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金融技术(Fintech)刚刚兴起的前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新金融技术公司成为金融创新舞台上的主角。各类新金融技术公司凭借颠覆性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与传统银行展开竞争,特别是在支付、小额信贷以及资本市场交易等领域,新金融技术公司可以为消费者和交易者提供更为便捷省时、经济实惠的服务,从而侵蚀传统银行在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人们倾向于把新金融技术公司与传统银行看作金融领域新旧势力之争,乐于看到飞速发展的新金融技术公司对传统银行盈利模式造成巨大挑战,并享受由此带来的便利和经济实惠。许多对新金融技术乐观的人甚至开始把传统银行比作金融业的恐龙,预言这一旧势力在竞争中的悲惨命运。 据悉,该数字虚拟货币将采用区块链技术,而后者也是支撑比特币(Bitcoin)的底层技术。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它的特点是不可更改、不可伪造。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上,每一次交易记录都会形成相应的区块(数据块),并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连接,形成一个在公开网络上可验证的分散式账簿系统。以比特币为例,每一单位比特币(它实质上是一条区块链)都能够记录其自产生以来的所有交易记录,它可以在网络上被其他比特币用户验证,而无须任何权威机构鉴定真伪。通过这种方式,比特币将被伪造风险降至极低,使交易参与者对其产生信心。 目前区块链技术又可以分为公链和私链两种技术。最先发展成熟的是伴随比特币而生的公链技术。它的特点是任何参与者都可以在同一个开放的网络共享它,因此理论上比特币持有者也可以观察到每一笔交易记录。换句话讲,开放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通过交易更改比特币上的记录,而这些交易行为也可以被其他交易参与者知晓,因为这些交易会以记录形式出现在所有人的比特币中。公链这种高度去中心化的特点保证了交易的公正透明:参与的人数越多,交易的次数越频密,交易的安全性反而越有保证,因为理论上几乎不可能控制所有或绝大多数的网络节点来操纵交易记录,从而伪造比特币。 然而,高度去中心化的特点也给公链在银行领域应用造成实质困难。因为对于银行来讲,保证交易的隐私性至关重要。而无论是银行客户还是银行本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愿意让自己的交易记录为外人知晓。因此无论是银行内部还是监管当局对于客户交易隐私的保护都有严格的法令规章予以规范。即使是在同一银行内部也会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设立相对应的权限,降低客户交易隐私泄露的风险。简而言之,银行内部系统内都难以应用公链技术,更不要说多家银行采取联合行动或是直接与外部互联网接入。 为克服公链技术在隐私保护领域的局限,私链技术应运而生。相对于公链技术在开放网络上的公开运作,私链技术则可以在某一个局域网上运行,例如某个银行内部局域网。更重要的区别是,私链技术可以规定只有网络内的部分固定节点有权限修改交易记录,同时可以有选择地向其他参与者公开相关记录。换而言之,这些固定节点就是私链技术在局域网络中建立的权威节点,在运行过程中,这些权威节点最终决定鉴别交易的真伪,以及记录的更改有效性。 相对于公链技术,私链技术无论是在隐私保护还是在交易速度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私链上的交易隐私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它既可以应用于单个银行内部,也可以建立多个银行的共同交易平台。同时,由于只需要通过权威节点的验证,交易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提高系统内交易处理容量。 以此次四大全球性银行要共同研发的“多功能结算币”为例,有很大可能会采用私链技术以确保隐私性。同时,由于这种虚拟结算货币与比特币采用的技术有差别,这两者之间应当存在巨大差异。 对于比特币而言,它是依赖公链技术在分布式网络系统中生成的数字货币,总量并不固定,根据事先设定的算法,新的比特币单位可以源源不断产生。更为重要的是,比特币与其他主权货币之间的比值并不恒定;而自其产生以来,比特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值波动极大,这也是比特币本身难于替代现行主权货币成为流通工具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看来,比特币本身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投资品,其货币功能主要集中在价值储存方面。 虚拟结算货币的引入可望为传统银行及其客户带来多项好处: 首先,使用当前的主权货币支付清算系统通常需要经过中央银行结算系统或第三方机构,这通常会导致交易时间延迟,而银行间使用“多功能结算币”系统进行结算,则可以通过缩减交易时间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以汇款业务为例,目前正常的银行间跨境汇款,至少需要数个工作日方能完成。而使用“多功能结算币”甚至可以令汇款当日到账,大大节省了交易时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快捷交易背后对应的是结算币的转移,而不是真实主权货币的转移。银行甲在接受另一家银行乙的结算币后,就可以把等额的货币放入收款人账户,而无须等候真实货币转移过程完成。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过程更像是这两家银行以多功能结算币为抵押相互提供短期信用。 其次,在当前的支付清算系统下,每一笔跨银行交易都需要各个银行后台部门进行程序繁琐的文件检查,特别是在KYC/AML(了解客户背景/反洗钱)合规方面,全球银行都投入大量的资源。传统方法更依赖于人工进行合规检查,代价是较慢的交易速度和更高的人力成本。根据德勤的一项调查,2014年全球所有银行在KYC/AML合规方面花费超过100亿美元,而2015年此方面费用可能更高。 利用传统方法进行KYC/AML核查也未必是最有效率的选择:在合规检查过程中,人总是存在犯错误的可能,而对于一些跨银行业务而言,如果每个银行都对同一群客户进行合规检查,有时又难免有重复劳动之嫌。应用虚拟结算货币交易则可以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区域链上的交易记录,从而简化繁杂的核查手续,避免重复劳动和节省银行人力资源。特别是,虚拟货币本身的自带交易记录特性令其在反洗钱和反非法交易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旦怀疑某交易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查证。 然而,传统银行与新金融技术两者的融合过程未必能够一帆风顺。以区域链技术为基础的结算币系统也面临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从技术层面来讲,尽管区块链技术安全可靠性高,但也绝非无懈可击,特别是私链技术,由于它在系统内存在部分权威节点,一旦系统被黑客非法侵入,控制权威节点进行非法交易就成为可能。在这个方面,公链技术的相对优势就会显现,因为公链是完全去中心化的。更为棘手的是,一旦某些非法交易被写入区块链,将会在区块链系统内传播,并且不易修改。 同时,在KYC/AML合规方面,因为货币监管当局并不确定虚拟结算货币系统是否存在漏洞,而可能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这可能给虚拟结算货币技术带来较高的监管风险,限制其应用范围。和绝大多数互联网技术一样,众多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价值取决于其能否吸引足够多的使用者。如果虚拟货币技术因未能争取到中央银行认可而无法形成行业标准,那么其应用范围必然受限,为银行带来的好处也会大打折扣。
上一篇:政策性金融应向何处去
下一篇:中信银行大力践行“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