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提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园区为窗口、打造合作样板工程、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借助华侨华人网络、借力多边金融机构、大力培养“一带一路”人才、发起设立“一带一路”国际联盟、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等九条路径,积极参与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正文】
中国提出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继续扩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版图,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载体。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及金融合作等互联互通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再加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保证了丝路沿线国家的硬环境建设。此外,在APEC会议上,中国通过协商建立亚洲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的路线图,进一步消除各国的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软环境。“一带一路”软硬环境的兼备将会为中国“走出去”创造前所未有的良机。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1990~2013年,“一带一路”地区的对外投资流量以年均27%的速度稳定增长。“一带一路”覆盖国家的外贸、外资流入,每年增速分别是13.9%和6.5%,高出全世界平均增长水平,而其出口有望在未来十年达到世界的1/3,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除我国政府在政策、资金上提供支持,为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保驾护航外,中国的商业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和沿线各国的商业金融机构以及有关基金都将为投资“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根据美国统计局数据,美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的规模持续增长,2013年投资“一带一路”的投资规模为659.54亿美元,占其总投资的24%。而中国相应的投资规模仅为136.52亿美元,仅占其总投资的15%。可见,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的投资仍有很大空间。
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路径积极参与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以旅游为先导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客源地,也是人均境外消费最多的国家。2014年大陆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1648亿美元。每年约2万名游客往返中国与美国之间,中欧之间的游客人数有15000人。我国旅游能够创造当地的就业机会,也能增加当地民众和中国之间的友情。旅游业具有促进交流沟通的独特产业作用,能打破意识形态壁垒、经济贸易壁垒。通过旅游,能获得沿线国家的理解、认可和文化包容。
“一带一路”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开展旅游协同合作,促进沿线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海洋旅游资源竞争力不强,因而可以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发展海洋旅游,例如投资滨海旅游度假村等项目。
同时,这要求我们逐步完善出入境旅游的政策,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旅游企业参与其中。世界各国都在放开对中国游客的签证限制,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对中国实行了免签或落地签。最近不到一年的时间,印度、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相继简化了大陆游客办理旅游签证的手续,并延长了有效期。
最后,我们既要对外加强旅游合作,也要自我修身、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旅游合作可以强调文化之旅,应该在旅游业宣传上,增加我国公民对深层次文化旅游的认识。
以产业园区为窗口
海外园区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群体优势,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在“十三五”时期将有更多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各类性质的园区。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外园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带动作用,提升海外园区的效益:
一是发挥海外园区开发建设的企业主体作用,减少海外园区建设的指令性任务,弱化海外园区的政治意义,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海外园区建不建、怎么建,企业说了算。
二是发挥政府在海外园区开发建设中的政策导向作用,对海外园区的整体规划、园区的产业定位等做宏观指向。
三是加大对海外园区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海外园区开发建设的资金支持,目前虽然国家对审核批准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海外园区的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政府的补贴远远不够,那些没有通过审核批准的园区,面临的资金压力会更大。另一方面对中资企业较为集中的海外园区要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尤其是对于恐怖主义高发、政治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应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
四是加强双边政府间的协作,对于企业自主确定要开发建设的海外园区,政府应通过外交等途径,助推中资企业开发建设的园区与东道国开发计划接驳,协助企业解决海外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不畅的问题。
打造合作样板工程
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已经具备,在接下来的落到实处工作中,打造几个“样板国”和“样板工程”,有助于“以点带面”地带动中国与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逐步赢得这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响应和对这一愿景的支持。
首先,“一带一路”的建设应该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国别化实施,通过成功范例,逐步与沿线国家形成共识,不急于大面积一次性铺开。中国可以在沿线选择与中国关系相对友好的国家作为范例,如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柬埔寨等,获得这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响应和对这一愿景的支持,以它们为着手点,以点带面,以点带线,进而带动其他国家。中国也可以以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领头作用的大国作为切入点,形成范例,如与印尼的合作可以一定程度上带动东盟各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可以一定程度上带动中亚各国。
其次,现在有不少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是不行的,必须有几个具体的项目作为样板工程。例如,中国可以与样板国开展“中国开发区”和“产业园”等合作,为以后与其他国家、其他层面的合作树立模板。以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为例,这一特区已经成为柬埔寨当地生产、生活配套环境最完善的工业园区之一,并且正在努力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的样板国与样板工程。
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国家较多,各国政府领导人事务繁忙,没有充裕的时间深入研究“一带一路”问题,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还不够,所以民间二轨的建设交流非常重要。智库可以探讨各种机制、方案,寻求利益的平衡,如果两国或多国的智库达成共识并提出良好的建议,政府间的合作方向就会更明确。
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一带一路”智库峰会或智库联盟,通过智库来探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曾与印度尼西亚的八个智库做过研讨,印尼作为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其国内智库对“一带一路”怎么看、印尼国家政府与民众怎么看、如何推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都与印尼智库专家做了交流。
“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很多,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中国的企业、机构、国民到国外合作需要注意一些政治、经济风险等,智库的研究可以提供指导,这是中国目前非常需要的。
此外,中国的跨国公司还不是很强大,“走出去”的基本是中小民营企业,智库可以将它们凝聚起来,并给中央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为例,就专门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所,以发挥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借助华侨华人网络
“一带一路”沿线途经6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宗教文化各异,民族关系复杂,发展程度不同,中国企业对这些国家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加上这些国家多为小语种国家,在语言上对中国企业构成一大挑战,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国家经营,将面临严峻考验。要克服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当地华侨的力量尤为重要。
从历史上中国移民的走向看,过去华人正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我国海外华侨华人中约有2/3居住在东南亚,包括印尼、新加坡等国家,这些国家恰恰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近年来,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升,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政治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这部分人士积极承担投资经商等经济活动,成为国家“硬实力”的载体,又在无形中不断传播着中华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载体。
借力多边金融机构
“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小国,币种影响小,国际市场也难以寻找到合适的金融衍生产品来对冲风险,使中资企业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层面,中国虽然已与很多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但在实际中,大多数国家推动和操作实施的案例较少,互换额度很低,操作程序复杂,而且互换协议的期限比较短。这都对金融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申请国际信贷基金经验,要学会利用国际金融资本走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要认真利用好亚投行、金砖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构的支持。未来5年,我国对外投资保守估计将超过5000亿元,中小企业应该勇于去申请。
大力培养“一带一路”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需要大量人才运作,包括各种小语种人才、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人才、懂得国际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等。推进“一带一路”,首先要培养和集聚国内外的“一带一路”人才,实现人才的“互联互通”。
在中国留学过的外国领导人只有四五位,而在美国留学过的外国领导人有300多位,在英国留学过的有一百七八十位,这直接关系到国家影响力和双边关系。我们需要增加亚投行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强留学人文交往。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的非常少,而且分布很不均匀,2/3都集中在广西。因而要通过“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大留学教育的投入,加大吸引“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来中国留学的力度,培养熟悉、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即“知华派”,为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正如美国很多先进科技和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转换来中国,就是因为大量留美学生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充分依托海外孔子学院培养“一带一路”所需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人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由于当地政策或成本需要,往往需要更多的本地员工。我国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培养大批了解中国文化的本地人才,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据统计,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培养了515万外国学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因为学习汉语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留学进一步了解中国。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国际人才,是短期内解决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议参考以下途径开发和利用国际化人才,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一是充分发挥中国前外交官和商务参赞的作用;二是加大使用海外华侨华人的网络力量;三是充分利用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资源;四是充分利用外国在华留学的优秀人才;五是用好曾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优秀人才;六是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本土化”人才战略;七是加大全球招聘的力度,提高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八是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吸引海外研发人才。
发起设立“一带一路”国际联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担当。“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具体的、新的全球化的政策和愿景,将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中国下一个50年的发展提供支撑,并对未来的经济走向发挥积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份公共产品,是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机制,在这个平台上全世界都可以参与进来,也都可以从中受益。
中国是全球化和加入WTO最大的受益者,“一带一路”可以成为新的全球化治理模式。中国可以发起设立“一带一路”国际联盟,或“一带一路”国际委员会,与沿线国家共同制定“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的新秩序,建立沿线各国在资金、基础设施、产能、人才和移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协调的机制,加强共同治理、政治互信和文化交流。相较于经合组织(OCED)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一带一路”联盟覆盖了更多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好地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富裕,实现世界经济发展再平衡。
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
“一带一路”沿线覆盖人口超过4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3。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巩固海上货运通道、加强沿海国家经贸合作、推进降低贸易与人口流动壁垒、推进港口城市建设等重要意义。
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可以考虑沿线港口与城市联盟合作模式,以新加坡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者城市的经贸和港口合作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海运航线为纽带,鼓励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港口城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以沿海港口航线到达的国家和港口为起步,整合沿线港口资源,发起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要通道和通往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必要门户,港口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重大,同时,港口也需要加强软件能力的建设,要重点发展服务功能。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上一篇:货币创新:从虚拟货币到央行数字货币
下一篇:看清大势:混沌时代风险管理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