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复杂局面和诸多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优化资源配置、化解产能过剩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版目标。而发展资产证券化,对于服务“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意味着当前资产证券化市场进入了提质增效的关键发展阶段,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始终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并重”,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形成更加稳定、高效的制度体系,持续强化全环链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建设,强化市场纪律约束,进一步发挥好资产证券化降成本、去杠杆的功能作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和高效服务。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基础资产创新不断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市场功能持续提升,债券市场余额已超过60万亿,成为仅次于信贷市场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对丰富企业融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市场化理念,引入注册发行制度,以发行人信息披露为核心、投资者风险自担为前提、中介机构尽职履责为基础、市场自律管理为保障,激发了债券市场的内生活力。
从全球主要市场经验来看,发展资产证券化是推动债券市场深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末,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余额为10亿美元,占债券市场余额近26%。从我国发展情况来看,资产证券化起步较迟,但市场潜力巨大,在试点规模扩容、人民银行推出发行注册制等系列政策红利的带动下,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实现跨越式增长,市场发行日趋常态化,基础资产类型持续丰富,参与主体更加多样,流动性明显提升。
2016年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加快提速的一年,发行量从2013年的279.97亿元增长到2016年末的8609.92亿元,三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49.68%、88.78%和41.69%,市场存量超过万亿,占整个债券市场存量比重提升到1.64%。基础资产的结构也较2015年发生了明显变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方面,银行企业贷款的比重从76.75%下降到36.78%,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比从6.40%提高到26.85%,是增长最快的资产类别,不良贷款证券化重启后,7家银行共发行14单,累计发行156.1亿元,增长速度亦较快,总体来看,2016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迈出新的尝试步伐,在产品结构上产生良性改变。企业资产支持证券方面,租赁债权、应收账款、基础设施收费收益权、信托受益权等是发行规模较大的基础资产类别。而引入特定目的信托(SPT)作为发行载体的资产支持票据(ABN)产品、银行间市场公募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产品等成功发行,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发展。
服务“积极稳妥去杠杆”正当其时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 “最后一公里”。资产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手段,在盘活存量、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解决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国务院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等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发挥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积极稳妥去杠杆”中,亦对“推进资产证券化”这一路径进行了明确强调,可以说发展资产证券化正当其时,这也是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是有利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中国金融体系目前仍是以银行业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银行信贷的持续快速增长较好地满足了中国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但信贷增长数量是有极限的,同时也面临着信贷资金投入对拉动经济增长边际效应递减的困境。“高杠杆”意味着“高风险”,尤其是在经济潜在增速下移时,经济结构调整期会面临严峻考验,一定程度上将导致宏观管理的脆弱性。资产证券化可将停留在低效部门和企业的资金腾挪出来,投向具备经济合理性的高效部门和企业,有利于商业银行“舒筋活血”,盘活存量、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重点行业改革发展,加大对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也有利于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在保持总量稳定、促进结构优化、提升银行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稳健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服务于“去杠杆”,以金融去杠杆带动实体经济去杠杆。
随着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吸收能力持续下降,靠资产规模扩张、加杠杆拉动增长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不可持续。我国经济高杠杆既是国际贸易增幅下降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结果。我国经济的高杠杆现状是多年积累形成的,去杠杆宜稳妥推进。缓释风险的根本措施在于企业、金融双双“去杠杆”,难点在于“去杠杆”的同时稳增长,出路在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的特性就在于可以盘活缺乏流动性的存量资产,加快资金周转效率,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实现降低杠杆率和优化债务存量配置的目的。同时,以更加公开、高效的证券化直接融资方式替代其他融资方式,并通过交叉违约、信息披露等市场化机制,带动信贷市场等各金融子市场严格市场约束,防止财务软约束或高道德风险的市场主体过度负债,部分释放依仗刚性兑付进行“旁氏”融资的无效资金需求,从而亦可助力去杠杆的实际效果,并为实体经济去杠杆提供更好的金融环境,确保金融体系稳定高效。
三是有利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着力加强对中小微、“双创”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支持,补足民生金融服务的短板。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结构化设计和内外部增信安排,鼓励引导企业在做好风险隔离的基础上以优质基础资产进行融资,实现融资方式从主体信用向资产信用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解决低评级企业直接融资较为困难的问题,降低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融资体系,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增强市场服务能力。
四是有利于拓宽债券市场广度和深度,促进金融市场深化发展。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出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通过结构化金融技术,将本金和利息收入重新分配,创设出多种风险和收益组合的产品,为不同类型投资者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尤其在当期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场加速出清、违约风险有序释放的背景下,资产相对优质、信用风险较低、收益比较适中的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将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多选择,为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助推市场内生动力
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快速扩容首先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
一是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资产证券化在服务工业增效升级、培育发展新消费重点领域等方面的市场发展方向,引导基础资产创新,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在“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016年,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资产证券化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工业增效升级、培育发展新消费重点领域、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稳步推进REITs等方面的市场发展方向,更好地配合供给侧改革任务落实。同时,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类型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丰富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种类,加强市场机制作用,实现风险共同识别。
二是构筑了市场运行的制度机制,明确了基础资产类型、业务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的底线。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继续探讨对信贷资产证券化采用更加市场化的管理机制。2015年4月,人民银行发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有关事宜》,正式推出注册制。银监会也于2014年底开始
上一篇:证券化世代:进化与新生
下一篇:信托型ABN为新一轮融资政策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