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作者:曾刚 日期:2015-06-19 20:25:18

中国式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这个行业仍将是市场关注的重点。当然,同时应该看到,在行业监管仍未落地,基本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下,这个


中国式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这个行业仍将是市场关注的重点。当然,同时应该看到,在行业监管仍未落地,基本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下,这个行业的发展还远未成熟,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金融的热度已变得超出任何人的想象,P2P网贷尤其引人关注。任何政策面的风吹草动,都会掀起一番波澜。

 

中国式的P2P网贷,从诞生之日就争议重重。在支持者看来,P2P网贷突破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痼疾,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可得性,并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而在批评者看来,P2P网贷(尤其是中国式的P2P)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不过是传统民间借贷披上互联网外衣后的卷土重来,昙花一现之后,注定会是一地鸡毛。

 

尽管争议不断,P2P的实践却一直如火如荼。从早期的个人创业为主,快速发展到各路资本云集,数十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上市公司先后介入其中,进一步激发了相关概念在资本市场上的关注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底,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达1036亿元,是2013年的3.87倍。而到2015年2月末,网贷平台数量已超过2000家。其中,仅2月份新增平台52家,同比上升23.81%,活跃投资人数接近100万人,是上年同期的5倍,活跃借款人数则达到16.18万人,是上年同期的6倍。目前来看,这一迅猛发展的势头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P2P网贷创新

 

所谓P2P(Peer to Peer),本意是点对点或端对端,在融资市场中,P2P贷款则是对“Peer-to-Peer Lending”,即“点对点(人对人)信贷”的概括,是一种聚集小额资金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商业模式。一般认为,该种借贷模式发端于尤努斯在孟加拉国的实践,也有认为这种借贷类似于中国早期的“标会”。简言之,P2P网贷,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来实现资金出借人和贷款人直接对接的一种融资模式。在理论上,由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收集成本较低,加之去除了资金中介,P2P网贷可以服务于更为小额、零散的融资需求。国外的P2P平台基本沿着上述这种基准模式展开,纯线上交易、信息平台、个人借贷以及直接融资等关键词,基本是代表性P2P平台的主要特征。而因为其直接融资的基本属性,美国在2008年将P2P网贷划入了证监会(SEC)的监管范围。

 

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并未沿着国外既有的路径展开,而是迅速创新为多种不同性质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模式上的创新。目前,除了极少数的完全信息中介外(即平台本身仅作为提供借贷信息的角色,完全提供线上服务,在债务出现违约时,网贷平台不承担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责任),其他平台或多或少都偏离了P2P网贷的基准模式,性质趋于复杂化。

 

第一类模式创新是线下与线上交易的结合,即P2P网络借贷平台在线上提供交易信息,具体的交易手续、交易程序以及对于借款人的资信审查等等,都在线下完成。当然,不同的平台,基于成本收益的权衡,在线下渠道的布设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的是完全自建渠道,有的是加盟管理,有的是外部合作(如与小贷公司合作推荐客户),等等。除负责借款人信息审核外,多数平台还为贷款人本金提供担保,有借助外部机构(如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担保,也有隐性担保(如风险准备金,类似于银行的拨备计提)。所有这些安排,让P2P网贷平台开始从信息中介演化为准信用中介,其职能、风险与法律特征都逐渐向银行靠拢。

 

第二类模式创新是非标准债权的打包与转让。一些P2P平台除贷款中介外,还将非标准债权(即企业、个人借款或票据)进行打包,分割成小额标准化债权,在网络平台供投资人认购。与一般意义上的民间借贷和网络借贷不同,这类交易涉及的金额相对较大,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易模式已接近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金融市场交易较为初级的模式,远远超出了民间借贷应有的范畴。

 

第三类模式创新是融资租赁平台。在这种模式中,购买、出租特定物品的交易,被转换为一种固定收益的债权投资。投资人的投资,实际上是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投资人支付租金(投资收益)。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目前不少平台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开展此项业务。

 

二是产品上的创新。与国外的基准模式相比,中国式P2P网贷在交易模式上的创新,也极大拓展了其产品类型及其目标客户范围。在信贷产品上,基准模式以信用贷款为主,而在中国的实践中,除信用贷款外,抵押贷款(住房抵押、汽车抵押,等等)、供应链融资、资产支持型证券(如融资租赁类产品、票据类产品,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涉足了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方面,由于不存在相应监管,其便捷程度甚至超过银行。在客户上,P2P网贷平台的服务对象(更多是资产端客户)也远远超越了个人客户的范围,相当多的企业涉足其中,作为其正规融资渠道之外的补充。目前来看,这种客户偏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以至于一些观察者认为,P2B(即个人对企业的直接融资)将成为未来P2P平台发展更为主流的方向。

 

P2P网贷的下一个风口

 

抛开监管不谈,在市场力量主导下,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方向。

 

第一,回报趋于正常,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将逐步显露。在中国的实践中,对个人的小额贷款是许多P2P平台最初的主要领域。但正如我们前面介绍的,在现有的信用环境下,普通平台无法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反而更多采用传统银行的线下模式。而且,在资金来源方面,除了要付给投资人具有竞争力的收益外,线上导流成本也异常高昂。这给P2P网贷平台的借款利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目前的数据看,在2014年,网贷平台借款人的综合成本大致在11.97%~29.14%,部分借款人甚至会更高。如此高的借款成本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高利率水平也必然意味着高风险。一旦信用风险上升,网贷平台难免会被波及,过去一段时间的跑路潮,在很大程度上应与风险暴露上升有关。基于以上因素,我们认为,由于资产端的高收益难以维持,目前P2P平台产品的收益将趋于正常化,而且,考虑到高昂的运维成本,大型互联网企业由于有低成本客户流量保障,其竞争优势将会逐步显露。主要的业务方向,会根据这些互联网企业本身的业务重心,而集中于个人消费信贷等零售领域。

 

第二,银行在P2P领域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与普通的网贷平台相比,银行在P2P领域有明显的先天优势。资产端,银行掌握着质量最好、数量最为庞大的各类金融资产(包括信贷资产、债券以及票据,等等),能提供稳定的回报,且风险较低。负债端,银行体系也拥有最为广泛的零售和企业客户群,能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这些天然的优势,为银行涉足P2P网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性质上看,银行涉足P2P网贷,在资产端的效应类似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但更加便捷、监管成本更低;而在负债端,由于直接联通着客户,网贷业务能增强银行对客户的竞争或提高客户黏性,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挑战的一种手段。目前,已有不少银行先后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开始涉足P2P网贷业务。不过,尽管有先天的优势,但银行在该领域的发展面临两大障碍。一是银行现有管理与P2P网贷业务之间不相匹配,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协调和改进;二是监管政策仍不明朗,给银行的相关尝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在垂直细分领域的发展,尤其是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也将是P2P网贷一个重要的方向。大型企业作为产业链上的龙头,与上下游企业或个人的交易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金融需求。这些金融需求,由于有真实贸易背景以及核心企业的制约,风险相对较低。有鉴于此,一些平台开始与大型企业合作(这些平台有些本身就是大型企业设立的),来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或个人客户提供融资支持,主要包括预付账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销应收账款融资以及消费信贷,等等。对这些大型企业而言,P2P网贷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其拓展金融业务,获取新的收益来源,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产业链整合,借此构建起全新的行业生态模式。垂直细分领域的发展模式加强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上市企业)置身其中,到目前为止,资本市场对这一方向显然极为认可。

 

总体上看,由于客观的金融环境方面的原因,中国式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这个行业仍将是市场关注的重点。当然,也应该看到的是,在行业监管仍未落地,基本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下,这个行业的发展还远未成熟,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如何,还需要继续观察。

 

曾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理论、银行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经济学手册》、《风险管理》、《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考察》、《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货币流量分析——理论框架及对几个问题的考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变迁》等。本文刊载于《当代金融家》2015年第5期)

 

当代金融家

微信号:bankershr

 





上一篇:谈谈P2P网贷的监管原则
下一篇:超低或负利率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关文章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中小银行如何开展错位竞争?百余银行...
美国的银行清算系统
图文:中原银行纪委书记王仕豪
中小银行的互联网战略
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制...
图文: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部合伙人...
图文:葫芦岛银行副行长何钰
图文:广东南粤银行副行长廖文义
王木欣:邢台银行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社科院深度干货|交叉金融风险及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