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2019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鹏重点提交了两个提案,一是“改革优化扶持政策,推动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同步实施粪污治理、推动厕所革命深入发展的建议”。作为一家金融企业的带头人,却提出了两个环保领域的“民生”提案,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意外。
但纵观光大集团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可以发现,光大集团是一家对环保产业情有独钟的金融企业。据李晓鹏介绍,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是光大集团的特色业务之一,10余年来,光大集团持续在环保产业投入近1000亿元,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建设了300多个垃圾发电、危废处置相关项目,特别是在垃圾焚烧发电等领域,光大集团已跻身世界环保领军企业行列。据悉,2018年,光大集团在安徽省凤阳县投资的一座一体化的生活垃圾和秸秆焚烧发电厂,已成为当地的“发电机”“净化器”“钱袋子”。
李晓鹏是一位有着深厚民生情怀的金融家,他说:“作为一家中央企业,特别是一家产融结合的企业,积极参与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中来,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愿意和全国百姓一起,共建美丽家园。”
曾几何时,“垃圾围村”和“秸秆焚烧”是一些农村地区的“两大难”,更是创建美丽乡村的棘手难题,而生物质发电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帮助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具体而言,生物质发电主要包括垃圾焚烧发电以及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等,是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李晓鹏多次深入第一线,调研生物质发电产业,他说:“全国有30%〜40%的生活垃圾可以用来发电,光大集团一直致力于探索一条对生活垃圾和秸秆焚烧一体化利用的新路子。”
生物质发电行业尚不宜“断补”
目前,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李晓鹏说:“虽然长远来看,生物质发电产业应逐渐走向市场化发展之路,但是,现阶段,综合考虑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以及环保压力等诸多因素,应给行业一定的过渡期,扶持政策尚且不宜做重大调整,谨防政策转向过猛伤害行业发展根基,甚至影响环保攻坚战。”
第一,注重生物质发电行业的环保和民生属性。李晓鹏说:“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生物发电行业的能源属性,更重要的是看到其承担的环保和民生责任,应将生物质能利用纳入国家能源、环保以及农业战略,更好发挥其‘综合利用率’。”
第二,坚持长期给予生物质发电行业合理补贴。李晓鹏认为,与风电和光伏发电相比,生物质发电属于弱质产业,对国家补贴更为依赖,需要政策上的长久扶持,整个行业暂不具备政策扶持的“断补”条件。据统计,我国农林生物质发电企业近半营业收入主要来自电价补贴。一座年处理规模30万吨的农林生物质发电厂,如果缺少了国家的电价补贴,每年将亏损3500万元,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打击。
第三,当前是生物质能技术提升、产业培育的关键期,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生物质能是唯一可转化成多种能源产品的新能源,发展潜力大,技术研发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至关重要。当前是行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扶持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应及时给生物质发电企业发放补贴。生物质发电企业补贴主要来自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贴对象包括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项目等),李晓鹏严肃地说:“经过我们深度的走访,近年来,部分给生物质发电企业的补贴发放严重滞后,使得企业的资金压力巨大,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一种损伤。”
稳补贴、稳发展、稳预期
鉴于生物质发电行业的特殊性,李晓鹏建议,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关支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并设置一定的政策过渡期,坚持“稳补贴、稳发展、稳预期”,给行业一个“定心丸”。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继续保持支持政策,优化支持方式。一是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及电价补贴对生物质发电行业而言,不可或缺,李晓鹏建议,相关基金对生物质发电企业支持政策延续到十四五期间。二是明确过渡期后的生物质发电产业扶持政策,十四五之后由国家层面设立用于支持生物质发电发展的生态环保类基金,支持行业平稳持续发展。三是增加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行业升级的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研发、标准制定、示范工程、标杆企业,开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政策体系研究。
第二,加大金融创新、多元投资支持力度。一是研究实施可再生能源补贴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或资产证券化业务,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二是探索村集体、农村经济组织等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相关项目投资,更好地发挥生物质能利用在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
第三,对于部分存量项目补贴资金缺口问题,已发布的补贴政策,按照“应补尽补”原则尽快发放补贴。李晓鹏建议,可通过发行可再生能源专项债方式,解决补贴拖欠。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这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金融风险也在日益积聚,金融创新铤而走险的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李晓鹏表示,金融创新必须尊重金融基本规律,坚持底线思维,脚踏实地,不能超越合理的边界,否则,将会出现跨市场、跨区域的风险传染,甚至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资金严重脱实向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创新的五个错配
李晓鹏认为,总结过去几年来金融创新的经验教训,主要源于五个错配:产品表象与经营实质的错配、金融收益与实体业绩的错配、规模扩张与资金支撑的错配、机构自律与监管约束的错配、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错配。
金融创新要坚持原则,尊重金融本质,稳健发展,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但一些金融机构在创新实践中并未做到这一点。李晓鹏告诉记者,近年来,有些金融机构以创新之名,把表外业务做成了表内业务,以代客之名,行刚兑之实,十分容易引发系统风险;还有的金融机构过于追求规模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短钱长投,资金运用脱离资金来源,任性膨胀,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造成巨大的流动性危机;而一些缺乏长期发展战略的金融机构,更是被业绩所绑架,极度热衷于赚快钱,强调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积累了大量的长期风险,严重影响金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新金融、类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从事套利业务,靠钱生钱、钱滚钱博取收益,造成资产泡沫甚至庞氏骗局,而且,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可能既不受资本充足率、风险拨备率的自我约束,又不受监管部门的外部约束,成为既无自律、又无他律的一部分群体,“规模越大,风险越大,这曾给整个行业带来深刻的教训。”李晓鹏忧心地说。
金融创新必须规范发展
“无论如何创新,金融作为信用中介的本质不能变,经营风险的属性不能变,稳健经营的理念不能变,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能变,珍惜信誉的底线不能变。” 李晓鹏坚持,金融创新必须规范,他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建立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李晓鹏说:“规范金融创新,应引导企业自觉、自律遵守金融基本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建议,可以将相关监管指标内嵌到对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中,作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推动短期激励向长期激励转变。完善市场化的薪酬机制,强化与长期经营目标的挂钩,抓紧在金融企业推行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虚拟股权等长期激励方式,引导经营者关注长期利益,合规经营,坚守发展底线。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对金融企业资金流向实施硬约束,确保资金流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杜绝资金脱实向虚。
四是鼓励适度发展金融混业。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金融发展,而且也有利于避免政策不明产生的风险,形成差别化的创新生态环境。
五是补齐监管短板。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强化对互联网金融、P2P等创新金融业态的监管,加强基层金融监管力量,强化属地监管责任,确保金融监管没有空白、不留死角。
近年来,光大集团通过整合消费者实际需求,利用新技术创新研发出一揽子综合服务。2018年底,光大集团推出了“光大超市”,通过O2O的形式,向客户提供线下和线上的综合金融服务。李晓鹏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百姓的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业主要是分业经营,已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混合金融需求。虽有名目繁多的金融机构或业务,但并不能完全真正切实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应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金融业混合经营,发挥正规金控集团的优势,这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势所趋。
不可回避的是,当前,我国金控集团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股东管理不严、界定标准不清、法律地位不明确、混业监管制度不到位等,亟须通过顶层设计制定金控公司监管办法,规范金控集团的发展。“但是,参照过往经验,金控集团的发展切忌一哄而上,应坚持持牌经营,规范发展。只有金融制度框架和监管政策到位,并清晰界定金控集团经营范围、组织形式、治理结构、风险隔离等,及时纠偏,金控集团才可以像金融百货公司一样,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李晓鹏如是表示。■
上一篇:胡晓炼:促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行稳致远
下一篇:郑之杰:货币与金融监管政策应利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