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彤 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GSF100)副理事长、学术委员,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目前,区块链技术对整个金融业的影响,还停留在浅层的应用层面,随着实践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自金融的产生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命题。
我谈一谈区块链和银行业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下一步区块链可能对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
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第一个非常成功的金融应用。自上线7年来,比特币没人维护,但从未出现宕机,这确实是个奇迹。当前,国际大银行普遍都在关注区块链,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国际上有数十家顶级银行(包括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已经加入了一个由金融技术公司R3领导的区块链联盟,该联盟于2015年9月宣布,主要集中在概念验证的试验和区块链技术标准的制定。我们国内关于区块链的研究也开始了,今天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的诞生,将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首先,澄清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关于区块链的概念。什么叫区块链?比如典型的比特币应用,A想给B汇款,产生了一个传输,这个传输协议就可以用区块来表述。在传统金融里,这个传输协议是单向的,信息直接传输到银行,银行进入后台主机,银行后台主机进入央行的清算系统。但在区块链网络中,信息可以同时进入到若干个下载的协议主体中,换言之,这样一个汇款记录不是在一个中心里记账,而是在若干个参与主体的账面里同时记账。参与主体可是100人,也可能是一亿人。所以,在这个时候A给B转钱,这个“钱”的含义其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第二,关于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不同于现在银行系统的单向性,区块链世界实际上分成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所谓公有区块链就像比特币这样,是完全没有限制的,想要加入的人,只需下载这个软件,认可它的协议,就可以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成为区块链种每一个参与者账户的记录主体。但私有区块链仍然需要获得许可,比如银行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审核。所以,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是两个不同的含义。
以上述几个基本概念为基础,我谈一谈区块链技术对银行业的影响。
第一,货币有可能重新回实物货币时代。
回溯货币史,从严格意义上讲,信用货币的产生只有4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绝大部分时候的货币形态都是实物货币,这种实物货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直接以贵金属金银出现;第二种像中国的铜钱,其背后的基础仍然是黄金;第三种是早期的纸币,纸币背后的基础仍然是黄金。
信用货币产生于1976年牙买加协议之后,牙买加协议(Jamaica Agreement)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了双脱钩,即全球货币与美元脱钩、美元与黄金脱钩。与牙买加协议相对应的是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黄金作为基础的,实行“双挂钩”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依靠政府信用、不与任何金属物挂钩、不与任何实物挂钩的货币只有40年的历史。
从信用货币短短40年历史来分析,人类的经济活动与信用活动是否有必然的关联?这是一个非常存疑的命题。或者说,在某些边际条件达到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是有可能重新回到实物货币时代的。只不过在今天,这种实物货币又进化到了虚拟的实物货币。比特币就是非常典型的虚拟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之所以消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自我创造机制出了问题,它没有办法自我创新。比如,全球发展需要10亿美元的新增货币量,而黄金开采滞后,就会产生通缩效应。但如果一种实物货币兼具了稀缺性和自我创造性,就有可能成长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特币只是刚刚开了一个头,因为比特币的货币创造机制仍然有问题。比特币虽然解决了稀缺性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创造性问题。而当这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的时候,重回实物货币时代是有可能的。
第二,基于区块链的技术,自金融的诞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目前,区块链技术对整个金融业的影响,还停留在浅层的应用层面,随着实践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自金融的产生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命题。
现在我们简单地将金融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这种分法其实是从是否创造货币的角度区分了直接、间接的概念。但是,如果从服务的角度、从非货币创造角度来看,其实现代金融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去中介化、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金融成为可能。当然,这种可能性还不完全,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底层仍然生长在原有金融基础之上,无法独立出来。因此,安全性、透明性、不可灭失性等底层的问题并没有真正突破。
区块链技术则为这些问题的突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实际上,私有区块链其实非常近似于一种自金融的形态,公有区块链则更类似于对私有区块链底层的支持和保障。当然,自金融的出现,除了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还需另外一个要素条件,即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当区块链技术的普遍应用和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普遍呈现,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自金融就成为一种可能。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可能自己开银行,所有有资产、有现金流的主体都有可能成为一个银行。
第三,银行概念将被重构。
银行到底是什么?这个命题现在越来越难以回答。从目前来看,银行最本质的功能仍然是账户管理和清算。比如银行存、贷、汇,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存和贷已经越来越从银行中被解构出来。目前在汇的层面即账户层面还没有被解构,但是也出现了一种趋势。如第三方支付这一虚拟账户的出现,其实也在浅层解构银行的账户管理职能。尽管如此,在互联网时代,银行的账户管理职能并没有真正地被解构。但在区块链时代,前面谈到的很多概念一旦实施,银行的账户管理职能将被解构。一旦被解构,银行的存、贷、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功能都将无处安放。从这个视角看,银行的概念已经变得难以定义。我认为,至少有一个概念是成立的,我们将看到全能银行的消失和功能组合银行的出现成为一种现实。
第四, R3组织要做什么?
关于区块链技术演绎的逻辑,从存储的角度来看,过去银行的存储有一个主机体系,逐渐产生了私有云的概念,比如现在的互联网银行都是私有云概念。私有云最终一定会过渡到公有云,但公有云仍然是有中心的云,而不是无中心的云,它仍然是一个中心里若干个服务器的组合。这种公有云会逐渐进化到私有的区块云,这种区块云是无中心的云,私有的区块云将进一步进化到公有的区块云。这种层层递进的演进进程是难以阻挡的。换言之,一个银行业的组织成立之后,如果利用这种区块链技术来强化自己的既有地位,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聚焦到区块链研究的既有金融业联盟一定是顺应时势、无法阻挡的。
最后,区块链技术催生金融监管新命题。
区块链技术一旦在金融业普遍展开以后,监管的去金融属性化就产生了。1914年美联储诞生,二战后央行体系成为一个普遍选择。以巴塞尔协议为标志,出现了资产与资本的关系,出现了对金融杠杆率的管理,并以金融杠杆率作为控制微观和宏观金融风险的主要抓手。如果我们展望10年以后,当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得到普遍运用,央行将很难成为金融调控的主要组织架构。
从宏观金融视角看,在自金融时代,货币创造机制被完全改变,央行的产生是从基础货币供给、货币创造的角度切入的,如果没有货币创造就没有央行。在自金融时代,是否还有货币创造?那时货币的含义是什么,是创造货币还是创造信用?央行要监管什么?这些命题都来了。央行目前标配的这些职能,经过百年的演绎,到底怎么去重新界定?这些都将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从微观金融视角看,很显然,在一个商业金融时代,我们现在已经处于这个时代的边缘,区块链技术再往前迈半步,金融与商业就难以区分。这个时代已经超越了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的界限。我们今天探讨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如果不从这个视角看,将很难把握时代的主题,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分业与混业是上一个时代(上一个百年)的命题,但我国仍然落后国外20年。在当前这个时代,监管的理念、监管的体系将成为一种新的命题,尤其需要予以准确把握。
【本文整理自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GSF100)副理事长、学术委员,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彤在2016年1月5日“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上一篇:肖风:区块链是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的本质创新
下一篇:王衍行:亚投行开业,诠释世界新金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