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让金融在更好地发挥服务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公平目标。2016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规划(2016-2020年)》,并在当年9月举行的杭州G20国际峰会上推出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在《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升级版中增加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新指标。
今天,这个问题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人行、银监会、各级金融监管机构在内均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金融机构也履行了很多社会责任,但是高成本、高风险、低信用等难题,仍然是令金融“更好地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难以实现的阻碍之一。
以上三点虽然并不全面,但基本可以刻画出现代金融机构的基本特点和社会形象。
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罗伯特·席勒(RobertJ.Shiller)认为,金融有充足的潜力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金融用得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用得不好,则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分化。比如目前国内的房地产贷款,就是典型的加剧社会收入两极分化——有钱人利用银行的信用买房,令财富翻倍上涨;低收入阶层就只能依靠存款买房、劳动收入供房,可是收入永远追不上房价涨幅,所以永远没有房。
新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改变以上现象提供了契机:首先,互联,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递方式,把地球变成平的,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居民联结到同一个村落;其次,移动,过去的互联只能做到PC端互联,现在的移动互联则是无处不在,走到哪儿都可以与全世界联通;最后,大数据,人类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GPS系统的监控之下,所有信息最后都成为大数据的组成部分,为金融机构发现、甄别客户和管理风险提供了大量充足翔实的数据资料。今天,大数据基础上的云计算解决了数据处理问题,新互联技术能够提供特定的解决方案,现代人工智能更会使金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势将改写传统金融的思维方式和运营逻辑,进而重新定义传统金融。
一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使金融服务触手可及。通过移动互联,每个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拥有全部金融服务送达,而不用亲自到银行网点完成交易,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的交通不便问题,也解决了过去金融机构在边远山区设置网点成本高的问题,让过去遥不可及的金融服务现在触手可及,人人都可以享受金融服务,而不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成本,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二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金融机构甄别客户、管理风险创造了条件。过去,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用、对其贷款后能不能很好地进行风险控制,标准是这个人拥有多少财产。现在,个人在网上的所有行为信息、企业在网上的所有交易信息,最后都会成为大数据的组成部分,为金融机构分析、解读,这些数据的全面性、系统性、及时性为金融机构进行更全面的风险管理创造了可能。
三是金融科技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的网点成本、人工成本、风险成本将大幅度下降。
四是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更好地融合。马克思认为,“金融资本以产业资本的发展为基础又独立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资本再生产的扩大”。推动金融经济进入实体经济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互联网为实现两者更好地融合创造了条件。互联网作为跨界经营的平台,本身并不产生利润,而是通过依托平台的其他交易行为实现盈利来维持平台的生存和发展,比如滴滴出行和共享单车,再比如过去的银行结算在今天通过手机APP交易就可以实现。所以,未来的金融可能嫁接在其他产业过程中,金融与产业实现高度一体化。
五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务院多个部门已联合签署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建立完善联合奖惩机制,全面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制度,反过来也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截至2016年年底,兰考的普惠金融指数大幅提升,兰考在全省108个县的排名从22位上升到第3位。为了加快把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落到实处,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提出了兰考普惠金融改革的三个近期目标和三个远期目标。
三个近期目标包括:首先,实现综合授信对农户百分之百全覆盖;其次,实现金融服务人人全覆盖;最后,实现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村村、镇镇百分之百全覆盖。
三个远期目标包括:首先,争取数字普惠金融国际峰会永久落户兰考;其次,争取联合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在兰考焦裕禄干部管理学院建立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教育培训学院;最后,探索金融服务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利用数字金融探索数字普惠实验银行。
总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科技提供实现路径,整个社会信用生态体系形成,标志着普惠金融的春天已经到来。而在融资的同时进行优质的探索,在产业过程中融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用金融科技为数字普惠推送金融服务,这是兰考的事业,也是未来要实现的目标。
上一篇:探索国家标版“互联网+普惠金融”道路
下一篇:解读美国通胀与就业传递的不同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