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使银行信息系统适应未来银行服务创新的需求,必须从战略层面加强企业级、参数化、精简化、专业化的系统建设,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加强银行总行相关产品系统横向整合以及总分行系统纵向整合。
同时,应从战略层面上加强业务和IT融合,将产品创新、流程优化贯穿信息系统建设始终,大幅度提高对国外先进信息系统及其业务流程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同步健全银行客户标准、产品标准、流程标准及其数据标准,推动各业务条线充分运用IT提供的潜力,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视角开拓更加专业、专注的运营模式。 银行企业级客户视图建设需首先解决对客户信息一致性和时效性的整合优化问题,涉及企业级客户信息工厂(ECIF)系统及其相关应用系统的整合优化,需确定目标、范围、步骤和技术路线。 一是对客户视图所涉业务流程实施梳理、优化和标准化管理。 优化客户信息采集流程,从源头上解决客户信息采集质量的问题,对未使用整合客户信息的业务流程,加入客户信息识别和利用的环节;明确客户信息整合、管理、使用的规则,确定客户信息修改权限、信息覆盖原则、客户归并和拆分规则,在各业务渠道、场景中使用统一的、整合后的客户信息。 二是构建实时整合的客户视图。 根据在银行客户信息集中分布式体系结构下形成客户信息逻辑整合的原则,构建新的ECIF数据模型,并随应用系统的开发项目逐步地调整其它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模型,保留统一的ECIF客户编号,形成银行客户信息的逻辑整体。 通过优化数据模型,缩短交易路径,优化服务逻辑,分类封装并发布客户信息服务,提供规范的服务接入模式,合理配置系统资源等措施提高客户信息访问的效率,请求方能够透明访问全行的客户信息。 各渠道系统在开立新客户、进行客户基本信息更新时直接调用ECIF服务,将采集的客户信息实时整合到ECIF中;主要业务系统开户流程优化,在账户开立、签约等业务处理过程中将信息实时传递给ECIF, ECIF系统根据相应的业务规则将信息整合到唯一的客户信息下。 三是实施客户视图访问的改造。 对进件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排队机系统、网银系统、企业社会责任系统(CSR)等银行系统进行相应改造,实现访问客户信息时使用ECIF提供的客户信息视图。 在重要业务系统中使用客户信息优化客户服务流程,在个人客户开立流程、账户开立流程、贷款申请审批流程、排队机服务流程、信用卡审批流程、座席员服务流程、营销销售服务流程、网银交易流程、增值服务流程、产品销售差别化服务流程中加入客户识别流程,将客户识别作为各服务流程中最基本环节,通过客户识别能力的提高,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高网点效率,提高销售成功率,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是以事件驱动管理提升企业级客户视图应用水平。 本着以用促建的原则,以加强综合性信息分析应用系统的应用完善为切入点,推进事件驱动管理。 充分发挥客户之声的作用,整合银行内部交易数据和外部市场调查数据、同构和异构数据,就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行为和感知进行多维客户细分,公私联动客户细分,从单个产品需求分析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综合需求分析迈进,建立客户家庭视图和商业视图,推行事件驱动的解决方案式营销。 在已建成运行的企业级客户满意度晴雨表基础上,建立企业级产品晴雨表和流程晴雨表,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和流程生命周期的变化实施事件驱动经营管理。 健全“以客户为中心”、跨条线、跨部门的风险预警事件驱动管理和客户风险信息共享,建立国际一流的精准营销和风险预控信息基础。 为实现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同业领先的竞争优势,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应实现产品参数化的定制、创新和管理,在业务层面构建一套银行专属的产品标准体系。 其一,由于在经营范畴、目标客户、外部监管以及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各家银行的产品标准体系是不可完全借用或复制的,应专门构建。 其二,产品标准体系是一整套定义、分解、集成和组合产品的业务规则,包括:(1)产品标准目录,即银行有多少类、多少个产品,以实现产品数量化管理;(2)产品模型,即产品分类、定义和定制模板,即通过设计参数来定义什么是产品,不同产品和产品线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以实现产品的参数化管理;(3)产品标准的管理,即标准与产品经营管理的逻辑关联,标准的适用性及有效性,以适应产品创新、组合及退市的动态管理。 其三,产品标准体系应随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同步启动建设,并为其提供应用支撑。该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包含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是全面清理现有产品,制定初步分类、定义规则,形成产品清单;第二步是设计产品参数,运用参数设计的方法和规则,分类分批构建覆盖所有产品并支持新产品定制的产品模型及参数库,并建立产品标准目录,明确产品目录与业务部门、财务及管理部门的产品之间连接;第三步是建立产品标准管理规则和管理平台,明确产品标准的责任归属、管理模式和运行流程,实现对全行各类产品的管理和参数动态维护,为快速灵活创新提供支持。 其四,产品标准建设应贯彻“需求导向,为用而建”原则,系统归纳提炼产品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并转化为产品参数设计要求,这要求产品经营管理和支持保障各利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协同参与,以确保标准真正“树起来、用起来和管起来”。 实现产品参数化、组件式创新需要建立产品、参数和应用相互支撑的互动平台,涉及三个层次:一是要在业务层面建立产品标准体系、构建产品模型和参数;二是要从业务与技术结合的层面开展产品配置平台和参数设置平台的建设;三是要在技术层面构建可支持参数化产品开发、运营和管理的应用平台,并形成银行产品元部件库和具体的产品库。 其中,产品配置和参数设置平台应包含各类业务规则、共性化产品组件(元件),并可根据需求灵活设置参数,如产品售前管理(客户资质)、合同(期限、价格)、交易及账务处理、渠道(网银)、风险管控(风险指标)等。而在技术底层,由应用平台完成产品销售、运营、管理的流程技术实现。 在信息系统产品管理模式下,产品经理可通过产品配置和参数平台实施产品部件组装及参数设置,将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语言,便于技术人员理解;技术人员在熟悉业务规则和流程后,可通过复用产品组件,利用应用平台创新开发和整合组件来实现产品快速研发。 银行机构可以基于全行统一产品创新流程建立管理系统(PIPM),确定研发各阶段业务设计与技术开发的衔接规则,并可针对重大创新和快速创新采用差别化通道。可将PIPM拓展成为产品标准发布、产品模型定制以及实施新产品投入产出分析、产品后评价,集工作流、信息流和数据模型的产品管理综合平台,并与ALS、IPSP(理财产品创新平台)等已建系统保持参数互通和信息互用,为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提供信息调用。 提升银行敏捷创新能力,建立领先一步创新的竞争优势,还需加强以产品经理和IT开发中心业务需求分析人员的队伍建设,才能使产品参数化、组件式创新发挥应有作用。 ▲ 通过优化数据模型,缩短交易路径,优化服务逻辑,分类封装并发布客户信息服务,提供规范的服务接入模式,合理配置系统资源等措施提高客户信息访问的效率 信息系统的信息流是业务流程输入输出的映射,流程标准化是信息流及接口标准化的前提。企业级业务流程优化及其信息系统的整合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业务流程类似的产品应尽量整合采用一个系统,大幅度降低系统运维成本和安全隐患。 √在集成服务方面 应整合银行人民币、外币现金管理与企业网银系统,国内与国际贸易融资系统,零售网点客户服务交易平台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服务平台等一些历史形成的系统冗余。 结合零售和对公柜面营销服务流程再造,建立健全操作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perational CRM)(一套主要面向操作层的基于大型数据库客户信息采集、分类、统计等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事件驱动营销功能。 针对个人和公司客户,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体现银行品牌价值的自主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机搜索、交易撮合、信贷,以及资金结算、监管、托管等一站式服务。 创建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系统平台,设立针对贸易商面向物流提供商的网络物流集中采购模块、物流提供商面向贸易商的网络营销模块、物流提供商之间的同行网络采购合作模块,实现网络交易、网络结算、动产质押融资、信用评价等多元化网络服务功能。 建立具有论坛、博客、微博和在线视频互动功能的个人、小企业关系型网络金融服务社区。 加快需跨部门合作的“借贷合一IC卡”、远程支付、智能终端、理财产品配置模型及顾问式营销等集成服务流程设计和信息系统建设。 √ 在集中运营方面 大力推进前后台分离柜面业务集中处理系统的企业级应用,扩展对公账户维护、理财卡开卡、信用卡进件、电子同城系统对接等业务功能,不断生成新的“生产流水线”,并精密设置银行内部前中后台之间、银行与外包商之间的业务流程和系统对接。 按照银监会“三办法一指引”(三个“办法”是指《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三种管理暂行办法,一“指引”是指《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对信贷全流程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对贷款发放、支付管理等环节的集中操作功能模块,大幅度提高风险控制关口的运营质量效率等。 √ 在集约管理方面 整合建立企业级、跨渠道、参数化的零售业务反欺诈交易风险规则引擎和过滤器,从多处实时搜集事件,提供在线提示、风险预警、中止交易功能,业务人员通过修改业务逻辑直接调整规则和过滤器,而无需IT人员参与。 在对行内信息以及链接外部信息基础上,融合公司机构客户基本情况、账户变动、交易记录、财务状况、原材料价格波动、诉讼事项与信贷状况等各类信息的综合对比分析,使CRMS实现更及时的信贷风险预警和预控事件驱动,在OCRM建立商机捕捉、客户财务健康诊断、事件式营销信息推送功能,提高对公司和机构客户金融服务的风险回报平衡能力。 信息系统建设应充分运用银行业已形成的总分行联动、部门联动推行业务流程优化和标准化的良好局面,接续推进流程系统的组件化、参数化改造,大幅度提高信息系统对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流程变化适应能力,保持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健壮性。 首先,在银行内部形成企业级、精简化、专业化的系统分类、分层布局。按照客户类系统、产品(服务)类系统、渠道类系统、核算类系统、操作类系统、分析管理类系统等重新梳理定位应用架构,区分业务中相对长期稳定的部分和易变的部分,在应用架构中给予相应解决策略。 在以产品为核心的系统中,应以产品为其内生对象,系统的功能设计、流程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均应围绕产品概念展开。产品服务层包括:(1)支持产品创新和基础产品服务的企业级产品支持平台;(2)支持帐务处理服务和客户信息服务的企业级公共金融服务支撑平台;(3)支持产品服务业务操作层应用包括共享作业中心和专业作业中心模块;(4)支持产品服务的管理决策层应用包括产品目录、配置发布和评价管理的产品管理模块,市场数据管理和监管合规管理模块。 其次,构建企业级的公共技术组件和公共技术支持设施。对系统、子系统、应用、产品、功能等关键概念确定统一、清晰的定义。建立全行统一的涵盖客户、产品、合约、参与者、安排的主数据管理,通过模型驱动开发来构建业务组件。 优化系统架构,逐步改变把本应是公共技术组件或公共技术支持设施的内容演变为一套实际运行的系统实例的状况。例如,通过改造利息计算、费用计算等产品化、参数化要求较高的处理,组成公共的应用模块,集中处理积分、卡管理等综合性功能。积极推进“两地三中心”(即信息系统的备份数据容灾方案:即设立主数据中心、同城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建立保障银行业务连续安全运营的基础运行环境。 最后,可以考虑在分行形成标准化、灵活应变的IT应用环境。在分行统一部署三个基础技术平台,即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系统(COS)、分行操作型数据存储系统(ODSB)和区域业务服务平台。 该平台可以综合前置建设,为银行实时交易系统总分行之间的“交通枢纽”,并带动总推分系统的上收,改变通道类、前置类系统过多现象;以分行操作型数据存储系统(ODSB)为基础,推动分行数据分析主题应用整合;以区域业务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心,推动分行交易类系统整合。 该平台作为全行企业级核心系统的补充,包括统一的框架,共享基础类、工具类、通用类技术组件和业务组件,各分行在其框架内,可根据特色需求灵活引用特定子系统和建立业务组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快速市场反应。 总体而言,在具体设计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时,应采取实证性分析方法,根据总行决策层战略目标要求和未来银行发展趋势,参照当前国际一流银行核心系统能力标杆,分析银行目前核心系统各项能力差距水平,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优先级,抓住重点制定分年度设计、开发和部署路线图,实现信息系统从现有核心系统的平滑过渡。
上一篇:金融营改增果然有效!中小银行格局将生变!
下一篇:恒丰银行俞勇:风险魅影下,我们为何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