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中国西部城市重庆底下的一个县,叫长寿,与重庆市区的直线距离大约60公里。三十年前,从长寿至重庆的“长途汽车”要开一天(7~8个小时)才能抵达,所行进的土路曲曲折折、坑坑洼洼,车行过后尘土飞扬。不仅如此,道路盘山而建,路旁就是很深的山谷,路面还十分狭窄,错车时不得不万分小心,下雨天就更加危险了。我曾经亲眼看到掉到路旁山崖下的客车残骸。据说因为运输条件不具备,事发多时迟迟得不到清理。那个时候,去一趟重庆要做大量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不过对多数人来说,一生之中也去不了几次。一次也没去过的也大有人在。
大约二十五年前,从长寿到重庆的土路得到一定程度的修缮,两地之间的行车时间缩短至3~4个小时。不要小看几个小时的缩短,这显著增加了长寿与重庆的经济联系。当地收入水平以及对更便利交通设施的期待都与日俱增。
大约二十年前,长寿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开始修建。这是重庆继通往四川省省会成都的成渝高速公路后的第二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修好后,从长寿乘客车去重庆时间缩短到1小时,若自驾前往甚至只需40多分钟。道路修好后,从长寿去重庆的便捷和安全程度有明显提升,这大大鼓励了两地之间经济贸易与人员往来,商业机会也越来越多,有效促进了长寿的经济发展。1999年长寿全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5116元人民币,2014年达到52163元,比上年增加了5109元,增加值相当于十五年前的全年值。
我以为高速公路通车后原来的老路就会逐渐湮没废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老路后来还被加固和拓宽。现在路面已经升级为柏油路,弯道和危险的地方也增加了安全保障设施。全程通行时间也缩短至1.5~2小时。沿线的村庄经营“农家乐”(中国流行的一种郊区休闲娱乐项目),收入可观。一些景点得到开发,成为游人如织的景区。
按照通常的理解,二十年前开始兴建的高速公路才可能算得上高质量基础设施,因为从物理条件和对通行效率的提升情况来看,它都是最好的。但在我看来,二十五年前对土路的修缮,也是甚至更加是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学中对有效需求的定义是“有支付能力的欲望”。高速公路顶多是增加了当地民众的支付能力;二十五年前所修缮的路,不仅增强了支付能力,更是给予了人们改善生存状态的希望,激发了当地融入大城市经济网络并实现快速发展的欲望。它让人们意识到,中心城市不再是一生只能去一次的朝觐之地,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助力生产和经营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