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刘德伟先生为姚余栋先生专著《梅花与牡丹》所作书评。
从自强不息、勤俭朴素的“梅花时代”,到创新包容、与时俱进的“牡丹时代”,中国国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水平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人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变化背后的意义?如何迎接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怎样满足社会变化的消费需求?
《梅花与牡丹》一书从我国消费与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对比入手,敏锐地发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人口结构变迁等因素,让社会消费从高储蓄率的“梅花时代”转为需求多样化、兼容并包的“牡丹时代”,并睿智地指出,中国未来的消费需求将不仅停留在量上,且会向更高层次转化,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及经济体在过往发展中遭遇的危机,以及日本、韩国亚太经济圈在改革中的经验教训,作者从政府决策、社会供给、产业调整等各方面出发,建议预留财政空间,保持债务可持续性,避免过度消费,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出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策略性的参考。
花开两朵,一朵是梅花,一朵是牡丹。赏花,重在悦目;悦目,重在读心;读心,重在荡涤灵魂。正所谓赏花,下品品色,中品品香,上品品姿,极品品境。人类在发展,花亦在进化。人类发展的历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花进化的历史平稳有序,循序渐进,因此,花先天性成为衡量人类发展的标尺,在花的坐标中可以找到人类文明的印记。
中华乃文化古邦,亦是花之国度。百花争艳,尤其钟爱梅花与牡丹。梅花与牡丹原产于中国,与中华民族同根。其中,梅花是最具气节和傲骨的花种,盘踞一角,静静绽放,“任他桃李争春色,不为繁华易素心”。赏梅花,可以读到纯洁坚韧,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命运多舛而又多难兴邦的历史张力。牡丹是最具姿色和包容的花种,雍容大气,花开富贵,“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赏牡丹,可以读到广纳包容,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而又兼容并蓄的文明魅力。如果丈量中华文明,理应是梅花与牡丹。梅花文明是一种不甘落后、进取奋斗的文明,但过于强调梅花文明,将会失去生活情趣,甚至锋芒毕露、孤傲不群;而牡丹文明恰好可以对冲梅花文明,其是一种稳重自信、海纳百川的文明,但过于强调牡丹文明,会失去危机意识,甚至傲睨一世、不求上进。因此,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不能顾此失彼。
中华民族有着一百多万年的生存历史、一万年的文化历史、五千年的文字历史,是人类生活硕果仅存的“文明活化石”。历史如何解,文明如何读,甚是需要一番功力。姚余栋先生自告奋勇,躬亲力行;耕耘案牍,把脉文明。然而,其未直接切入历史,反而开始赏花;说是赏花,其实是在寻找探寻中华文明的一个起点、一个方向标、一个地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形成了一个古人无法逾越的自然封闭环境,有助于产生一个大一统的文化形态,便于在漫长的历史条件下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文化基因有别于其他文化。
同源文化的起源。那是在100多万年以前,在“巨型孤岛”上,生存着约20000个族群,每个族群约25-50人,共计100万人左右,他们过着以采集、狩猎、群居为主的生活,他们是华夏儿女的先祖。有些猎物体格庞大,性情凶猛,很难对付。先祖于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形成了以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蓝田人文化及东谷坨文化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
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分化。到了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冰川融化,气温回升,黄河流域某些地方族群逐渐学会了辨认可食用的植物,通过培植可以定期收获,还有一部分族群学会了饲养家畜,努力驯化马和猪,不在集体追赶凶猛的猎物。这些族群告别了四海为家的游牧生活,开始从采集狩猎向农耕过渡,而另一些族群仍以采集狩猎为生,形成了简单的农耕者与其他狩猎采集者共存局面,从而构成了同源变异的多元文化,即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的分化。
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融合。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经常泛滥成灾,环境越困难,刺激文化基因发育的正能量越强烈,人们必须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军事技术和意志力,从而成就了“梅花部落”,即黄帝部落;黄河上游的关中平原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人们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原始技术、生产、交易、娱乐、艺术,从而成就了“牡丹部落”,即炎帝部落。两大部落在外界威胁下结成联盟,在万邦中占据压倒性优势,一举大败蚩尤部落,中华文明由此走向融合,这是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的奇妙结合。
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深度融合。随着人口的增加,黄河中下游生态被大量破坏,黄河泥沙堵塞越来越严重,泛滥成灾更加频繁。炎黄联盟的继承者——华夏部落在大禹领导下吃苦耐劳又勇于创新,发明疏导法治水,获得成功,并强化了万邦时代的优势,实现了夏酋时代的统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这是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的深度融合。后来,中华民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不知不觉走过了多个朝代,尽管期间发生的战争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但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还在,坚忍不拔而又兼容并蓄,彰显中华民族的高度愈合修复能力,引领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牡丹文明兴盛,梅花文明没落。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前列时间太久了,以至于过度自信,磨灭了梅花精神。当近代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沿海需求贸易机会时,古老的中华帝国对外部历史表现出惊人的惰性,闭关自守,排斥外来势力,致使中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终因“塔斯马尼亚岛效应”而出现了智力上痴迷但心灵上痛苦的“李约瑟难题”。
梅花文明复兴,牡丹文明弱化。到了近代,中国历史被血泪浸透。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一次都是中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主权被践踏,国土被侵占,生灵遭涂炭,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仁人志士多次掀起救亡图存的解放运动,梅花精神重新回归。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但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晚、底子薄、国际伙伴少,长期以来只好摇摆于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牡丹文明,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以恢复,并与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建交,才有所改变。
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共同繁荣。1978年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中华民族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航程。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稳重自信的乐观精神,把牡丹文明推向了新高度。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开创了梅花文明的新境界。
伴随着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正在迅速崛起,经济总量超越美国近在咫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日可待。越是进取,越需要以牡丹精神为伴;越是自信,越需要以梅花为伍。中华文明发展史表明,梅花文明与牡丹文明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并持续繁荣昌盛。
(本文发表于《商业文化》2016年第1期)
上一篇:高级研修班——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黄埔一期)
下一篇:享年4天的“熔断机制”,我欠你一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