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考核,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严格和苛刻。提到考核,我们第一想到的是存贷款数量指标,尤其是存款指标,长年以来银行业素有“存款立行”之说。近些年银行业资产飞速膨胀,数量考核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拉存款、冲时点这类专业用词,竟也为社会大众所熟知,由此也造就了一批中介公司,其中包括余额宝这类互联网拉存款公司的勃然兴起。顺便说一句,余额宝说起来是互联网金融,究其实质,它就是个互联网拉存款公司。
然而,在国家经济悄然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进行转变的大背景下,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银行,单纯追求数量的发展模式还能持续吗?资本监管日趋严格,银行通过什么渠道持续进行大规模资本补充呢?数量型增长遇到宏观经济下行,怎么可能独善其身、不出现大的损失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如果回到银行的本源,它首先是一个企业。作为企业,首要的目标是盈利,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福利,为社会尽到责任。如果拿这个本源的、朴素的、简单的要求,来对照我们的很多银行,可以发现,与此相符者甚寡。不是说我们的银行不追求盈利,但在业务发展规划中,一些银行的盈利目标总是排在规模目标之后。别小看这一前一后的排序,在实践中差别甚大。这直接影响银行的考核体系是以数量为先、以数量为重,还是以质量为先、以质量为重。银行这些年粗放式增长,其实就是数量考核惹的祸,但数量考核背后的思想根源,是规模至上的经营理念,这已偏离了盈利至上的企业经营本源。粗放式经营,终究不可持续,终究会尝到苦果。目前银行不良资产大规模抬头,已成为悬在银行家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为警醒。
如果以盈利为首要目标,规模也自然会成为银行扩大盈利的必由之路,但同时风险控制也将成为另一条必由之路。简言之,通向盈利目标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规模,一条是风控。个人认为,在这样的框架下建立起相应的考核体系,即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的考核体系,才是科学的、稳健的、可持续的,也是符合银行经营本源的。
单纯追求规模增长的数量型考核真的可以休矣。
本文为《当代金融家》杂志第9期卷首评论,原标题为《数量型考核可以休矣》。
上一篇:包商银行:新形势下银行的整体管理和系统经营
下一篇:“智伯效应”与美元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