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大资管、大投行、业务和产品创新、监管转型、投资范围拓宽、跨境合作、发展财富管理、负面清单”等关键词,今年的券商创新大会圆满落幕,给券商资管行业带来重大利好,加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创新15条”)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券商资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另外一方面,券商资管也面临着业务产品模式单一、主动管理能力欠缺、体制制约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期“金融家下午茶”,特邀各证券公司资管部高管共话大资管时代券商资管胜出之道,盘点券商在立足本机构现实、建设有差异化的现代资管道路上的尝试、探索、成就、困惑和期待。聊当下,话明天,以期为业界提供有益参考。
● 嘉宾
余 跃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谢建杰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CEO
李志远 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管事业部产品开发负责人
杨浩波 齐鲁证券有限公司北京证券资产管理分公司董事总经理
● 茶话
券商资管还是个新兵
打通协同发展通道
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
人才是核心
管理机制调整,试行负面清单制
混业经营时代的“恐怖袭击”
决胜客户策略
结语
券商资管还是个新兵
谢建杰:目前,对于大资管,业内还未给出清晰、统一的概念。当下由于监管分制,大资管被分为证券、信托、银行资管、保险资管几部分,其中,证券资管被分为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
在我看来,券商资管始于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 2012年证监会“创新11条”新政对行政审批、报备环节的“创新、搞活”,标志该领域被真正激活。
在大资管方面,券商资管还是个新兵。近十年,中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进程,然而,券商资管规模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比较中国金融资产规模的发展,2010年,银行资产规模就已突破百万亿,而公募基金规模最高时亦不过三万多亿,且近年来持续呈萎缩态势,券商资管也只在过去两年、特别是过去一年,才有显著增长。
美国贝莱德(BlackRock)集团是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达4.3万亿美元。相比于成熟市场,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
近年来,随着“一行三会”的创新、改革推动,对于资管业务的开放已达成共识。目前的大资管,正处于完成制度调整和业务范围打通的进行时中,可能再用一到两年时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个行业的资管即可真正实现打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资管。
余跃:银行、保险、基金、信托、包括小贷和第三方理财公司都在从事资管业务,各方合力共同进入意义更为宽泛的泛资管时代,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
事实上,过去除了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券商资管在其他方面,都被严格的监管所束缚,投资策略和对冲手段受到局限。尽管现在有了股指期货可以对冲,但限于行情与规模制约,券商资管的业绩在很多时候仍是要靠天吃饭。2012年的创新新政好比给大闸蟹松绑,绳子刚刚开始松动,对于未来证监会如何在鼓励创新和审慎监管之间保持平衡,业界抱有太多期待。
杨浩波:大资管时代券商在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也很有必要。现在客户看到很多理财产品,却并不明白其间的差异。从法律意义上讲,银行发行的叫理财产品,基金公司发行的叫基金,信托发行的叫信托计划,券商发行的叫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子公司发行的叫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它们的法律性质各有不同。从客户角度理解,这些产品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最早的银行理财产品脱胎于银行的定期存款,事前收益已知,安全性高,无流动性。基金和券商,由于均采用股票组合投资方式,因此事前收益未知。其中,基金的流动性最好,而券商最早发行的股票型产品一般属于封闭型,但现在改为每天或每周开放,流动性较好,安全性上不稳定,不过可以定期按净值赎回,这方面优于信托。
大资管时代,各金融机构的融合趋势渐趋明显。银行理财产品不仅学习基金每天开放,也在借鉴券商的“现金宝”形式,投资者只要设置保证金额下限,待收市后资金就可实现自动理财。比如中信银行最近推出的“薪金宝”就借鉴券商的模式,投资者工资到账后,“薪金宝”会根据其设置的下限自动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实现自动理财。同时,券商也会做一些融资项目,客户有融资需求时,我们会发一个资管计划或通过信托、基金子公司为其提供债权融资。
打通协同发展通道
余跃:新《国九条》和证监会“创新15条”的政策红利在持续释放,按目前的政策形势来看,如果新《国九条》的相关规定有一半能得到有效落实,那都将是券商在大资管时代的大机会。来自制度方面的限制时刻值得业界关注。
在实际操作中,证监会规定的防火墙制度制约了券商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制度规定,证券公司分管资管的领导不得开展自营、投行部门和研究所业务,以客户为中心的口号,在实践中却成了以业务条线为中心。这不仅人为阻隔了券商各部门间的有效联动,更切断了来自券商内部组织构架和业务服务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融资一体化服务的愿景恐怕难以实现。
针对券商资管的下一步规划及举措,近期我做了相关研究,针对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券商在销售、研发、品牌、项目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排序,结果券商在每一项排序中都未排在第一,但在最后的总分综合排序上却位列第一,这再次有效证明了券商在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方面的优势。通过防火墙制度防治内幕交易无可厚非,但不分情况地强行禁止,只会影响券商资管自身的发展。于政策层面打通证券公司各业务部门间资源共享、协同互助的通道,是当下推动券商资管发展的当务之急。
打通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的通道,为当下券商资管发展的当务之急
谢建杰:站在证券资管从业者的角度,我想立足打破制度和体制上的制约,谈几点想法和期望:
第一,有关政策的放开,可能基于每届证监会领导人的不同策略,证券资管要面临不同的气候环境和改革周期,比如2012年,证监会针对大集合调整至1万元投资下限的讨论在持续三个月后,终以证监会领导层人事变更宣告结束,有关小集合100万的限制也依然没有改变,多少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唯一的成果是公募基金取消了此前1千元人民币的下限。但无论周期长短,作为从业者,我们都更希望看到政策能小步向前推进,哪怕慢些也无妨。
第二,余总提到的防火墙制度割裂业务协同发展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也有遇到,并在实践的摸索中探寻解决之道。同一家法人公司下的成交业务,部门间不能同买的规定着实不合理。一方面做到信息的充分披露,另一方面完善对不合理方面的举证机制,出问题后承担法律责任,而非因噎废食的做法可能会更加合乎情理。成立独立法人的资管子公司不失为有效规避制度限制的一计良策,虽然这也并不能从制度层面真正解决问题。
第三,我想谈下人才与制度的问题。固化的制度安排可能更多需要借用人才的灵活性去冲破。各子行业间并不存在能力上的差别,更多的差别来自人才与创新能力。但一流的人才需要的是由健全金融制度、创新型产品及工具共同构建的良好环境,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金融工具少之又少。
余跃:基于谢总对制度、体制制约方面的全面分析,我也立足实际业务操作层面谈一谈:
首先,如果政策批准券商资管部门通过集合计划购买投行发行的债券和IPO企业股票,同时允许其投资新三板项目,甚至为新三板挂牌企业做市,券商资管将迎来灵活发展的春天。站在实际角度分析,券商投行最了解项目,通过委员会过会讨论,经纪系统发行计划、产品去投,打通三大部门之间的协同通道,不仅有利于券商资管业务的有序发展,更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做强做大。
其次,鉴于投行在推荐上市公司过程中对其的详尽了解,通过券商资管部门来做股票质押,也是券商比之银行、保险、信托的优势所在。2013年开始,伴随政策的松动,券商资管可以开始用集合计划来对接股票质押项目,也有很多银行、信托纷纷在这一方面寻求与我们合作,可见这一业务板块同样存在强大的市场潜力。
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
李志远: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券商资管规模已达5.2万亿元人民币,2014年一季度则突破6万亿,对比2012年的1.89万亿,券商资管管理资产规模的增长比较喜人。但券商资管5.2万亿元资产规模中,据信有4.83万亿来自通道业务,自2008年起,券商资管费率从1.63%降到2013年的1.35‰。比起规模,券商的主动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谢建杰:券商资管有必要尽快从通道业务中“解放”出来,发挥其作为全方位产品提供方的竞争优势。与银行相比,券商资管可进行跨资本和货币市场的资产配置;与信托相比,券商可以协同经纪和投行业务,拥有广阔的客户资源,并可与银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作联盟;与保险公司相比,券商拥有大量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群体,更易拥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李志远:结构融资类产品领域的创新,是平安证券发力主动管理、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领地。我们比较看好几个战略发展领域:
第一类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比如银行信贷,尤其是消费信贷类,信用卡、车贷,包括金融租赁公司的汽车融资租赁等债权类资产。银行对于这类资产有较强的出表需求,为有能力的资管机构创造了业务机遇,由于专项计划暂停,我们就通过场外的一些载体来做。
第二类是企业股权、债权融资类项目。伴随现在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催生出其利用资产做结构融资的新思路,比如借一个较好的商业物业项目来做证券化融资,或者将其他可带来稳定可预测现金流的应收账款、收费权等进行证券化,我们现在的思路是在专项计划恢复之前,先通过非标准化的载体,把结构融资之路打通。
第三类是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自有债权的出售,也就是证券的再证券,这有赖于我们的销售能力。
第四类是场外股票融资,可以通过收益互换,或者是通过股票的销售交易和质押组合运用,或者是通过结构化的小集合,参与增发、大宗交易等方式满足客户的融资、市值管理、量化对冲等需求。股票融资类项目,包括新三板都将是未来的一片蓝海,现在很多直投公司也在试水这些领域,未来券商投行的投研能力将是其胜出的关键。
第五类是衍生产品,包括场内和场外两部分,场内主要是交易所推出的个股期权、ETF期权和股指期权,据悉,上交所ETF期权有望近期推出。场外部分,现在有利率互换、股票交易互换、资产管理总收益互换等多种交易类型,中信证券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的战略类似于高盛的中介业务战略。如果场外交易市场能有效向券商资管放开,我们也能去参与资产管理总收益的互换,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这将更有利于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投融资需求。
设定战略后,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完成,这对券商的主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我们的资金聚合能力、场外资产的Beta获取与变现能力、信用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等一系列的场外资产主动管理能力来实现基础资产的管理、产品设计、产品销售。其中包括:一方面,从信托、保险和公募基金方面积极引进团队,构建场外的资产管理能力,特别是资产定价能力,比如为银行做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某一时间内产品能回收多少资金、定价多少来购买更合理,这些都有赖于风险定价能力的建立。另外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流动性管理能力也很有必要,由于信用卡消费信贷类产品,存在回款不规律的特性,这又衍生出监管方面关注的资本流动性管理问题。此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产品设计能力也是券商提高主动管理能力的关键环节,有效提升这些能力,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投入到场外及非标市场的投资中,券商资管的未来将大有可为。
多元化的产品布局,正改变着人们将券商资管等同于投资股票的惯性思维
杨浩波:大资管时代“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趋势下,有很多创新方向值得券商去思考:
第一,中国现下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的背景下,债券、资产证券化、新三板都是券商资管产品创新的发展方向。
第二,个股期权、股指期权也是一大创新方向。利用个股期权有效改变原券商资管产品收益未知、不承诺保本的特性,为客户提供“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保本型高收益理财产品,可以有效丰富券商资管类产品类型。
第三,2014年2月以来,人民币出现了新一轮的贬值,我们的客户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在人民币投资方面的避险需求,券商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风险可控的境外投资和结构类投资产品。
最后,大资管时代,券商资管在负债管理方面应多加思考,尤其是近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及证券业协会都推出了一些衍生品,这更有益于我们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两方面的服务,真正做到客户的财富管理者。
李志远:基于具体的实践,我选二个典型案例来引发我们对券商资管发展的一些思考。
第一个案例,是我们今年上半年帮助平安银行信用卡部做的160亿元资产出表的产品,基于银行信用卡业务符合大数理论,我们对其进行了一些风险收益重整,借用集合信托、保险资管、基金子公司专项和定向通道等产品载体,实现了信贷资产的出表,满足了银行零售、高净值客户、银行、保险等不同场外资金的风险收益偏好,体现了券商较强的主动管理能力。我们掌握资产、资金,并通过提供顾问服务,发挥产品设计、后续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等多重职能,但其中都没有借用券商的资管通道,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对于非标业务,券商的通道可能并不好用。
第二个案例,是股票质押业务,前几年,主要是银行和信托在从事此类业务,自从交易所将其设计成一个场内产品后,其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并开始回归券商业务中。由此推断,如果监管能够有所松动,给予券商尝试的机会,券商还是有能力做好这类业务的。
余跃:未来,券商资管将形成融合经纪、投行、期货、直投等业务的多元化形态,财富管理转型升级将成为券商资管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人才是核心
谢建杰:券商资管作为人才智力密集型行业,不同于生产行业需要大量产业资本,公募基金一个亿的注册资本可以管理几千亿的资本规模,在这样的业务链条中,相比于资本或股东,券商最核心的价值链实际上是人才。但现实的情况更多是,无论是国有或民营资管企业,投研人员所占股权比例都偏低。
券商最核心的价值链实际上是人才
混合所有制经营的背景下,核心团队对股权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且不说人才的流动,券商的牌照优势早已无法构成对核心人才的吸引,政策放开后其意义更加无足轻重。证券行业不同于房地产等实业部门,后者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证券公司自开业第一天起,现金流即为正,理论上甚至并不需要注册资本金,而真正需要的是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来构建优秀团队。
如果立足外部引进,高薪固然对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但由于证券行业收入和风险体现的错配性及递延性,薪酬太高也不一定合理。这就需要通过股权将人才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长期捆绑在一起。如果是自己培养,那就更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人才流动的现实问题,因此,大比例的股权确为留住人才的关键。放眼海外,成功的资管公司大多也都采用合伙制体制。
目前,虽然政策壁垒依然存在,但伴随十八大后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政策限制早晚会被打通,届时,机构竞争优势的区别即将体现在体制、机制及人才的差异化上。
试想,未来私募牌照很容易拿到,投资范围在行业间打通的背景下,除大额固定收益类及融资类产品仍需要母公司的支持,其他投资类、主动管理类产品一旦放开,拼的就是人才,机构未来的发展策略将不再是聚集人才,而是人才主动组合在一起来做机构。
国泰君安在金融产品创新和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在业界还算能被普遍认可,无论在股指期货、套利对冲还是衍生品层面,我们都拥有创新优势。但从成本核算层面来看,十多年来我们其实并不合算。每一次创新产品的推出,都限于有限金融工具的制约,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创新团队成员由大批有留洋背景的理工科硕士、博士组成,工资成本可想而知,此外,IT系统硬件设备上的支持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2004年至今,20人左右的团队规模,这两年才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支持创新团队的发展,虽然股指期货的推出一拖就是三年,并且只有沪深300一个品种,中金所对外公布股指期权将于今年推出,背后也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但我们深知抓住创新能力和人才的重要性。
从目前国泰君安的实践角度来看,领导层在前几年成立子公司的战略眼光还是比较精准的。在不能做到高规格股权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成立子公司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不仅于决策机制上大大提高了资管业务的经营效率,同时有效促进了资管业务的市场化发展进程。资管子公司内部有个“天帮忙,人努力”的口号,即便开始之初,我们并不被看好,但自2010年至今,借助市场的力量和我们自身的努力,资管公司收入从1亿多元人民币,连年几何式增长,到2014年有望突破7亿。在我们的团队中,有一半成员来自公募基金、信托公司、监管等部门,我们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地培养人才、有效学习、不断融合,有效发挥了核心人才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管理机制调整,试行负面清单制
李志远:证券公司的投行对比其他子行业都更加专业,经纪部门常年与客户沟通也密切了解客户需求,资管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前后台的资源、人才和渠道,实现打通融合。虽然万事俱备,但也只能“坐等”监管部门的“东风”。但“坐等”不是办法,券商公司内部也可从管理机制上在规避监管方面做一些尝试。华融证券一位领导向我介绍到,他们现在在内部建立了一个类似于机构整合部的平台,利用电子化操作,对外负责客户需求的汇总后,对内再向各部门分配,有效规避了监管隔离墙的限制。除了要负担一些人力成本外,其他方面比较好操作。
余跃:李总谈到的方式比较有借鉴意义,它相当于我们在“墙上”的风控合规部,“墙下”是我们的自营、资管等业务部门,风控合规部门在“上面”看得到全局,有效整合资源,同时执行证监会的合规风控要求。比如我们买股票,当两个部门不经意都准备买入同一只股票时,就需要风控合规部来有效协调,华融机构整合部的职能就与此类似。
李志远:调整组织机制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建立部门间清晰的内部激励方案,在利益均沾的基础上,激励各部门间有效协同配合。另外,券商内部在组织构架上的调整也很有必要,现下资产管理部、投行部、经纪部、营业部各自分立的组织构架已然不适应泛资管时代的要求。相比之下,如果能以大股权、大债券、大资管的逻辑重新进行部门整合,有关股权的项目全部汇总到大股权整合部管理,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各业务条线配合完成,人才与资源根据实际需求实时做深度调整,做到零阻隔协作,这样可能更适应泛资管时代券商的发展要求。
除了部门间协同,平安集团在综合化经营方面也有所尝试,比如利用陆金所平台来整合集团各金融子公司非标资产,然后通过互联网出售给广大客户。这不仅是整合资源方面的有效尝试,同时也有利于集团各金融机构间的协同发展。陆金所从集团下的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信托公司、银行等大量采购资产,同时也会为其担负起前端的风险控制工作,使陆金所为客户提供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产品,这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
负面清单的管理形式,在有效提升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和开放度的同时,更利于全面释放行业活力
谢建杰:伴随制度红利的持续释放,券商资管开始更多地接触非标产品,这也对其后台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券商创新大会提出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建议就比较有先行意义,负面清单制不仅使准入更加透明,简化审批管理,提升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对吸引和鼓励行业创新、促进跨越式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在释放行业活力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发现问题,有效推进券商资管业务向“主动管理”转型,在创新性、自主性、竞争性方面保持不竭动力。
混业经营时代的“恐怖袭击”
谢建杰: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影子银行和信托类产品的政策频出,对券商来说是种利好。从第一波牛市开始,权益类产品的对冲工具就不全,只有沪深300股指期货。券商在此类市场中最有优势的投研能力无法有效体现,更多要有赖于市场大气候。而回望过去三到五年,券商在债券、基金等货币资产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都优于银行。而现实则更多是,投资人宁愿买固定收益率为5%的产品,也不愿过问券商6%~8%的预期收益类产品。因此,如果政策能有效限制影子银行和信托的资金池,至少不会有大量保收益的产品出现在银行柜台,这样更多的客户才就会逐步接受预期收益类投资产品,这对券商无疑是种利好。
杨浩波:我很赞同谢总的观点,2013年债券市场出现了大熊市,尤其6月份的钱荒,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银行大量做表外的影子银行业务,通过负债方短融、投资方长投等期限错配操作进行资金腾挪,下一步非标业务受限后,银行要转投标准债券市场,其资金的进入对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利好。
此外,一些中小银行会将其理财资金委托给券商管理,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过去在业务结构上对资管资源投入及运作的不重视。很多银行一年发行500多只理财产品,但创设和管理人员共计不过二三人,不同于基金、券商资管公司动辄数十人的情况。因此,银行在资管产品方面人员精力上的较少投入,也使其在理财产品收益方面逊于券商同类产品成为自然。现实情况是银行巨大的自有资金池,可以有效保证其理财产品实现预期收益,如果不能实现,则转一圈将资产按可实现收益卖给自己的自营部门即可,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市场化的操作行为,因此,政策上对银行、信托资金池方面的限制,对券商确为利好。
余跃:如果未来券商资管牌照放开,我们也没理由惶恐,真正值得我们担心的是,我们自身的能力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只要机制好,第一有股权激励,第二基本薪酬跟得上,挖掘人才没有问题,牌照放开也更没什么好恐怖的,有人才、有机制,从头开始也并不恐怖。
决胜客户策略
谢建杰:对于未来的客户策略,我立足概念、阶段及趋势三个角度来谈:
第一,我们制定了全产品线概念,业务范围涵盖所有大资管业务,依托母公司的综合优势,我们力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资管领域布局方面,我们正在申请公募资金牌照,现阶段受到“一参一控”政策的限制,但未来布局这一领域的策略势在必行。客户布局上,从散户、中低财富人群到高端财富管理客户,我们都会有计划地全面布局。
第二,我们会分阶段布局,第一个阶段我们力求在两年内打造全产品线,首先,从团队建设上,公司内部现有五大投资团队作为支持,第一类负责权益投资,第二类负责债券投资,第三类做股票量化投资,第四类是金融市场部,专门给银行做金融资产对手交易,第五类是结构融资部,为企业融资,做IPO和债券之外的类结构融资业务,五大团队通力配合力求打造全产品线投资类型。其次,从产品结构设计上看,公司内部从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角度考虑设计了包括货币、债券、指数、对冲等在内的14大类产品,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产品类型我们都会涉及,虽然有些现在规模还很小,但我们会坚持做下去,力求在第一阶段达到全面布局产品线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第二、三阶段的目标分别是全面提升主动管理及财富管理能力,对此,我们坚持未雨绸缪,将各种武器准备好,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武器准备好后,未来三到五年内,在母公司业务转型的战略支持下,相信我们会逐步从最初的通道业务,向主动管理和财富管理方向稳步推进。现在我们集合计划的代码已经超过100个,对比三年前对十几个产品的如数家珍,现在资管业务的进步已显而易见,相信未来会更好。
第三,我们还有一个思路,东方不亮西方亮,面对未来产品趋势和市场走向未知的情况,我们每年都会根据市场热点去布局产品线,事后证明这种做法还是合理的。
李志远:立足产品开发的角度,我简单分享下平安资管的客户策略:
第一,从客户拓展类型角度来看,我们专注于从服务投资类客户向服务融资类客户转变,从平安银行自身的一些信用卡、车贷业务入手,而后逐步向其他商业银行推进,专注于一个领域,以点带面地发展,更加关注融资类客户的需求。
第二,我们也在尝试引用保险资金,毕竟保险资金现阶段体量较大,客户对非标资产的投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总体来说到目前为止,平安已对外成功引入了几十亿的保险资金。我们同时可以有效利用他们的载体,比如现在养老金类产品的客户及投资范围广,起点也较低,我们可以借此将客户类型向1万元甚至1千元门槛起的低起点客户类型延展,有效利用保险资金。
余跃:现阶段我们专注于固定收益类、股票质押等投融资中介业务,充分利用券商的投行优势。券商投行的牌照现阶段仍未放开,IPO注册制、做市商等业务类型都需要券商去有效推动,因此券商资管更应抓住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色,重点开展发展场外、固定收益类等投融资业务。
杨浩波:金融脱媒趋势下,券商资管的一大努力方向即加强与银行等同业合作。政府从去年开始就倡导“盘活存量、优化增量”,银行也面临着存款搬家、资产盘活的需要,因此加深和银行的合作可以使券商获得较多的业务增长机会。另外关注企业客户的资管需求也是我们的一大努力方向,比如针对有些客户的应收账款出表需求及并购需求,券商投行的投研优势即可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未来我们在客户策略上的努力方向,一是满足同业客户的需求,二是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
结语
2014年5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证券经营机构要创新和改进资产管理业务流程,提升产品销售、产品设计、投资运作、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专业水平。符合条件的证券经营机构可以开发跨境跨市场、覆盖不同资产类别、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和差异化收费结构与收费水平的产品。此外,还应拓宽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范围,允许投资于未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
其不仅于拓宽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投资范围、加快债券产品创新、拓宽资管产品转让范围等方面对券商资管行业形成重大利好,同时于政策层面有针对性地践行了新《国九条》有关证券机构“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发展要求。
5月16日召开的券商创新大会,更为券商资管在新《国九条》、证监会《意见》大背景下,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大资管大投行、推进业务产品多元化、拓展投资范围、发展财富管理、推进监管转型、试行负面清单、加强协同、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等诸多关键词,于政策层面构成了大资管时代券商胜出最强有力的软动力,而硬件方面,券商只有充分抓住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有效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加强协同效应、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才是在真正意义上抓住了大资管时代的胜出之道。
(本文原标题为《大资管时代券商胜出之道》,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4年第7期。)
上一篇: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跨机构对话
下一篇:金融大拿热议古代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