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持续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化解风险,作为资产重构时代的稳定器,金融机构资产风险管理是重要立足点。如何加强金融机构资产风险管理,借鉴国际金融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形成稳健的资产风险管理的规则和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当前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介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并分析新常态下资产管理的现状和趋势,资产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具体讲解新常态下的资产风险管理。
新常态下的资产风险管理特点和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面临经济的强力转型,具体表现为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和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针对这一系列的转变,我们应以稳健的思维来应对。
从数据上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已经放缓。在GDP方面,2015年全年增速为6.9%,较2014年回落0.4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又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在工业增加值方面,2016年1~6月工业增加值6.0%,与2015年12月份基本持平,为2009年以来明显疲软的表现;从采购经理指数上看,制造业PMI 50.0 (连续七个月处于荣枯分界线,处于3年来低点),非制造业PMI53.7,前值53.1。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尽管GDP数据增速下降,但对稳定就业起到重要作用;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外需低迷,但工业升级态势较明显;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位于荣枯分界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同时,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以往GDP的主要驱动力以投资为主,而投资对于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生产制造行业形成了大规模产能过剩。消费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头驾马车”。另外,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不断增长,但增速回落,说明投资结构在不断优化转型。
我国经济同样面临动力转变。各项改革正持续深化,这其中包括国企改革、政府债务改革、价格改革、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此外,随着“十三五”的开启,我国产业跨界融合加深,产融结合加速,智能制造和大数据等也正加速发展。
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管理正从事着前所未有的金融业务和运作方式,金融资产管理在尝试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制度和管理的空白,即风险的关键之处。新常态下资产管理正面临五点变化:
第一,监管之变,即市场化监管规则正逐步推进。伴随各类牌照放开,各类投资业务市场化竞争的趋势不可逆转。这一方面提高了新常态时期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在新格局下资产管理进入快速运转期。
第二,格局之变,即资产结构多元化配置影响了资产价格和资产管理格局。对内而言,利率市场化浪潮下资产管理模式和工具经历了再次改革;对外而言,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设立和发展,为资产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活力之源。
第三,模式之变,即构建创新资管模式寻找核心竞争力。“投行+资管”模式成为资产管理的主流,也在资产管理展开了全产业链布局。同时,互联网金融重塑资产管理渠道模式,使得产业链竞争日趋激烈,对机构投资能力及资产管理的客户体验提出新的要求
。
。
第四,市场之变,即境内外资产管理联动,拓展了资产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分散化是资产配置的又一新动向,同时中国具有境外投资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投资管理机构促使资产管理全球化的趋势日渐突出。
第五,技术之变,即技术与资产管理正面临跨界与创新。技术工具与传统金融的创新碰撞,打破了二者界限,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蓬勃发展,推动了资产管理的产品创新、量化投资、数据管理及市场预测的变革。
同时,新常态下,资产风险管理也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第一,信用风险暴露加速。
信用风险暴露于金融创新加速并存的资管市场环境,违约风险加大将是2016年信用市场主线,信用违约潮是资产风险管理的新挑战,潮水退去后更凸显真正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资产配置类型转变。
资产配置的形态再次转变,从单一资产拓展为次级资产、高杠杆产品、结构化产品以及低透明度的销售方式。一场伴随杠杆化和立体化特征的“高风险盛宴”潜藏在整体资产管理环节。
第三,低利率市场环境。
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风险无时无刻不在;低利率环境引发资产荒和配置荒,给风险管理的底线带来挑战。
第四,衍生品管理。
随着证券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衍生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标准化融资需求增大,金融行业基础产品亦是日渐丰富,因此,机构参与金融活动的方式更加立体和多元,资产风险管理措施的升级势在必行。
第五,海外投资扩张。
海外投资规模呈几何级数增加,步伐的加快伴随着主权、汇率、政治、法律监管等诸多风险因素,海外资产安全及其风险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和挑战。
第六,“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推动了行业渠道模式的升级,将持续冲击传统资产管理模式,其“鲶鱼效应”会促进传统资管行业的变迁,其中,缺乏风险控制能力的野蛮生长部分也必然会经历残酷的市场洗礼。
新常态下如何完善资产风险管理
新常态下的资产风险管理需要专业化、差异化管理的新视角,使金融机构能够通过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要做好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管理,需秉承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人人有责;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和健康的内控环境这两个基础;同时,需要健全有效的内控风险管理架构、完整清晰的内控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及化解机制、完善强大的“互联网+”风险管理工具和防范风险传染等机制,提升综合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下,需牢守合规底线,严防投融资业务风险,确保资产及资金安全,资产风险管理关注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搭建全流程立体化风险管控架构;落实风险动态监控策略;推广信用评级标准化体系;优化准备金管理方案;市场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升级;完善互联网金融类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系统性和综合性风险管理框架;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及信息安全控制。具体来讲:
第一,在建立全流程立体化风险管控体系方面,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强化资产端全流程立体化风险管控体系,将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资产管理运作全过程。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主要包括信用评级、风险政策、风险监控、风险管理评价、风险管理系统、信息披露等。
第二,落实风险动态监控策略。资产管理的风险问题存在于整个业务链内,落实风险动态监控策略是确保资产安全的有效措施。风险管理包含公司治理和资本管理,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银行、保险、投资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等是当前经济环境及资产安全现状的管理重点,因此,此类业务的各环节/模块风险控制需要再度加强和升级,应从各业务线特点出发,实现各关键节点的风险动态监控。比如,在保险业务方面,主要环节包括险资配置、险资投资、投后管理和资金安全。在投资业务方面,主要环节包括立项、尽职调查、项目评审、投资决策、合同审核用印、投后管理、项目退出等。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其特点在线上获客,主要环节包括数据应用与分析、资金账户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
第三,推广标准化、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既是支持公司信用风险评级机制的优化,也是在大资管时代下优化产品定价、支持资产盘活的有效工具。具体来讲,客户数据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应据此建立债务人评级模型,债项数据包括业务数据和押品数据,应据此建立债项评级模型。建立模型后,要进行风险量化计量,算出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并进行贷(投)前、贷(投)中,贷(投)后各个环节的制度保障。贷(投)前环节主要包括信贷准入和风险偏好,贷(投)中环节主要包括风险定价、审批授权和风险限额,贷(投)后环节主要包括风险预警、损失拨备、资本计量、绩效考核和报表监测。
第四,优化准备金管理方案。对具有投资风险的资产管理建立的准备金管理方案,可以为平衡风险和收益、动态管理资产、建立资产安全打下基础。针对银行、保险、投资等固定收益类、非资权益类和非资不动产类业务,应优化资产风险分类方案、风险准备计量方案和第三方资金风险承担量化。投前应平衡风险和收益,投后应动态管理资产、建立资产安全垫。针对集团,应建设好资产安全考核、准备金管理体系、会计拨备支持、资产质量监控和预警信息;针对专业公司,应做好风险管理前置和动态监控。
第五,实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升级。建立以估值和量化为基础的核心决策机制及覆盖个体/组合维度及股权物权债权的风险绩效评价体系,提升市场风险全方位管理能力。在应对货币市场波动、复杂衍生产品交易、资产配置、海外投资等方面,应做到组合基础分析、组合情景分析、多情景绩效目标分析、绩效考核管理。还应注重投前定价和投后减值分析及价值重估。具体而言,要以单笔资产风险度量为基础,以定价模型对组合资产估值,以信用迁徙模型评估风险,以相关性模型度量资产价值,针对组合风险,分析交易对手、资产类型等。同时,充分利用操作风险管理三大工具,实现操作风险与合规及审计系统三位一体。
第六,完善互联网金融类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应运用“线上+线下、数据+系统、日常+应急”的模式,形成“互联网+”交叉监控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在异常交易方面,应推动建立线上异常交易与异常客户行为监控机制;在信息安全方面,应促进建立信息安全管控标准与规范;在客户适配性方面,应强化客户KYC(Know Your Customers,了解你的客户)及风控措施;在信息系统方面,应推动建立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在监督制衡方面,应强化完善系统控制流程中必要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在合规文化方面,应助力营造廉洁自律的合规文化氛围。
第七,建设系统性和综合性风险管理框架。应全面梳理业务及其系统性影响,对潜在风险建立前瞻性的管理计划支持综合金融业务发展,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管理措施。具体而言,应建立系统性风险管理计划和流动性管理计划,全面梳理公司业务及其系统性影响,建全流动性管理体系;同时,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建立恢复措施和处置计划(RRP,Recovery and Resolution Plan)。
第八,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及信息安全控制。应以增加投资风险透明度为出发点,强化事前及事中风险管理,打造贯穿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助力业务发展的跨越。通过资产/风险分布图及非资管理系统和透视、管控和分析的数据平台等配合,建立覆盖整体的投资与资产安全风险管理平台,利用新科技打造强大的、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时代。
结语
金融机构资产风险管理关键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较弱,作为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行为不够规范,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主体公共信息系统,因此,无法较快地完全了解债务人信息,也就不可能合理确定债权的市场价值,使金融机构对债务人信息掌握先天不足。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做好金融机构资产风险管理,迎接经济新常态挑战,就要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大激励约束力度,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降低风险成本和防范风险。
上一篇:区块链+大数据:传统风控的变革利器
下一篇:“一带一路”助推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