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自2014年发布中国银行50强排名——《2014年TOP50 中国银行业大比较》并获得业界高度关注之后,今年继续推出中国银行50强排名。作为国内专业金融杂志,我们有意推出一份反映中国银行业综合实力的晴雨表,以此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及国家金融改革提供有益参照。
本次比较通过构建银行的公司价值评价模型,重点从银行创造的当期价值、成长性、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进行评判。
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是银行盈利能力的直接体现。
资本利润率:郑州银行居榜首
资产利润率:建设银行拔头筹
利润总额增长率:锦州银行占鳌头
成本收入比:农商行降幅最大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广发银行最高
服务能力体现银行创造价值的可行性,是客户及员工关注的重点。
风险管理能力是保全和维持银行价值的保障,是监管部门和投资人关注的重点,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银行业均正在进行不同的差异化尝试,主营业务模式已非常清晰且独具特色。
发展定位指标,主要是看银行是否制定了清晰的发展定位和业务目标,是谋划能力的体现。
寻土豪VS觅草根?做金融超市还是金融便利店?当大行在深入推进国际化和综合化时,有城商行正坚持“以小为美”或深耕小微金融。发展定位指标,主要是看银行是否制定了清晰的发展定位和业务目标,是谋划能力的体现。
各银行都提出了其发展定位的主要方向,但在定位的清晰程度、对业务策略的描述、发展区域和发展阶段的规划、策略实施成效上,因各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对发展定位的评价比较标准和依据:一是是否制定了明晰的业务发展策略;二是是否制定了相应的经营管理策略及方案;三是是否制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
◎ 五大行着重于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海外布局步伐逐步加快。
◎ 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定位针对性比较强,区分度比较高,紧随城镇化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潮流,聚焦于中小企业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拓展,同时突出特色业务优势和区域优势。
◎ 农商行主要定位于支持区域性三农建设,主要客户为农业客户。
◎ 政策性银行目前仍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为城市农村建设、进出口贸易等提供政策性支持。
银行是一个经营和管理风险的机构,对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更是要高要求。
相比于非金融企业,银行由于其业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从而对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更高。同时,银行是一个经营和管理风险的机构,对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更是要高要求。公司治理的评价历来是难题,仅以公开资料为评价依据更加困难,本报告暂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即独立董事占比(人数)/外部监事占比、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召开次数、是否上市公司,以此来评价银行公司治理是否规范。
◎ 50 家银行形式上均具备较为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三会一层”),独立董事占比(人数)均达到了监管要求,但部分银行的外部监事占比未达到1/3。
◎ 21 家银行已经上市,说明其已具备更为规范的公司治理体系,具备较好的公司治理能力。
◎ 外资银行因其母体公司已上市,且为独资,故视同上市公司,说明其已具备更为规范的公司治理体系、较好的公司治理能力。
◎ 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较为充分,只有少数未上市银行信息披露不完整。
银行业的格局已悄然发生改变,增速下降、风险上升、格局分化的新常态正在形成。从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商业银行步履如何矫健?
银行业的格局已悄然发生改变,增速下降、风险上升、格局分化的新常态正在形成。从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商业银行步履如何矫健?
银行业的规模增速和利润增速已经开始出现分化。比如,大型银行和城商行资产增速近三年持续下降,但城商行的增速远高于大型银行(继2013年利润增速大幅下降后,2014年增速有所提高)。这些分化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未来应制定更为清晰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下沉市场定位,构建特色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我们认为,大型银行将走综合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向全能型银行迈进,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能力优势,向各类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中小银行则以服务中小客户为主,利用自身优势,越来越多转向为特定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与大型银行形成错位竞争。一些中小银行已经做出了改变,比如南京银行小微业务亮点频现,昆仑银行将产融结合作为发展战略,以石油产业链客户为核心客户开展业务等。总之,对于战略规划能力强、能够顺势而为、特色鲜明的银行,资本回报率将明显优于其他银行。
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近三年持续攀升,拨备覆盖率近三年持续大幅下降,这凸显出银行正在经历着资产质量的巨大压力。如果考虑到一些银行会采取短期出表或通过提高关注类贷款的方式来掩盖不良贷款的情形,那么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同时,不良资产的高发区正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蔓延,客户群也由小微企业向大型企业扩散。这表明,在经济下行期间,不良贷款的波及范围已逐步扩大,或成为今后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
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应增强经营能力,在授信决策上明确权、责、利,从管理上有效地控制风险;摈弃过度追求效益、盲目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一系列新的风险与效益并重的管理机制;完善贷款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分散贷款来源,从源头上减少风险;突破传统的财务报表的审查,考虑通过大数据平台来甄别贷款主体的实际经营能力和偿还能力。
随着金融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和同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将更频繁地在银行同业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间流动,不仅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监测难度上升,同时也会加大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递,流动性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乃至监管层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应对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将被动的监管指标管理转变为主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将流动性风险管理嵌入到银行整体经营战略中。在综合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与流动性风险交叉感染的基础上,将压力测试结果纳入风险战略的重检与调整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动态调整资产负债总量及架构,实施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同时做好流动性风险的预测和分析,完善风险应急预案,并拓宽资金来源及渠道,分散资金集中度,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商业银行需要更深入地去思考如何将互联网有效嵌入到现有的业务模式,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线下业务产品复制到线上。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应真正理解以“客户为中心”的内涵,通过了解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和需求,打造立体生活场景,为客户提供实时、便捷的金融服务,注重客户体验,将互联网金融渗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在服务好现有客户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去获取传统银行无法获取或忽略的客户,并以此弥补物理网点开设受限的发展短板,这对于城商行和农商行而言至关重要。另外,商业银行也可以增加与电商平台和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共享客户资源和收益。
(本期特别报道来自昆仑银行中国银行业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组长:赵奎,战略投资与发展部总经理;成员:孙霞、李建军等。本报告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本文原标题为《2015年TOP50 中国银行业大比较》,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5年第8期)
上一篇:偿二代:走在世界最前端
下一篇:设想与解读:行业发展及其监管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