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老龄社会是当今全球发展趋势,目前世界上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超老龄社会,其显著标志之一是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日本在2006年已达到这个标准,中国大约在2035年左右达到。届时中国8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8000万,现在这一数值是2000万左右。其显著标志之二是老人需要的尿片数量超过婴儿,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日本已出现这种情况。姚余栋、郭树强、甯辰、谭海鸣、郭若谷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超老龄社会一共有十个特征,中国社会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要敢于看到严峻的未来,就像“王庆悖论”所言,我们知道了未来或者知道了风险就没有风险了,我们的最大风险就是不知道或者故意回避这个风险。
◆ 第一个特征,中国潜在增长速度会不断下降,老龄化是主要驱动之一。中国经济增速在“十三五”期间达到6.5%没有问题,但到2021年以后要再下台阶,2040年以后要想维持3%以上的增长速度可能都很困难。所以,中国从现在开始就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央领导层为此进行的一系列相关部署,就是为了避免像日本和欧盟那样经济几乎停滞的结局。
◆ 第二个特征,资产价格周期性波动,主要是一线和二线城市住房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年轻人到一线城市发现房价涨到一定程度住不起,就会到二线或三线城市发展。年轻就业者数量和住房价格就这样在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之间波动。同时,三四线城市住房价格也会出现停滞的压力。
◆ 第三个特征,银发贫困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农村。中国社会要面对的严峻现实不光是未富先老,还有未城先老。现在农民工进城的数量明显减少,除了农民进城务工意愿在减少,还有很多农民工已经老了,四十岁以上的农民工在城里思考的问题是,回乡还是留在城里。2035年超老龄社会来临的时候,中国将有一半的超老龄人口在农村,至少80岁以上老者可能有4000多万都是农民,他们还没有进城就老在农村了,而且银发贫困往往发生在农村。这一特征尤须给予密切关注。
◆ 第四个特征,普通居家和社会养老仍是主流。将来大约只有3%左右的中高收入阶层人群才能买得起高端品质的养老社区住房,大部分百姓还是普通社区居家养老。所以,一定要把普通社区居家养老做好,现在就应开始规划。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前副部长胡晓义最近说,未来可能6层住宅楼都要安装电梯以方便老人,也许住一层二层的居民会不愿意,那样的话住六层的老人上下楼怎么办?因此社会要形成共识,要意识到居家养老还是中国社会的主流,社会要尽可能为老者提供更多便利。
◆ 第五个特征,养老金长期来看存在巨大缺口。如果按照现在的制度安排,保守估计,2030年的时候,中国的养老金缺口4.1万亿元,2050年缺口6.1万亿元。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把部分国有资产划归社保,这种预先安排非常重要。早划老百姓就落袋为安,就敢花钱,一定要让老百姓支持中国消费,中国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的力量。
◆ 第六个特征,医保缺口巨大,目前还没找到很合适的解决方式。经过测算,2016年就开始存在缺口,全国性的,包括新农合,都会存在缺口,医疗成本迅速上升。随着中国人口日益老龄化,医疗成本迅速上升,同时医疗技术有可能让人长期活下来,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我们看到美国奥巴马医改应该说比较成功,中国应借鉴包括奥巴马医改在内的全球性经验来思考自己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七个特征,中国社会总的杠杆率不断上升。现在日本的杠杆率是500%,中国大约250%,每年大约上升4%。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去杠杆。如何去杠杆,这是中国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
◆ 第八个特征,延迟退休与老年就业将成为普遍现象。目前中国平均退休年龄52岁,延迟退休与年轻人就业有个平衡问题,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可采用渐进式延退等方式,但一定要让延迟退休和老年就业、创业成为社会文化。老年人就业和创业,实际上也是给中国的社保和医保做贡献,这或许应该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 第九个特征,老年社会普遍存在塔斯马尼亚岛现象。人到了老年往往与外界沟通就少了,这样离社会就越来越远。日本有本书叫《无源社会》,说的是老人去世了,人们却找不到其亲人,于是只好直接将其拉到火葬场,连个告别仪式都没有。日本社会这种现象很多,中国一定要避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未来中国既是年轻人的天堂,也是老年人的天堂,这样的中国梦可能就更好一些,中国社会对老人应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 第十个特征,阿尔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大量出现。按日本的规律,85岁以上的老人60%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衰退,以前老人痴呆了家庭能管,后来日本证明不行,这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高琨教授晚年不幸患阿尔兹海默症,全香港媒体停用“老年痴呆症”,改用“老年健忘症”,建议内地也应改用“老年健忘症”。
预见未来,尽管有些冷酷,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客观、更具前瞻性地应对超老龄社会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