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产业金融视角认识和发展文化金融

作者:金 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日期:2019-12-13 10:59:19

导读

从产业金融角度看,文化金融就是要形成有特色的工具、市场、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相应的产业金融生态,以此来满足文化产业的复杂的、特殊的金融需求,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正文

文化金融是以服务文化生产为“天职”的一种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体系,那么应如何切实服务文化生产?笔者曾在2015年出版的《中国文化金融合作与创新》一书中提出“以产业金融作为发展文化金融合作与创新的新视角”,认为相较通常的“金融支持文化”,“文化产业金融”是行业发展的更高级形态。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文化金融的产业金融论”。


可资借鉴的产业金融实践

产业金融(industrial finance)是在金融实践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路径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金融资本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路径,这是以现有金融体系为基础经过一定程度的创新服务于特定产业的模式;二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路径,这种路径会形成一些新的金融机制;三是产业资本金融化,一些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成为金融资本。目前看,第一种路径仍然是较为稳定的路径。

有学者在较早时期的研究认为,产业金融是“依托并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金融活动总称”。当一个新兴的产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其对金融的需求会表现出行业性特征。一旦形成规模性需求,对金融来说就孕育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产业金融的形成就有了基础。但产业金融也不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金融同时也是金融与产业发展、产业经济和产业政策的一种关系体现。这种关系在后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和后发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环境下体现得最为明显。

产业金融在我国兴起也是近20年的事,“产融结合”的浪潮为产业金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产业金融在我国得到更多的关注,反映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演进。科技金融、交通金融、汽车金融、房地产金融、能源金融等产业金融形态已经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其中,科技金融应最值得文化金融实践者和研究者关注。

科技金融可溯源至在技术创新经济学中技术与金融资本的关系研究。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1939年的《商业周期》一书中就论述了技术创新如何需要依赖金融资本,而《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的作者卡罗塔·佩雷丝在20世纪80年代更深入地研究了金融在“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中如何发挥作用。作为产业金融形态,科技金融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中形成的,是金融服务于科技产业发展形成的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体系。在所有发展较早的产业金融形态中,科技金融与文化金融有极强的相近性和可比性,对文化金融具有更大的借鉴作用。

首先,可以观察到科技金融与文化金融两者之间最主要的相近之处就是知识产权的特殊作用,科技金融关注的核心资产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而文化金融关注的核心资产是版权等知识产权,这种资产特征决定了文化金融不同于其他产业金融的风险和收益特征。

其次,科技企业和文化企业在创业和经营中都更加灵活,不确定性也多,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主导的企业,与金融界之间都更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现象。

最后,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中都有较大比例的中小微企业,遇到的融资难题也大体相同。我国的科技金融虽然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但毕竟比文化金融发展得早,涉及面广,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所以其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可以作为一面标杆,为文化金融实践提供良好的参考。


因何必须以文化产业为基础

文化产业不是文化发展的唯一组成部分,但为什么必须以文化产业为基础发展文化金融?简单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化体现了经济属性,是金融能够参与文化生产的逻辑基础。

从宏观上看,金融与财政、税收等一样可以表现为一种经济调控工具,但在微观上,金融表现为一种市场和产业。所以,文化生产必须具有经济属性,这是金融参与文化生产的逻辑基础。虽然基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分法,我们对服务于两个部分的金融都可以认为是文化金融的形态,但金融介入公共文化服务毕竟不是金融服务的主体,所以,我们必须聚焦在文化产业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现代文化经济的主体部分。我们可以将基于文化产业这部分文化生产的文化金融称为狭义的文化金融,也就是“文化产业金融”。

第二,从产业金融视角发展文化金融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

从2009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以文化市场体系构建为基础的,也就是需要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即便是我们强调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强调将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不能否定必须以市场机制来构建文化生产体系。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下,金融服务文化生产,只能以商业金融、产业金融的方式为主来发展,而不是政策性金融或其他形式。

第三,文化产业已经为产业金融模式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也需要更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数据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的规模已经为文化金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尚需更多的“舞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30%。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金融对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较大的支持,但是这个支持力度仍然是偏低的。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推算,总体上,我们在用不足1%的金融资源支撑着一个4.3%的产业规模。而且,以往的文化金融还基本停留在“金融支持文化”的初级水平上,还未实现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有效结合。简单的“支持”模式难以持久,机械地强调“融合发展”似乎也无法满足各方利益,所以,必须推动以产业金融模式进一步服务文化产业。


如何推动形成基于文化产业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从产业金融角度看,文化金融就是要形成有特色的工具、市场、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相应的产业金融生态,以此来满足文化产业的复杂的、特殊的金融需求,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需要切实认识金融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握文化产业金融应用的重点领域和应用场景。

文化金融是一个交叉性领域,需要在金融的共性和文化产业的特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产业金融视角下,一方面需要从金融角度分解工具、机构和不同的市场,分解不同的金融功能。另一方面要从文化产业角度上要分析不同的产业分业特性和需求。在金融和文化产业纵横两轴形成的框架中,我们所面对的文化金融是这样一种关系:金融工具、机构和市场等金融体系要素,和文化产业分业形成了很多节点,这些节点就是文化金融的基本内容。其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金融应用领域,如电影产业保险、艺术品质押贷款、演艺产业资产证券化、传媒产业股权投资等,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分解,可形成很多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

第二,需要切实结合文化企业的资产、经营、消费等各方面的特点设计产品和服务方案。

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对金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现代文化经济的发展需要。推动文化产业金融发展,需要结合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特点。其一是资产特点。资产是金融关注的核心问题,而无形资产与文化资产问题、文化资源及其价值体系问题体现了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特点。无形资产和文化资产的交集主要是版权,在实践中,版权质押融资、版权证券化、版权融资租赁、版权信托、版权保险、版权交易、版权资产运营等都是需要众多推动的文化产业金融领域。其二是文化企业的经营特点,包括文化企业盈利模式、经营管理、治理结构、财务等方面,这些特征直接决定如何设计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其三是结合文化消费的产业金融服务。有别于纯粹的物质消费,文化消费有自身的特点,例如受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更大,所以需要结合这些评估风险。同时,产业金融不意味着只服务于企业,还包括文化消费者,可以开发文化消费金融产品。

第三,需要结合文化产业链的整体和局部的各类需求,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应能够支持文化产业创新,提高产业链运转效率,提高文化生产质量。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文化企业有很多金融服务需求,这种需求可能不是资金融通、信用管理、风险转移、价格信号、资产增值这些基本功能需要的简单叠加。所以,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提供者应对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分析。供应链金融也是一个提高产业金融服务质量的视角,产业金融应以核心企业为纽带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综合性服务还体现在工具和服务方式的多样性上。以工具、机构、市场这三个金融体系基础要素为参照来划分,我们可以将文化金融可分为债权类文化金融、股权类文化金融、风险管理类文化金融三大类。产业金融提供者应能够整合这些工具,同时能够整合信贷、债券、股权投资、保险、会计、信用评估、资产评估等多个不同类型的机构提供综合性服务。

第四,需要在统一的金融基础设施基础上,形成一些自身独有的产业金融基础设施。

相对成熟的产业金融服务需应在总的金融体系下具有特定的工具、机构、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现有的金融体系是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是如此。目前,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像传统体系很难创造出“支付宝”给新商业经济一样。在文化经济发展的今天,相对应的,与文化金融相关的一些有特色的基础设施需要通过创新构建出来,如文化产业信用管理体系、文化资产评估和无形资产评估、文化数据和数字资产交易系统(市场或机制)。一些如文化产权交易所等这些具有基础设施意义的设计,应在金融科技革命趋势下实现重生。另外,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需要相应的产业政策配套,也需要行业规则体系支撑,这一点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出台后将有坚实的法律保障。





上一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新模式
下一篇:美国的宏观调控决策协调机制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新形势下金融反腐与廉洁风险管理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美元清算体系下 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打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投后管理(...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银行数智化转型中风险中台建设探索与...
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 应...
包买行视角下的福费廷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