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军
要想咽下克里米亚这块烫手山芋,俄罗斯必须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该来的终将纷至沓来,一切都在进行之中。目前,全面评价克里米亚入俄给俄罗斯带来的得失功过,还为时尚早。
从克里米亚公投到完成入俄法律程序,短暂的六天使俄罗斯拥有了第84个联邦主体——克里米亚。尽管目前来看,俄罗斯俨然成为最大的赢家,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得必有失。正如奥巴马所言,俄罗斯将为克里米亚付出“额外的代价”。
脱乌入俄的前世今生
克里米亚是黑海北部海岸的一个半岛,首府辛菲罗波尔。1991年苏联解体后,根据1954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决议,克里米亚半岛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亚半岛曾宣布独立,后来决定成为乌克兰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也是乌克兰唯一的自治共和国。1997年,俄罗斯与乌克兰达成协议,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租借给俄罗斯20年。
2014年1月以来,随着乌克兰的社会动荡与政治危机逐步升级,克里米亚问题沉寂了20多年后再度成为热点,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的呼声日益高涨。3月16日,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就地位问题举行了全民公投。17日公投结果显示,参加投票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占96.77%,投票率为83.1%。克里米亚议会随即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申请加入俄罗斯联邦,并宣称将克里米亚半岛所有乌克兰国家资产“收归国有”。同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为主权独立国家。
3月18日,莫斯科,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签署克里米亚入俄条约
3月18日,俄罗斯与克里米亚签署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入俄条约。俄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分别于20日和21日先后批准了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市作为新主体加入俄联邦的国家间条约,以及有关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入俄和俄联邦新主体一体化过渡期的程序的联邦宪法法律。这标志着克里米亚入俄法律程序完成,正式成为俄行政区。
自公投之日,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尤其是乌克兰和西方国家表现尤为突出。乌克兰声称,“永远不会承认”克里米亚独立,也绝不会承认“所谓的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协议”。乌克兰将其界定为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并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措施予以反对。美、欧、日等也纷纷表态不承认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克里米亚公投违反乌克兰宪法并且受到俄罗斯的胁迫,美国和国际社会“永远不会”予以承认,并强调俄罗斯的行为侵犯了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欧盟宣称,就乌克兰领土未来地位问题举行公投,与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相违背,因此克里米亚公投“非法”,不予承认其结果。由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也发表声明,称克里米亚公决没有“法律效力”,不承认公投结果。
疲弱的经济足够输血吗
虽然克里米亚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但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长期需乌克兰政府扶持,并由此形成了对乌克兰政府较强的依赖关系。在克里米亚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后,俄罗斯联邦政府需取代乌克兰政府的这一角色,继续成为克里米亚经济的输血者,才能维持克里米亚入俄后的发展与稳定。这对于近年来经济增长连续下滑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克里米亚半岛是乌克兰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之一。克里米亚从乌克兰中央政府获得的补贴远远多于它上缴的税收。在克里米亚共和国2014年1月通过的预算中,64%的资金需要乌克兰政府的补贴来弥补。旅游业、能源、轻型船舶制造是克里米亚半岛的主要产业。由于资源稀少,该地区无法为度假胜地和港口等基础设施提供必需的资源。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没有陆地相连,该地区90%的水、80%的电力、60%的基本食物和25%的天然气由乌克兰提供。所有这些资源都是通过一条与乌克兰大陆相连的地峡运送至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塞瓦斯托波尔围攻战是欧洲战争史上的经典。随着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英法联军攻克,克里米亚战争以沙皇俄国战败而告终。图为俄国画家弗朗茨·路博《塞瓦斯托波尔围攻战》部分画面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前,由于基础设施问题、高犯罪率以及“影子经济”活动,许多投资者纷纷逃离克里米亚。在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背景下,投资者更不可能往克里米亚投入新资金。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俄罗斯政府将责无旁贷成为克里米亚的主要投资者。克里米亚入俄后,乌克兰可以限制对克里米亚的天然气、电力和水供应,封锁边境不让商品进入克里米亚,并解除财政供养关系。而这些需求将由俄罗斯进行填补。俄罗斯必须建设新的基础设施,这包括将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相连的大桥。这些基础设施没有竣工之前,俄还要支付乌克兰水电费。据《莫斯科共青团报》的估算,在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前三年中,俄罗斯每年要多200亿美元的财政开支。俄国家杜马外事委员会领导人斯路特斯基甚至认为,这一数字可能达到300亿美元。
图1 2000-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
然而,俄罗斯近年经济连续下滑,2013年经济增长跌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水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仅为1.5%。同时,IMF预计,2013年财政收支将由盈余转为赤字,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0.7%。2013年至2014年间,为了举办索契冬奥会,俄政府已投入了500亿美元资金。如今每年再增加数百亿美元的支出,对俄政府来说无疑增加了巨大压力。
区域一体化的阴影
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在俄罗斯对外经济合作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以独联体国家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是俄罗斯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等一体化战略的首要目标。目前,俄罗斯以独联体为依托,构建了俄-白联盟、统一经济空间(SES)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在独联体中,乌克兰因其仅次于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国土面积以及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对俄罗斯经济和区域一体化战略具有重要影响。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所言,“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一个新的重要地带。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有助于改变俄罗斯,因此它是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少了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帝国地位,但所建立的将基本是个亚洲帝国,并且更有可能被卷入与觉醒了的中亚人的冲突而付出沉重代价。”
乌克兰是俄罗斯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俄罗斯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乌克兰是俄罗斯的第四大商品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商品出口对象国,是俄罗斯第四大商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368.96亿美元,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6.4%。其中,俄罗斯向乌克兰出口218.46亿美元,实现顺差67.95亿美元。
图2 2000-2013年俄罗斯财政余额占GDP比例
长期以来,在独联体框架下,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区域一体化战略提供了大力支持。例如,在推动建立自由贸易区,保证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共同开发能源和其他资源、加强投资和生产合作、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乌克兰都是俄罗斯政策立场的坚定支持者。2010年,俄罗斯和乌克兰成立俄乌区域间经济论坛,并在这一框架下签署了2011~2016年区域间和边境地区合作纲要。此外,乌克兰还是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观察员,是俄罗斯未来实现欧亚联盟计划需要拉拢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俄罗斯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与乌克兰的态度模糊不无关系。如今,俄乌两国因克里米亚问题公开对立,将使挫伤两国经贸联系,并使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发展前景堪忧。
多国联手经济制裁之后
克里米亚公投结束后,美国和欧洲宣布首轮制裁措施,即对克里米亚独立公投负有责任的俄罗斯籍和克里米亚等地乌克兰籍官员实施制裁。3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一项有关对俄7名高级官员实施制裁的命令,禁止名单所列人员入境美国并冻结其资产;同日,欧盟各国外长通过制裁俄罗斯的措施,拒绝发放21名责任人的签证并冻结其资产。20日,美国对俄罗斯发动新一轮制裁,将另外16名官员以及为俄罗斯领导层提供实际支持的4名富商和俄罗斯银行(Bank Rossiya)列为制裁对象,冻结他们在美国司法管辖范围内的资产,禁止美国公民或实体与之进行交易。
目前,美欧的制裁措施有限,但事实上其效果已经有所显现。在美国对俄罗斯银行实施制裁以后,维萨国际服务协会和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均发表声明,被迫取消俄罗斯银行和俄罗斯其他三家与其有关的银行进入维萨和万事达网络的权利,停止为这些银行提供支付服务。这导致俄罗斯的相关银行在使用维萨和万事达卡的国际支付系统时遇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美欧的经济制裁将影响投资者信心及其投资行为。由于受到多国经济制裁,俄罗斯的评级可能被信用评级机构下调,进而提高俄罗斯公司的贷款成本;投资者也会因此认识到与俄罗斯交易存在更多的风险,从而导致俄罗斯的资本流入减少而流出增加。
图3 2013年俄罗斯十大商品贸易伙伴
金融制裁是美欧手中一张最强有力的王牌。俄罗斯政府也曾预料到,金融制裁可能会对其银行系统和卢布币值稳定性产生影响。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资深研究员杰弗里?斯科特指出,美欧的优势在于俄罗斯拥有高达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美元大约占1/3,欧元大约占2/3,这就意味着美欧掌握了俄罗斯大笔资产。目前,俄罗斯很难将其转换为非美元和欧元资产,即便用这些资产购买黄金,也同样会受制于华尔街资本对黄金价格的操纵。此外,美欧还可以借助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经济组织向俄罗斯施压。
对此,俄罗斯也会推出一系列的反制裁措施,例如通过制裁美欧官员、冻结相关国家资产、停止对欧洲的能源供应等措施迫使对方做出让步。尽管如此,但由于经济实力远不及美欧,相比之下,俄罗斯能够调动的资源十分有限,并且由于缺少有力的支持者,终将会寡不敌众。
总之,俄罗斯要想咽下克里米亚这块烫手山芋,必须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该来的终将纷至沓来,一切都在进行之中。目前来看,全面评价克里米亚入俄给俄罗斯带来的得失功过,还为时尚早。
(本文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4年第5期)
(本文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4年第5期)
上一篇:突围沼泽地 美国经济复苏加快
下一篇:从金融市场角度讲述影子银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