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带一路” 直接投资夯实人民币国际化基础

作者:涂永红 日期:2017-07-18 14:01:51

导读人民币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关键在于继续维持中国重要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地位以及高效的宏观管理能力,并保证币值相对稳定。对外直接投

导读
人民币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关键在于继续维持中国重要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地位以及高效的宏观管理能力,并保证币值相对稳定。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生产要素配置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资本积累效应以及贸易效应,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进而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正文
人民币加入SDR后,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调整期。由于国际贸易增长乏力、美元进入加息期,过去5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的两大动力——贸易结算、人民币升值出现了明显的弱化态势。据SWIFT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4月外汇市场人民币交易份额已从2015年的第四位下滑到第七位。如何提高人民币贸易结算份额、增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动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都是中国提供的全球公共物品,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联系,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与资金融通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高度相关。“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新常态下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已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尽管资金融通包含多种形式和渠道,但本文将重点分析近年来十分耀眼的对外直接投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对外投资新亮点
中国创造了近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吸收国。2015年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达到1356.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超过了其他4个金砖国家吸引外资的总和(见图1),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金额排名中位列榜首。积极利用外资,使中国能够以较低成本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较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之中,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厂。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过程。随着国民收入、出口能力以及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过去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逐渐消失,高储蓄、贸易收支顺差为中国对外投资准备了必要条件。为了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产,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回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则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连年高速增长,由2006年的906.3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0978.6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1.94%(见图2)。从流量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从投资规模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前六大行业。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为我国对外投资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占总额比例8.5%;投资存量总额占比也由2006年的5.27%提高至2016年的10.3%;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比重51.6%(见图3)。为东道国增加了10.7亿美元的税收和17.7万个就业岗位。


实际上,近十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增长迅猛,东盟十国、西亚十八国、南亚八国及独联体七国直接投资存量增长超过10倍。从国别结构看,超过一半的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存量集中在东盟十国,其次是独联体国家、西亚国家,随后是南亚和中亚国家(见图4)。与投资、货币流通规模扩大行对应的是,“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沿线国家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直接投资有助于夯实经济基础

 
现代货币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在一国国内以及国际范围内的流通、使用完全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也就是对该种货币偿付能力的信心,而支撑偿付能力的根基在于强大的实体经济。这就意味着,人民币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关键在于继续维持我国重要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地位以及高效的宏观管理能力,并保证币值相对稳定。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生产要素配置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资本积累效应以及贸易效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进而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第一,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地大物薄、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的短板,充分利用高储蓄、资本相对富裕的优势,跨境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保障。例如,我国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可减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不利冲击,建立相对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突破资源“瓶颈”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对外转移具有比较优势的富余产能,有利于加速“去产能、去库存”,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让出资源和空间。另一方面,开展并购投资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品牌,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将国外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移植到国内,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加快“补短板”进程。例如,2015年3月27日,在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访华期间,作为推进产能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哈两国签署了100万吨/年综合钢厂项目合资公司备忘录。这是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开局阶段首次向中亚国家整体出口钢铁产能,为国家输出优质优势产能树立了一个成功样板。


第三,拓宽运用国外资本的渠道,增强资本跨境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既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进行金融租赁、银行贷款和项目抵押贷款等渠道从东道国筹措发展所需资金,也可以运用实物资产(如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和无形资产(如专利和商标等)等形式创办合资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积累和良性发展。


第四,拉动双边贸易,提高我国企业贸易定价话语权。直接投资通过要素跨境配置和生产分工,将投资国市场与被投资国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根据《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世界上约有550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15000余家。


2010〜2015年,跨国公司出口额从6.32万亿美元增长至7.8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比例从41.3%增长至47.33%。为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我们选取中国与世界上44个国家2003〜2015年的双边贸易额,基于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的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对华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每增长1%,双边贸易额就会增长0.02%;而东道国对华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或影响却不显著。


换言之,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拧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纽带,如果要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就应该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进一步巩固我国贸易地位的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构筑了稳固的发展平台。


 
直接投资推动的实现路径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既是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对外投资中的人民币使用比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资金缺口巨大,而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大、资本相对富裕,具备对外投资的充分必要条件。中国可以运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沿线国家迫切需求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合理地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劳务。尽管人民币的使用受到被投资国接受人民币的主观意愿、海外子公司的市场策略、使用国际货币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企业使用人民币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在熟悉的国内制度下更便捷地获得充裕的资金供给,增加资本可获得性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和价格波动,尤其是那些主要以中国为供求市场的直接投资项目,其原材料、中间产品投入或产品销售收入需要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为了减少汇兑环节、降低汇兑风险或价格波动性,有使用人民币投资的强烈动机。除了基础设施投资外,中国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的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如人民币银团贷款、发行人民币债券甚至提供政府援助等,也应该遵循货币借、用、还统一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汇率风险。


二是提高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份额。


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还取决于其他多种因素,如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出口企业的定价权、外汇交易成本及币值稳定性等。通常,跨国公司在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中握有较大的主动权,主观上倾向选择使用母国本币,因此,对外投资大国的本币通常会被广泛使用于贸易计价结算并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提高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占比:


其一,拉动贸易。直接投资将投资国和被投资国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供产销链条,有利于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由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外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时,东道国需要大量采购中国产品和劳务,不仅可扩大双边贸易,还可带动更多人民币计价结算。


其二,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在沿线国家生存和发展,对外投资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迫使企业加大研发力量,确保自身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竞争力较强、较少被当地企业替代,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定价权,中资企业可更多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


其三,提高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地位和主导权。当前的国际贸易主要是跨国公司发起组织的,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可增加中资企业的贸易主动权,提升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在投资规模相同的情况下,投资结构是决定跨国公司贸易主导权的关键。因此,中国在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时,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特定的项目、行业和国家,鼓励在国际产业链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进行跨境并购,从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为企业主动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是壮大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主力军。


截至2015年末,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计设立了1000多个海外机构。对外投资与金融机构国际化之间具有互相促进、合作共赢关系:一方面,对外投资及其拉动的国际贸易增加了跨境支付结算、投融资、现金管理等多元金融需求,为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跨境金融业务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市场,也为人民币离岸业务、离岸市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另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增加海外机构和网点,提供多种多样的产品及服务,在实现自身业务国际化、收入渠道多元化目标下,为中国跨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赢得竞争力提供关键的金融支持,也为金融交易、贸易结算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使得金融类投资与非金融类投资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以便在促进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为实体经济的国际化经营提供足够的支撑,发挥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器和催化剂作用。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修改背景与未来影响
下一篇:重要一步:发展与完善人民币债券市场

相关文章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新形势下金融反腐与廉洁风险管理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美元清算体系下 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打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投后管理(...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银行数智化转型中风险中台建设探索与...
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 应...
包买行视角下的福费廷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