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深入学习邓小平金融思想 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

作者:唐双宁 日期:2014-10-11 18:52:38

邓小平金融思想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涉及金融领域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贵金属市场等在内的综合金融市场体系。中国金融运行正在迈向“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新阶段。在邓小平金融思想指引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多年的时间,我国金融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全世界所公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邓小平金融思想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涉及金融领域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理论内涵。邓小平金融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金融思想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其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不同阶段,邓小平金融思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三个阶段的金融思想,共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发展脉络。
  初创阶段: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以前
  在这一阶段,邓小平同志重点提出了“银行作用论”、“钞票信用论”、“金融稳定论”等观点,体现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金融工作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内很早意识到银行重要作用的领导人之一。1929年夏天,他前往广西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就提出设立农业银行来帮助贫农的构想,但因筹款未果而不得不放弃。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在自己领导下的晋冀豫边区建立了冀南银行。他强调“政权及经济机关的作用是调剂作用,而不是包办作用。银行的作用在于帮助和刺激国民经济发展”。
  “我们的货币政策,也是发展生产与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货币政策的原则,是打击伪钞、保护法币。我们鉴于敌人大发伪钞、掌握法币、大量掠夺人民物资的危险,所以发行了冀南钞票,作为本战略区的地方本币。”他还亲自主持制定了根据地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将冀南钞票大批地贷给人民和投入生产事业。为了保障冀南钞票的信用,邓小平同志指示冀南银行必须限制发行额。在邓小平同志的具体指导下,冀南钞票后来在整个华北地区流通,对保障和促进华北地区生产、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军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复杂的经济斗争。他强调“我们的财政要有很明确的政策,很正当的办法,光靠印票子不行。有了统一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再加上华北的帮助,问题就可以解决……同时,要和商人讲统一战线,争取他们支持我们发行的票子。我们给商人贷款,让商人入股”。
  在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邓小平同志曾主政西南地区。针对城市接管中普遍面对的复杂的金融及市场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整顿货币市场,让新生的人民币在这些地区站稳脚跟。他强调,在经济战线上,要“稳定金融物价和疏畅城乡交流”。
  1950年7月,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农村和城市工作中的难题作出批示:“市场问题,贸易问题,金融问题等……如果不解决,就会动摇政治的基础。”
  1954年1月,邓小平同志强调:“金融不稳定,财政不可能稳固……为了发展经济,保证物价稳定,工商企业须有固定的流动资金,银行须有足够的银行基金。”
  在新中国成立后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通盘协调和指导全国的经济金融工作,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70~80年代)
  在这一阶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金融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对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主要提出了“利用外债论”、“银行改革论”、“银行杠杆论”、“金融人才建设论”等论点,邓小平金融思想初步形成。
\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同志在会议上讲话,号召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9年1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国务院负责人谈经济建设方针时提出项目“引进的重点要放在见效快、赚钱多的项目上,先积累资金,然后再搞那些重工业项目。这样做,能增加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更不会发生偿还不起外债的问题”。
  关于外债问题,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对借外债要做具体分析。有些国家借了很多外债,不能说都是失败的,有得有失……我们要借鉴两条,一是学习他们勇于借外债的精神,二是借外债要适度,不要借得太多。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经验。借外债不可怕,但要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如果用于解决财政赤字,那就不好。”
  邓小平同志的外债思想,破除了长期以来我们“引以为荣”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传统观念,从战略上开辟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广阔财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利用外资速度明显加快,取得显著成效,也避免了债务风险。
  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过去我们的制度是采取拨款的形式,而不是银行贷款的形式。这个制度必须改革。任何单位要取得物资,要从银行贷款,都要付利息。”
  1986年12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时再次指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对金融问题,我们知识不足,可以聘请外国专家做顾问嘛”。他深刻地指出了我们几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金融体制的主要弊端,强调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使银行成为我国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把银行真正办成现代金融企业。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
  在1989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实现了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夙愿。他退休以后,仍然关心着党和国家的事业。这一时期,也是邓小平金融思想的深化时期。他重点提出了“金融核心论”、“金融市场发展论”和“金融开放论”。
  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邓小平同志逐渐加深了对金融工作核心地位与作用的认识。1991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上海浦东视察时,高度评价浦东开发开放中实施“金融先行”的做法,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
\
  1991年2月,邓小平同志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图为邓小平同志在报纸上做批语
 
  据有关当事人回忆,邓小平同志这一段关于金融地位与作用的著名论断,开始讲的是“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在定稿并收入《邓小平选集》第三卷时,他又亲自加上“现代”二字。
  笔者初步理解,以邓小平同志战略家的思维,第一,当时就全国而言,我国是否发展到了“现代经济”阶段,还需认识和讨论,但中国一定要发展成“现代经济”;第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处于核心地位;第三,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经济”,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金融业。这表明了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又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界定了金融在我国现代经济中的地位,由此形成了邓小平金融思想中最重要的论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视察浦东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还强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短短几句话,邓小平同志指明了我国金融开放的大方向,即中国金融要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地位,同时也提出了我国金融开放的两大步骤: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实际上提出了发展金融市场的设想。
  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同志这段关于股票市场“要坚决地试”的谈话,经过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已经“试”出了一个拥有近3000家上市公司、市值规模达25万亿元的中国证券市场,对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影响深远的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

邓小平金融思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思想解放中的引领作用
  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序曲。邓小平理论形成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其中邓小平金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时期实行计划经济,所谓“金融”实际上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独存,别无分店”。银行长期没有经营自主权,只是国家按计划分配资金和货币收付的工具。在“计划点菜,财政买单,银行出纳”的体制下,银行不是真正的银行,难以发挥作用,既谈不上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更谈不上对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作用。在“文革”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银行工具论”的观念和体制继续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在1979年10月4日中共中央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只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银行在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资源配置及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思想还禁锢着人们头脑的情况下,振聋发聩,让人们重新发现了银行的价值。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些落后、错误的思想不时沉渣泛起,干扰着改革战略的顺利实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一些人纠缠于姓“资”姓“社”问题,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当时在我国发展金融市场面临着很大的阻力,难以达成共识,更谈不上深入的市场经济建设。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以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为团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时,把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赠送给客人。国际社会由此发出了“中国与股市握手”的惊呼。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举动实际是在向全世界宣布:股票市场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可以利用这一工具发展自己的经济。
\
  1979年1月4日,美国华盛顿,邓小平偕夫人卓琳访美,图为邓小平同志与卡特及夫人们在阳台上向群众挥手
 
  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一股批评市场化改革、把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上纲为两条道路问题的错误思潮,导致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改革开放压力重重。在这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年初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果断提出“证券、股市要坚决地试”。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表态,一言九鼎,有力地澄清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对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历史性作用。
  体制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金融改革虽然同我国所有改革一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市场导向的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始终如一的。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要求:“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6年12月,他再次强调:“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他同时也强调防范改革风险,“要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不要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当然太低了也不行”,并明确指出“过去十年的发展速度不算低,如果今后这些年也保持比较好的速度,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了”。邓小平同志这种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要着力防范风险,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正是在这些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逐渐形成。改革开放前,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中国银行当时只是外汇收付机构),也就不存在金融监管体系。而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金融管理体系确立了“一行三会”模式,中央银行制度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壮大。从过去的单一银行,发展成今天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行、基金、期货、资产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专业化金融公司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从资本构成上看,也由单一的国家独有发展成国有、民有、外资相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体系,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三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今天,我国已形成了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贵金属市场等在内的综合金融市场体系。货币市场为金融机构有效提供短期融资和流动性管理便利;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使直接融资得到快速发展;外汇市场促进外汇资源合理配置,不断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保险市场涵盖了寿险、财险、再保险等领域,成为我国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力军。其他金融市场也都得到快速发展。中国金融运行正在迈向“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新阶段。
  四是金融法制建设不断完善,调控手段日趋成熟。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金融法律、金融行政法规、金融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三个层次的金融法律框架;调控手段已从过去的直接调控、行政性调控为主转变为间接调控、市场性调控为主。
  金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始终如一的重要思想。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精辟论断,更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全局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推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由“金融小国”变成“金融大国”。1978年,我国银行业资产仅1900亿元人民币。而到2013年底,我国银行业资产已达到151万亿元人民币,加上证券、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业的资产,更达到170万亿元人民币,是1978年的8000倍。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而目前已达到4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2.4万倍。我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国。
  二是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是金融大国的标志,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是金融强国的标志。随着我国金融业规模、质量、效益等各项硬实力指标的明显增强,我国金融软实力也在逐步提升:金融市场化改革成就巨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体制竞争力不断加强;金融人才建设加快发展,一大批现代金融人才已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力军;金融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金融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在G20、世行、IMF等重要国际金融协调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硬实力与软实力是金融强国的两翼,中国正在向金融强国迈进。
  三是金融企业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我国大型国有银行曾濒临破产边缘,经过深化改革,今天已实现了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2013年,按资本实力排名,我国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位列全球前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2013年全球1000家大型银行利润达9200亿美元,其中我国主要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达2920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利润的32%。这一巨大成就,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四是金融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就。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中国,成为中国金融市场活跃的组成部分。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资金融机构已接近2000家。为扩大对外开放,我国建立了深圳前海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窗口,正在稳步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及其他开放区、开发区建设,这必将大大拓展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中国金融逐步实现国际接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中国金融“走出去”战略效果显著,海外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大幅增长,中国金融已成为国际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准确领会邓小平金融思想,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
  在邓小平金融思想指引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多年的时间,我国金融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全世界所公认。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金融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复杂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更大发展。我国金融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准确领会邓小平金融思想,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
  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做好当前和今后的金融工作
  邓小平同志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论述,都是针对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不同阶段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当前该怎么做,长远该怎么做,邓小平同志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进行顶层谋划的。可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灵魂。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灵魂”,不断地结合变化了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结合正在进行的工作、正在发生的事情,采取远近结合、内外兼顾的方针和“有效管用”的政策措施,做好当前金融工作。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我们要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科学论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坚持按照市场化方向推进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完善中国金融运行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原则稳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是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三是依照“顺应形势、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整体推进、留有余地”的原则,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四是按照更好地支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方向,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五是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推进金融机构体制机制建设。六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七是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八是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实施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继续推动金融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发展中还存在十大不平衡,即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平衡(这同美国情况正好相反);金融监管水平(尽管有相当大的改善)与防范风险要求不平衡(旧的风险控制了,新的风险又将出现);金融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给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与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体制机制、金融文化建设不平衡;中国金融实力与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及其他参与权上的不平衡;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主要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计价、媒介、储备、支付的世界货币功能)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平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等)。我国金融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要逐步扭转这些不平衡。
  继续扩大金融开放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多次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图为1920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邓小平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针,继续扩大金融业开放。一是“引进来”,要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境外资本与境外贷款,并积极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二是“走出去”,要引导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实施海外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鼓励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金融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要着力打造一批金融业的“航空母舰”,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引擎。人类金融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胆子再大一些,思想再解放一些,步子再大一些。”;“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金融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等,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有序有度、风险可控的原则,大力稳步进行金融创新,使金融创新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同时,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实现风险有效防范基础上的创新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需要的创新。
  严格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既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风险集中高发的领域,它的失控会引发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乃至社会危机,处理不好在任何国家都是致命的甚至是颠覆政权的风险。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虽然总体可控,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呈现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银行业风险,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由过去的“双降”开始“双升”。为此,行业上重点应关注过剩产能、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三大风险;区域上重点应关注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地区风险;业务上重点应关注同业业务风险、理财业务风险、信托业务风险及非法集资风险。二是资本市场风险,主要是资本市场的信心风险。三是保险业风险,主要是防范因保险资金收益率较低和保险投诉频发处理不当引发的风险。四是其他金融风险,包括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防范外汇储备不断上升可能形成的风险,等等。尽管上述这些风险是在金融发展中出现的,是前进中的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酿成全局性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比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
  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严防金融风险,守住中国金融安全这片蓝天。
 
  (作者为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本文原标题为《深入学习邓小平金融思想 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4年第9期)





上一篇:社科院曾刚:存贷比指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下一篇:建行行长谈建行:从帐篷银行、马背银行到国际一流银行

相关文章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商业银行业务联动营销效能提升之道—...
新形势下金融反腐与廉洁风险管理
网络游戏行业洗钱风险及监管对策
美元清算体系下 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打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投后管理(...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外国货币史...
完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核定工作的...
银行数智化转型中风险中台建设探索与...
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 应...
包买行视角下的福费廷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