、发展、创新  

6.png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


雷曜:我是兰考普惠金融改革的参与者之一,也是见证者之一。三年以来,兰考的普惠金融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对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分享一些思考。

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数字普惠是解决普惠金融面临成本、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之间矛盾非常好的路径。在国外,有很多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国家利用手机这样一个载体,发展移动、开设账户、支付活动,进而引入一些贷款、保险,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中国,对这方面的实践更加丰富,也得到了认可,可以说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我们推动传统的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延伸服务半径,扩大覆盖面,这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一个核心作用除了鼓励金融机构、监管方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建设公共化服务的平台,在兰考的实践当中显得非常突出。兰考的普惠金融为一平台四体系,核心就是数字平台的建设,它提供了一个公共金融机构和用户的公共平台,所有的金融机构、所有的用户特别是我们的普惠用户,都可以借助此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上线了90家金融机构900多款产品。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兰考是不可能引来90多家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不可能批这么多金融机构在兰考设立实体机构。如今看,这降低了整个普惠金融的成本,同时促进了竞争。所以既有政府的积极作用,又有市场化的竞争,这是兰考普惠金融去大这么大成绩最基础的机制设置方面的保证。这个平台设立以来,各个部门各个金融机构都非常支持,从而我们就收集到了很多数据,形成了大数据的平台,这个大数据平台的形成除了降低成本、扩大覆盖、促进竞争、推动创新服务之外,实际上它有可能在我们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市场主体之间形成一个机制,因为普惠金融面向的是贫困人口,面向的是弱势产业,我们如何才能给到我们该给的群体,显然大数据的技术平台,给予了最好的支撑。

普惠金融改革设立了四方四段的担保机制,把风险担保的土地分成了四段,在这个机制上,把政府性的担保给担出去了,在全国的数据中,政府性的担保比例是不高的,有的地方还不到1,资本金都没有用,平均来讲不到2,机制设置上还需要优化。在兰考,这个机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深入研究的机制,担保的责任不是非此即彼的,如果不是金融机构承担,则是政府或者征信担保公司承担,它是通过风险分段的方式,大家都来承担。根据风险的不同,来经历不同的机构在不同的风险段上面发挥它的作用,经济学上叫经济相融的机制。通过兰考的同志了解到,有担保的农户贷款的金额占到整个担保用户金额16%,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比较好的国家是到8%、9%、10%,美国的比例是5%,原因是和发达国家有关,政策性的担保对于普惠贷款的覆盖面大概是10%左右。这说明这个机制在兰考是有效的,调动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所以在将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担保,从全球看是解决普惠金融难题的不二法门。一个好的机制是技术支撑、公共的平台,第二个好的机制,通过一些机制的设计,让各方的积极性都能够调动起来,有的是兜底的功能发挥的比较好,有的是在高风险领域发挥的比较好,有一些是一般性的、全面的投入比较好,通过论段的方式把各方的特性、长处都能发挥出来。

如果没有前面数字化的平台,很难想象在兰考中原小城能够设立出这么精细的机制,四方四段是很难的,我们做细的原因是机制的设计者能掌握这些数据,实现了大量数据的集中,为我们提供精细的机制设计,扩大了边界,我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求解的空间,我们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的函数来求解,不仅是兰考的普惠金融改革,在实践上面给我们带来可推广、可复制的意义,在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上也值得我们好好总结推广发展创新。


  应持续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7.png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云定


张云定: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对河南来说尤为重要。近些年的实践表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破解了传统普惠金融面临的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的问题,一条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已在眼前。然而,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下一步,针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持续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巨大优势和潜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扩大覆盖范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我们将全面引入大数据科技系统,扩大覆盖范围,对县及县以下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级、授信全覆盖,切实打通普惠金融在农村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二是着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从河南实践看,全省统一的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初步解决了企业类信息归集、查询、验证、反馈等问题,基本满足了金融机构贷前审查、贷后管理的需要。三是发挥金融机构合力。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小贷等各类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是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开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乡村旅游等重点发展项目“路演”,通过“路演+资本+宣传”的方式,组织各类机构参与,引入股权投资,强化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联合支持。组织金融机构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贷款期限创新,组织研发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配套的中长期信贷产品。


  普惠金融必须久久为功  

8.png

郑州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申学清


申学清:普惠金融是一件“苦差事”,金额小、成本高、风控难,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日益成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和风控手段都在发生质的改变,数字化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

  普惠金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非一己之力、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必须久久为功。大数据、数字化为精准普惠提供了技术支撑,但这里我们还有很多的功课要补。需要直面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操作难题,没有点“拼命三郎”的精气神,是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普惠贷款的成本也还远远高于贷款平均成本,可获得率还比较低。普惠金融在增量扩面、降成本、控风险的平衡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郑州银行是一家有特长的银行,有底气做好普惠金融。自2006年起,郑州银行全省首家成立小企业信贷部,已在小微、普惠领域精心耕耘13年。截至2019年9月末,郑州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0亿元,连续7年完成普惠型小微贷款指标。2019年12月5日,郑州银行兰考支行开业,在践行普惠理念、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前进。


  用数字化思维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  

9.png

 中原银行惠农金融部总经理郭未然


郭未然:中原银行是参与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成员之一。几年来,中原银行提出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解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下乡难的问题,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实施渠道下乡、产品下乡、资金下乡,把优质的金融服务、先进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推广到广大的县域、乡镇和广大农村。其次,运用数字化思维,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高效便捷的授信产品和服务。中原银行以金融科技为支撑,借助正在全面推进的数字化企业转型,不断加大产品服务力度。第三,推进互联网+农村金融。在兰考模式下,推出了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四位一体金融模式。中原银行按照省银保监局工作安排,以信阳商城为试点,探索普惠金融金融服务新模式,利用互联网+线下服务的模式,利用科技创新的新方式,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第四,丰富服务场景,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为进一步落实上网下乡战略,将金融服务从农村的生活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中原银行确立了产品+场景+服务+权益多元服务方向,针对性开发了惠农版的手机银行APP。


  让普惠金融机构能够自我赋能,而非简单地接受科技输出  

10.png

高伟达软件有限公司董事王月


王月:作为一家老牌金融软件公司,我们是跟随着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共同成长起来的。谈到数字普惠金融,其背后的手段就是信息科技的手段。科技对于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其之于普惠金融机构履行使命的意义非常重大。

当前,一个核心的关注点是,应创新普惠金融技术和产品,“能做、会做”普惠金融。当前,需要积极引导各类机构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体经济数字化进程会产生大量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出自新的来源并以新的方式呈现,金融创新的底层能力是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能力。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手段去识别、加工利用这些新的信息,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和新的服务形态。

以小贷公司为代表的普惠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一开始设立的时候,其使命就是践行普惠金融。从我接触的一些小贷公司来看,我确确实实看到了一些公司从十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的规模,勤勤恳恳耕耘着200万亿资产,努力想用自己的方法或者自己的手段,去填补金融市场中的空白,去服务他们特定的客户群体。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如何超越小贷行业的1.0阶段,在失落的五年之后回归到自己的使命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鉴于小贷公司自身研发力量的薄弱、科技投入成本产出比等因素考量,服务小贷机构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在这个时代值得特别的关注。如何用低廉的成本获取先进的科技服务,提高小型机构的科技获得程度,以及普惠金融机构如何能够自我赋“能”,而非简单地接受“科技输出”?以下几点应该是提倡的:一、互联互通——连接金融场景,连接各类合作方,连接多种专业服务。二、灵活多样的信贷业务模式,帮助小贷机构开辟业务资源。三、信贷作业线上化、自动化、批量化。以上三点中,能够贯穿整个过程的是精准获客、风险可控、业务创新。信息科技的共享手段——云,天然就是为降低信息科技的获得成本而生的,以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共享手段将极大程度促进科技获得公平性,给小微群体、小微业务单元一个极快速的利用前沿手段去弯道超车的机会,回归到自己普惠金融使命当中。

如今,数字化的转型已经到了成熟期拐点时刻,未来只会加速。作为一家成熟科技公司,我们秉承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把科技麻烦丢给消费者,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小贷公司等普惠金融机构能在这个时代更好地回归本源、更好地践行使命。


  结语  

以上内容更来自“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三周年交流座谈会”,该会议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金融杂志社、金融时报社作为指导单位;由河南省金融学会、兰考县人民政府、《当代金融家》杂志主办。会议的特别协办单位为高伟达,协办单位为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原银行、郑州银行、开封市金融学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落实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加大金融供给力度、建立多层次和有序创新的普惠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水平,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兰考成为我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承载着先行先试、为全国层面普惠金融改革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使命。三年来,兰考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围绕“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利用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完善现代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配套支持政策等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在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和增强人民群众金融获得感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国内金融业发展普惠金融、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解决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兰考还推动《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一一落地,在提炼形成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经验”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为世界普惠金融发展贡献了智慧。






上一篇:中小银行突围: 发展金融科技 加快转型步伐
下一篇:山东农商银行: 主动投入金融扶贫攻坚大局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中小银行如何开展错位竞争?百余银行...
美国的银行清算系统
图文:中原银行纪委书记王仕豪
中小银行的互联网战略
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制...
图文: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部合伙人...
图文:葫芦岛银行副行长何钰
图文:广东南粤银行副行长廖文义
王木欣:邢台银行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社科院深度干货|交叉金融风险及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