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以政府类客户(包括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政府平台等)为主的机构业务,是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为银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行政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其业务发展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银政合作体系,使机构客户持续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成为当前各银行机构转型创新的重要课题。 那么,银行机构业务如何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如何分析和面对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给银行机构业务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商业银行如何防范错失良机?各银行都在寻找自己的策略。本文从银政合作的视角,全面分析商业银行银政合作的现状,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四资一体”的全面新型银政合作关系,使政府类客户为主的机构业务在未来一段时期继续成为商业银行的基础性业务,从而为银行业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 银政合作业务对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贡献 政府类机构客户因其稳定性和持续性一直都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增长来源。特别是近些年来,银行通过加强与政府客户的多方位合作,从中获得了很多收益。 首先,从银行负债结构看,以政府客户为主的机构客户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 例如,2014年以来,中信银行机构客户存款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机构客户日均存款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9%。目前该行机构客户存款占对公存款的比例已达36.7%。根据工商银行2015年报披露,该行机构客户存款增量(3615亿元)和增幅(8.9%)也高于其个人储蓄和公司存款的增量与增幅(分别为977亿元、79亿元和1.3%、0.1%)。据了解,建设银行近几年机构客户存款总量和增量在其公司业务板块占比也较高。 其次,从银行资产业务指标看,机构客户是商业银行优质资产业务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政府客户融资规模较大、期限较长、质量良好。仍以中信银行为例,截至2016年9月末,该行机构客户综合融资余额已达6076亿元,其中表内贷款余额达到2968亿元,增速8.1%。 综合来看,机构客户对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增长和价值提升做出了显著贡献,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作为机构业务存款的最直接来源,以财政存款为核心的政府资金覆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管理等各个领域,具有存量可观、增量稳定的特征。银行在为政府提供资金归集、存管、划拨、账户管理等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规模巨大的资金沉淀,其中包括大量优质的结算性存款。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9月末,我国财政性存款总额达4.29万亿元,机关团体存款达23.5万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银政合作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考验 近两年来,由于规范清理财政账户,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政府融资平台谋求转型以及金融同业在政府客户的业务竞争加剧,商业银行银政合作类业务的经营发展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 从银行内部角度看: 一是业务产品相对单一。总体看,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单位与政府客户的业务合作大多仅限于传统存款和表内贷款业务,对新产品、新模式的运用相对不足。 二是营销手段相对单一。不少银行分支机构对政府客户的营销还停留在传统的关系营销阶段,客户关系极为脆弱,缺乏通过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等多手段稳定深化客户关系。 从外部看: 一是财政收支管理愈加规范、严格、透明,政府客户存款成本有所提高。财政、社保、公积金等政府资金招标制和财政非税资金收缴电子化将使政府存款在银行停留时间变短,特别是地方债和国库现金管理招标,直接拉升了机构存款的显性成本。 二是互联网和大数据在政府信息化与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传统单一的银政合作模式造成冲击。以社保、医疗、教育、旅游、公用事业为代表的社会公共服务业,因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对银行的服务需求方式、内容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单一银政合作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三是政府投融资行为模式转型和渠道多样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投放产生较大影响。国务院43号文及随后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各级政府的投融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以政府性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为代表的新型融资模式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使用,部分银行未能及时调整适应这一变化,出现与政府综合融资合作边缘化的倾向。 与此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银政合作也面临着较多的发展机遇。 一是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等给银行带来的机遇,包括政府加强公共服务供给,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机构改革等,银行可以更多地进入一些新的业务领域,深化传统机构业务合作。 二是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社会公共服务及公用事业行业应用带来的机遇,包括财政社保领域的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的信息化、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交通、医院、教育、公用事业等在线缴费需求。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公私业务机会,如医疗、教育、公益等行业供给能力的加大对机构和个人业务带来的新机遇。 四是政府综合融资模式变化带来的机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包括城市发展基金、PPP公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综合融资业务机会。 面对挑战与机遇,商业银行必须未雨绸缪,加强顶层设计,提前布局,加快转型步伐,适应新常态,在变化和挑战中融入银政合作的新潮流。 新型银政合作关系有哪些新内涵 着眼于当前和未来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构建的新型银政合作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新型银政合作是在现有基础上的传承、提升和发展。构建新型银政合作体系不是彻底抛弃原有的合作基础和模式,而是对原有合作模式弊端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基础上的重新认知、改革创新,是继承银行传统文化基因之上的再探索、再发展。 第二,新型银政合作体系不局限于单一的合作关系和模式,它具有丰富的内涵。银行与政府类机构客户的合作关系也应视不同情况建立差异化的合作模式,因需而变,符合银行风险偏好。 一是根据五级政府体系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如总行与部委层面的指导性战略性合作,省级分行与省政府及省会城市的多层次战略合作,二级分行与地市城市的区域性战略合作等。 二是针对不同发展层次的区域建立差异化的合作关系。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差异化的银政合作类型要有所区别和针对性,涵盖全方位合作、重点领域合作、单一类别合作等多种形式。 第三,新型银政合作体系的构建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应当与政府“放、管、服”的行政改革相结合。当前,“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和格局正在形成,政府机构在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金融机构的行为模式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主动作为,寻找机会,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银政合作模式。 新型银政合作体系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需要在不断探索中逐渐丰富和完善。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型银政合作 从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蓝图和商业银行转型升级路径来看,构建新型银政合作体系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此为指导原则,为商业银行银政全面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构建新型银政合作体系,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服务效率。 金融创新,重在“真”。发展机构业务要适应当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跨界竞争此起彼伏、客户需求快速变化、政府行为愈发透明的经营环境,加强机制、产品、服务、模式等创新,从创新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多维度积极探索,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 构建新型银政合作体系,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好各种关系的平衡。 机构客户涉及政府、企事业、社会大众等多方关系,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做好统筹协调。一是处理好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在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等业务开展中,既要考虑收益,也要防范风险,坚持发展与风控并重,努力探寻发展与风控的最佳平衡点。二是处理好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平衡关系。机构业务不但要发展负债,也要积极发展资产业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三是处理好重点支持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构建新型银政合作体系,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实现永续发展。 一是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十三五”规划产业升级方向,加大对代表新经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信贷支持,如文化旅游业、医疗健康业、水利环保业、教育服务业等;二是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推行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线上化政务服务,减少银行物理网点对各类资源的占用,降低社会大众出行成本,以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和谐永续发展。 构建新型银政合作体系,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增强协同发展能力。开放是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机构业务必须牢固确立开放包容、协同发展理念,推进同业合作、跨界融合等方面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一是在同业合作上,要切实增进与国内外各类同业机构间的横向交流,在产品、网络、渠道、技术、服务、资金等方面互利合作,更好地借鉴吸收同业在业务资源、产品创新、系统研发、管理经验等方面优势,实现协调发展;二是在跨界融合上,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围绕大文化、大健康、大教育、大环保等,努力融合外部发展环境,寻求更多的外部支持,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构建新型银政合作体系,必须坚持共享发展,践行普惠金融。当前,国家正加大信息科技和互联网大数据在电子政务、民社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银行需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拓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终端等电子渠道,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在服务方式、服务品种、服务品质等方面为机构客户,乃至客户的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让客户体验到更多更好的获得感,努力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使新型银政合作关系成为有源之水。 构建“四资一体”的全面新型银政合作关系 围绕政府类机构客户的新变化、新需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应当以“四资一体”为核心内容,推动机构业务转型升级,构建全面新型银政合作关系,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所谓“四资一体”是指资金安排、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资产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内涵和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资金安排。所谓资金安排就是围绕财政等政府机构客户的资金使用规划,为其提供集存款、结算、贷款等服务,这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功能所在,也是银政合作的根基。 在资金安排的结算服务方面,要紧跟财政资金流向脉络,打通每一个关键环节(体现为开立各类银行账户),打造银行资金结算服务的内生机制。比如,商业银行为财政、社保、等政府部门提供的多渠道收缴和电子支付等结算服务,参与已实施国库现金管理业务,为烟草、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客户提供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智能存款等资金理财服务。 在资金安排的融资服务方面,应发挥银行资金聚集和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信贷资源的持续投放,为政府机构及其延伸链条提供包括表内、表外、表表外、贷投结合等在内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以中信银行为例,该行发挥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和“金融+实业”的综合优势,融合贷款、发债、结构融资、跨境融资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围绕地方政府综合融资和财政盘活存量资金需求,积极参与到省、市、区各级政府投资基金、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基金、战略新型产业引导基金,顺应了政府多种融资需求。 第二,资源整合。所谓资源整合就是发挥商业银行金融平台优势,融汇各方利益需求,为政府提供包括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政府资源等在内一体化资源整合服务。就资金资源而言,银行天然具有资金供给优势,还可引入保险资金等长期稳定资金;就技术资源而言,银行可以借助第三方供应商,将政府机构在信息化改造、互联网及大数据引用等方面的需求与供应商服务结合起来,为其提供信息化业务合作;就社会资源而言,银行可建立资源库,针对政府需求提供相应的菜单式服务。譬如目前中信银行拟牵头成立的PPP联盟,就是整合了相关行业的10多家龙头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专长,实现信息共享、客户共享、资源共享。就政府资源而言,银行通过加强与各层级政府部门的战略合作关系,发挥撮合服务等金融中介职能,整合各方资源更好地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融资+融智”服务。 在发挥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银行还可参与各级政府的顶层设计,充当政府的“影子CFO”,及早获知产业动态和行业信息,有助于提前谋划、抢占先机。 第三,资本运作。所谓资本运作就是针对政府近年来最为关注的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发展、国企改革、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方面的需求,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帮助政府对资源、资产进行金融和资本化运作,从而实现资本裂变、产业发展、财税增收。 在资本运作方面,商业银行为政府机构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参与政府引导基金、政府采购服务、PPP公私合作、贷投联动等资金资本运作,适度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进包括银行自身资金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从而一定程度上引导政府的资本运作行为。同时,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为当地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破产重组、债转股等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帮助政府实现国有资本做大做强。 第四,资产管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财政改革特别是资产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从长远看,研究解决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三张皮问题,促进资产管理与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加强衔接,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现代财政管理制度,建立高效、轻型运转的政府管理体制 ,是今后政府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和职责。 建立全面新型银政合作关系,就要适应政府资产管理的趋势和需求,围绕政府及其部门经手管理的资产,针对其清查和盘活存量资产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协助其梳理、置换、处置这些资产,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政府存量资产,帮助地方政府降低负债率,增强再融资能力。特别是在当前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债务风险处置政策出台之际,地方政府未来一旦面临债务违约风险,将不得不采取处置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等手段,这对银政资产管理业务合作将是一个机会。 在政府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商业银行目前为政府部门及其平台公司客户提供的存量资产盘活、资产及收益权互换、资金融通、第三方增信、增量租赁资产再交易等全方位的交易服务,从而盘活了地方政府的存量资产,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未来,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将更多地参与地方政府资产管理业务机会。 实际上,将政府类客户作为商业银行基础性业务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并非中国独有,全球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把政府作为服务对象,只是提供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在当前中国特色的体制和发展模式下,积极探索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四资一体”的新型银政合作关系,既是适应和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实践,同样对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上一篇:大数据和区块链有助于繁荣大金融生态系统
下一篇:银行授信操作风险防范要点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