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中国保险市场上出现的“欢乐”正德事件,为平淡的上半年写出一个充满激情的感叹号。
事缘6月6日保监会官网消息称,正德人寿通过对“政府补贴资金”和“其他应收款”两项会计处理虚增公司实际资本,实际偿付能力不足。保监会责令其限期改善,并停止其相关新业务。
6月9日,正德人寿在官方网上发布公告,表示“十分震惊、委屈和不解”。
四天后的6月13日,正德人寿向保监会递交了《关于增资扩股相关事项的请示报告》,表示股东方拟通过增资方式扩充资本金30亿元来提升公司偿付能力,并希望保监会6月16日给予批复。
在中国,一家金融机构敢于在监管函下发后接连向监管部门公开叫板,可以说在国内尚属首次。
接下来的半个月,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正德一再发布公告声称“冤枉”,保监会也直指正德“混淆是非”。
但到了6月30日,一切峰回路转,正德官网挂出公告称“正德人寿全体股东协商一致,决定以增资方式解决偿付能力问题”,所有问题貌似迎刃而解。
但专业人士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想清楚三个“为什么”
长期来看,正德人寿的几个主要问题矛盾纠结,互相牵绊,要想有效解决,须先自问三个“为什么”:
一是为什么要进入保险业?
近10年来,伴随着将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呼吁,业内批准成立了许多新的公司。但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民营公司股东在进入市场前并未真正了解什么才是保险的本质意义,而只是看重保险牌照的金融价值。所以,正德人寿各股东接下来最需要想清楚的是,“为什么要投资保险业?保险业能带来什么?进入保险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是为什么偿付能力不足?
这与正德人寿销售的多为高现金价值理财产品有关。正德人寿是典型的“一款万能打天下”的保险公司,事实上,与保监会向正德人寿所有股东、董监高管理层通报的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存在虚增实际资本、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等违规行为——相比,一款万能险拼市场,让正德人寿真正暴露无遗的是产品结构的缺陷问题。因为这种打法的本质就是一种银行存款搬家的储蓄性业务,不仅对公司长久经营未能有较高的价格贡献,同时还必然导致高投入,对公司的投资状况、资产配置都是极大的考验。
三是为什么会产生经营危机?
这主要源于正德人寿公司经营的业务结构、渠道、产品都很单一。
按保监会官网公布数据可以发现,如果仅按“原保险保费”收入计,2013年原保费收入仅1.16亿元的正德人寿无疑是一家小公司,但再看“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一项,正德人寿该项收入高达114亿元,已跻身中型公司之列。按“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原保险保费收入”计算比值最高的也是正德人寿,其2013年两者比值为98。不过,“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远远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意味着正德人寿此前售卖的绝大多数为投资型的万能险产品。
再看年报显示,2013年正德人寿销售量排名第一的保险产品是:龙盛两全万能险,规模保费为114.4亿元,其中新单保费为114.4亿元,正是正德人寿在“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这一项下的数字。而万能险虽然大部分不能被计入保费收入,却能带来现金流,迅速做大规模,通过投资赚取利差。同时,这也意味着正德人寿的主要销售渠道是与万能险销售密切相关的银保渠道。
彻底解决三个“如何”
从目前来看,正德股东同意增资还只是一个达成的协议,接下来的三个问题必须逐一解决,否则增资仍将只是一句空话:
一是如何解决股东矛盾?
据公开资料显示,正德人寿自成立以来就股权纠纷不断,除去已经翻篇的2011~2012年的百岁堂股权案,以及与2013年新进股东鸿发实业有关的其他股权纠纷,2013年10月28日,保监会对正德人寿进行现场检查后决定限制正德召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理由也是股东之间对股权问题、经营状态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鸿发实业是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于2013年1月受让浙江凌达实业有限公司所持正德人寿的20%股份。从2013年3月起,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成为正德人寿副董事长,并于2013年4月开始担任总裁一职,但半年后即被暂停总裁职务。今年4月19日,正德人寿又发布消息,免去了郑永刚党委副书记职务,理由竟然是郑永刚“不交党费”,真正奇哉怪也!
此外,有媒体还爆料正德人寿在此前公布的《关于正德人寿真实状况的几点说明》中有这样一段细节,“保监会6月19日召开的通报会现场,当公司一位股东第一次听到保监会认定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7%时,表示很惊讶,认为自己投资的4亿元打水漂了。公司另一位股东马上表态,当即提出愿以两倍价格8亿元接盘。”实际也表明了正德股东间存在的隔阂与矛盾。
专业人士认为,接下来,正德人寿要对法人治理、公司管理达成一致,还要看各股东间有无可能借这个机会坐在一起,冰释以前的纠结,达成未来的解决方案。
二是如何筹措增资现金?
虽然6月30日正德人寿官网显示,“正德人寿全体股东协商一致,决定以增资方式解决偿付能力问题”,但到底需要增资多少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商议,而各股东的出资比例是否能维持在各20%也未可知。倒是在此前“喊冤”的过程中,正德人寿曾于6月13日在其官网发布增资扩股请示报告,表示“股东提出通过增资方式扩充资本金30亿元的提升偿付能力方案,计划五家股东各增资6亿元,使公司总股本从目前的20亿元增至50亿元”。
但股东达成增资协议是一回事,如何达成具体增资是另一回事,全部股东是否都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注资又是一回事。按正德人寿6月13日提出的增资30亿的说法,约20%的股东注资要超过6亿,10%的股东注资超过3亿,能否在限定的时日里增资这么多现金?在固定的期限拿不出来该如何解决?如果是通过贷款增资,要用什么做担保、抵押?目前公司各股东间纠纷不断,在这个需要所有股东分头解决的问题上能否“众人一心”?以上问题的答案无论是与否,都会反过来推动或阻碍公司增资方案的具体达成。
三是如何定价公司股份?
定价问题是三个问题中相对易解决的一环。正德人寿成立于2006年,目前注册资本为20亿元,股权为100%的民营资本,来自浙江和福建的5家股东,分别为美好控股集团、宁波市鄞州鸿发实业有限公司、福州天策实业有限公司、福建伟杰投资有限公司、浙江波威控股有限公司,各持有正德人寿20%的股权。在公司定价问题上,如果老股东不想增资,会希望公司定价不要太低廉,原因是注入公司的资产总值增加了,不愿出钱的人就可以跟着“搭便车”沾光,但是,愿意出钱的股东肯定不希望被人“搭便车”。所以,能够达成实际解决也并不十分容易。
结语:民营资本困境
中国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最早应始于2002年,由自然人控制的北京源信行投资咨询公司和北京宝华投资公司接手平安保险原第二大股东招商局出让的全部股权,跻身平安保险当时的十大股东行列,使平安保险成为一家民营资本高度渗透的保险公司。之后,大量民营资本开始进入保险行业,并掀起了2004~2005年由民营资本主导的一波扩容潮。
如今,民营资本在各入股公司中几进几出,偿付能力频频告急,反映了众多民营资本在进入保险业之初并未认真思考清楚保险到底是什么,以及进入保险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只是将保险公司作为一条捷径,追求规模扩张以快速收取资本。此外,民营险企还存在资金实力不稳定、经营能力不足的劣势,由于贸然进入保险领域,对产品结构的设计和投资方向都比较激进,没有与自身的资本能力匹配,是民营险企偿付能力告急的根本原因。
有市场人士指出,当前,国内险企发展已经从粗放式扩张时代进入市场竞争时代,险企必须提高自身的资金运作能力才能维持业务扩张和偿付能力之间的平衡,同时尽快打造较高的专业负债管理能力。那些没有足够经营能力的民资则须谨慎进入保险这个并不“保险”的领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刊立场无关。 本文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4年第8期)
上一篇:“BRICS+N”:不断扩大的金砖国家辐射圈
下一篇:央行如何在不确定性走廊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