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梅:对扎实推进中非产能合作的思考

作者:韩红梅 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执行董事 日期:2017-05-24 15:46:00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明确将中国与非洲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指出中方将积极

\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明确将中国与非洲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指出中方将积极推进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兴业,并宣布设立首批出资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为国际产能合作指明了新的道路。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成立一年来,认真落实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积极支持企业在非洲发展,在资源开发、产能合作、技术输出、管理经验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截至2017年3月末,基金已签约3个项目,签约金额3.62亿美元,实际出资2.28亿美元。
 
中非产能合作势在必然,利在长远

从2000年开始,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伴随贸易发展和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非洲投资需求明显上升。中非经贸合作正面临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型。

一是中非具备潜力巨大的互补效应。

非洲国家对华出口主要是原油、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这深刻反映出工业化是非洲经济发展的短板。中国可以利用在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能等方面的经验,将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人才引入非洲,中非在资源、市场、资金和技术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合作是一种于双方都有利的互利共赢行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经历长期高速增长后,中国拥有大量优势产业的富余产能,具备了为全球提供先进装备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量企业需要到海外谋求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此外,非洲人口优势也非常突出:超过3/5的非洲人口年龄低于35岁,到2025年非洲15~24岁的年轻人将达到2亿,全球1/4的25岁以下青年是非洲人,但同时非洲青年的失业率高达60%。结合中非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成为中非双方的主流共识。

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涉及领域广,横跨了自然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电力、纺织和制造加工等多个领域。对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来说,中国的这些投资扩大了当地的就业,有效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增长。从非洲方面来看,近两年,由于国际经济增速放缓和非洲自身发展等多方面原因,全球对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直接投资呈明显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直接投资流动增长36%,但非洲吸引直接投资为380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三分之一。非盟在2012年即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仅基础设施建设在2040年前就需要3600亿美元,这其中,非洲自身只能筹措300亿美元,其余则需要从非洲以外寻求来源。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的应运而生契合了各自需求,通过挖掘中非双方不同的禀赋潜力,合作做大各自的经济“蛋糕”。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以股权投资为主,兼做准股权投资(包括优先股、可转债、混合资本工具等)、贷款以及子基金业务等多种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产能合作多样化的融资手段。

二是中非产能合作有助于非洲突破“双缺口”瓶颈。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60年前提出的“双缺口理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面临“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其解决办法是引进外资,以刺激生产和出口,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从非洲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大多数国家面临储蓄和外汇的双缺口。中国政府一直将吸收外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1992年以来,中国出现了直接投资等资本的持续大规模流入和出口竞争力提高的良性循环局面。应该说,中国较好地解决了“双缺口”瓶颈,而中国的宝贵实践经验随着中非产能合作,将为非洲发展带来契机。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一方面将中国资本带到非洲,解决非洲的资金缺口,同时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带到非洲,助力非洲工业体系建设,推动非洲国家出口。

三是中非产能合作有助于实现减贫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先后有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并已宣布将在2020年之前全面脱贫。中国减贫的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非洲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纷纷实现国家独立以来的五十多年里,持续不断地为谋求经济增长努力,但时至今日仍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非洲的中产阶级比例几乎没有增长,贫穷现象依然普遍,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集中在这块大陆。非洲国家迫切希望加快实现工业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表现吸引了众多非洲国家的眼光,渴望从中汲取经验。中非产能合作使非洲看到了建立健全属于自己工业体系的契机。很多非洲国家热切希望能够像中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样,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成为中国产能转移的优先承接地,打破工业设备落后和技术工人不足的发展瓶颈,摆脱西方一直以来把非洲当作廉价原料产地和高价商品市场的状况。
 
中非产能合作面临的挑战

中非产能合作从客观上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但道路并不平坦,其中既有非洲的风险,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整体上看,非洲政局不稳定因素长期存在,法制环境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较差,汇率波动大。我国企业“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风险和问题较多:

政治风险

非洲政治风险是产能合作面临的最具威胁性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府选举、战争冲突、恐怖主义、政策法律和腐败问题。非洲由于民族的复杂性、部落和宗教矛盾,以及不同党派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争夺,一些国家政权更迭频繁,近年来,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几内亚比绍、突尼斯、埃及、马里、苏丹、南苏丹和布隆迪等多国发生了较剧烈的政局动荡。国家战争、内战、军事对峙和武装冲突层出不穷。一些非洲地区本身就是国际恐怖组织的发源地。绑架、海盗以及严重刑事犯罪等事件时有发生。

部分国家政府出于解决自身危机等原因,经常出现不愿接受国际通行的商业习惯,例如,直接没收外国资产,不接受前政府签订的条约、协议。缺乏高素质的司法审判人员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导致选择性执法及司法腐败现象比较常见。非洲国家卫生条件普遍不好,特别是西非地区疾病肆虐。

经济风险

非洲国家除个别国家外,普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均衡,物价波动较大,通货膨胀严重,外汇管制严格。由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非洲国家首当其冲受到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近期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2015年,中非贸易额为179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9.34%。其中,中国自非洲的进口额为704亿美元,同比下降更是高达39.24%。2016年,中非贸易额进一步下降到1491亿美元,降幅16.7%。其中,中国自非洲的进口额为569亿美元,同比下降18.4%。尼日利亚、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布)、乍得、苏丹和南苏丹等以石油出口为经济命脉的国家经济稳定和财政收支平衡受到威胁。相关行业内的中国投资也不同程度遭受损失。2016年,中国非金融企业对非直接投资仅有33亿美元,占中国非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不足2%。

非洲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公路密度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非洲仅 5%的农田得到灌溉,仅 65% 的人口可使用干净的水源;非洲用电人口不足 40%。

文化冲突

撒哈拉以南非洲成年文盲人口约占全世界文盲总数的25%,15 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仅为 59%,劳动力素质较低。很多非洲国家思想观念和发展愿望不相匹配,部分国家存在民族资源主义。而西方散布“新殖民主义”观念,诋毁中国企业对非洲作出的贡献,导致部分人不能理性地看待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欠缺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失败的原因包括,有些企业对自身的定位和战略并不明确,对困难准备不足;有些企业自身治理结构不健全,“走出去”后暴露了种种内部问题;有些企业不了解当地社会情况,盲目投资;有些企业跨地域、跨行业经营,力不从心;有些企业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当地社区出现冲突。这些都体现为我们部分企业开展产能合作的准备不足,影响了后续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中方企业盲目投资带来恶性竞争

在传统的投资项目上,部分中资企业存在互相竞争,抢夺“蛋糕”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大型项目,国内企业拼抢凶狠,相互压低价格、恶意竞争时有发生,对项目的后续运行以及中国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探索中非产能合作新模式

一是秉承市场化原则。

中非产能合作应尊重市场原则,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指导,寻求长远发展。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兼顾中非双方的利益诉求,在双方优势互补中寻求合作,在具体项目上落实共赢。

二是“走出去”与“本土化”相结合。

立足于非洲发展现实,立足于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历史经验,加强项目遴选,重视项目执行。产能合作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切忌贪大求全。从过去十几年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情况看,项目个数多、金额小、国别分散、行业领域多元是主要特点。在注重市场化开拓业务时,必须有足够的定力,保持耐心。对于工业产能、信息通讯、高新农业、商业金融等领域,需要加强调研,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审慎选择合作伙伴。同时,也要重视了解非洲国家之间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做好“本土化”经营,提高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社会责任履行度。

三是坚持开放包容,协同发展。

中非产能合作是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切忌封闭排它,而应开放包容。对非投资要从大处着眼,真心诚意地帮助企业在非洲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性项目。西方的管理模式和游戏规则在非洲发挥非常重要的影响,遵守国际通行做法和商业准则对于中非产能合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主动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提倡价值投资,诚实守信。

四是坚持开拓创新。

要摒弃坐等企业上门的惰性,克服因循守旧,主动工作,加强前端市场调研,鼓励业务人员主动走出去寻找发现项目。探索灵活运用投资工具的组合。非洲有其发展的特殊性,融资工具必须适应当地特色,建立风险应对机制。例如在应对汇率风险、资本管制风险方面需要有有效应对手段;在账户开立,资金结算等交易结构安排上需要下功夫深入研究法律法规;在退出机制上区分不同情况思考创新退出方案,平衡风险与收益,实现合作共赢。
 
助力中非产能合作可持续发展

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是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开展业务的宗旨,也是保障基金业务长远发展、落实国家对非合作战略的重要原则。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在对非投资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积极开展优势领域投资。

基金围绕重点国别和优势领域进行投资,提高边际经营效率。优先投资以下三大类项目:一是产能合作类项目,涉及国际产能合作和优势产能转移的项目,予以优先支持,二是资源能源类项目,基金将努力寻找资源量可靠、生产成本低、估值合理、交易对手国际知名、国际供需中期均衡的标的,联合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三是基础设施类项目,重点支持非洲优先发展的、国际运作模式成熟的、优势中国企业参与的电力项目,支持政府诚信度高、交通量或货运量大、地理位置核心的收费公路、港口项目。与此同时,审慎避开国家相关政策不鼓励的领域,包括境外住宅类房地产领域、文化体育类、“母小子大”类、快设快出类等。

二是加强风险识别及管理。

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对风险识别及管理贯穿于项目整个阶段,并积极与其他机构加强互联互动,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根据股权投资基金特点,基金在项目筛选入库、立项、外聘中介机构和专家管理、投资决策、项目签约及放款、投后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风险识别分析,根据不同业务品种和项目所在国别具体识别风险,与进出口银行和中信保等有关机构加强联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制定内部操作规程,规范与国内主要银行共同参与项目、参考银行审批决策并独立决策的有关机制,增强该类项目基金决策的审慎性,明确“投贷结合”项目决策机制。同时,强调我基金作为股权投资机构的主动服务意识,细化对投资团队联系企业的要求及相关配套保障。

三是针对风险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基金高度重视利用量化手段测算项目效益和标的价值,结合定性分析综合判断投资方案可行性,统筹考量资产组合合理性及预期收益情况。以量化测算为基础严把立项关口,根据股权投资业务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测算和敏感性分析,反复比较筛选投资方案,合理确定不同投资工具的投资比例,合理规划投资进程。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获得非洲有关国别的风险状况和变化,保持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对产能合作的重点国家加大力度进行项目开发和投资落实。对项目风险区别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例如,2016年基金投资一个资源开发类项目,就针对可能出现动荡的地区要求企业向中信保投保,以保障项目安全和基金的资金安全。





上一篇:祁斌:打造海外投资航母 助力“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转型
下一篇:刘佳华:从PPP模式看中拉产能合作的策略选择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新形势下金融反腐与廉洁风险管理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美元清算体系下 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打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投后管理(...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银行数智化转型中风险中台建设探索与...
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 应...
包买行视角下的福费廷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