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控官必读】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作者:俞勇 日期:2014-10-11 19:04:26

随着利率市场化,二元利率结构消失,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加,基准市场利率构建、预测难度加大,利率风险更加频繁地转化为现实损失。

  \

  随着利率市场化,二元利率结构消失,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加,基准市场利率构建、预测难度加大,利率风险更加频繁地转化为现实损失。
 
  利率市场化再推近。目前,在上海自贸区试点的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已由自贸试验区扩大到整个上海市。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4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再次强调,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回望改革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一是1996~2004年的初步利率市场化时期,二是2004~2011年的休整期,三是2012年之后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时期。
  在初步利率市场化时期,人民银行取消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把贷款利率下限调为基准利率的0.9倍,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2.3倍,并基本放开对同业拆解利率、再贴现利率以及外币利率的管制。
  2012年以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包括:人民币存款利率可上浮为基准利率的1.1倍,试点发行同业存单;贷款利率由可下浮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到0.7倍,直至最终取消;建立贷款基础利率(LPR)报价制度,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自贸区取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等。

下一步的核心有三点
  今后,利率市场化动作将包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逐渐放开存款上浮区间直至完全放开存款利率;推出短期政策基准利率,货币政策侧重价格调控;在全国取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等。
  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将涉及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条例已起草完毕,该制度涉及的被保险机构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华的法人子公司,保险产品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产品,总体思路为强制参保、费率不一、保额存上限。
  差别保费将对中小银行产生较大影响。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中小银行先天竞争优势弱于大型银行,在资本约束和存款保险费上的“歧视”使得中小银行的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对此,中小型银行应主动调整银行负债结构,在对各类负债的来源稳定性、综合成本进行精细分析的基础上,择定合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目标。
  在保险限额上,草案计划为98%的储户提供全额保险,而目前50万元以下存款户占比超过98%,因此预计保险限额可能为50万。这可能会分流大储户在单一银行的储蓄资金,银行应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产品工具和交易工具,将储户的大额普通存款转化为投资类资金留在银行,为储户安排资产管理计划或提供其他中介服务,将这部分优质储户留在银行。
  第二,初步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LPR报价,开闸发行同业存单,为利率全面市场化进行铺垫。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指由金融业同业组织相互协商,通过自律性管理确定合理的价格竞争区间,并向其成员机构提供建议,以使各种金融机构对市场利率水平形成共识,防止金融机构间无序竞争,同时保护存款者利益。
\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10月25日起,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10月25日起,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仅发布1年期人民币贷款基础利率。贷款基础利率(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银行设定实际贷款利率时,可根据借款人信用情况在贷款基础利率上加减点确定。
  关于发行同业存单,目前,国内市场共有十家银行发行了两批同业存单,大部分存单的期限为三个月;同业存单定价由市场供求确定,有利于拓宽银行的融资渠道,弥补Shibor中长期的不足,并形成负债方的有效市场基准利率。
  存款利率基础利率报价机制的建设类似贷款基础利率,银行将自主进行存款、存单的定价,着手探讨存款定价方法与工具的构建应用,围绕客户需求和融资需求,开发新型负债产品,进行核心系统改造。
  第三,央行对于公开市场的调控手段将更加完善,将从数量调控转向以价格调控为主导。
  一直以来,央行主要通过数量工具主导管制利率,具体措施包括:(1)通过窗口指导对银行发放贷款规模、增速进行直接管控,直接控制全社会银行信贷规模总量;(2)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是规模管控的工具之一,间接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3)使用“存贷比”等指标,在管制利率环境下控制控制信贷规模有序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整体稳定;(4)央行作为“最终贷款人”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影响市场利率,但使用的银行不多,尚未发挥价格调节作用。
  而在未来,市场化利率调控将主要使用价格工具,主要包括利率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精细化的监管指标等。利率工具方面,将调整再贷款种类,强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的价格调控功能;可能减并存贷基准利率期限档、构建短期政策基准利率,把其作为重要的价格调控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将灵活开展正、逆回购和央行票据发行,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短期流动性方面,将增加常备借贷便利(SLF)的应用,熨平短期波动,增加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的应用;此外,还将降低存贷比约束力,增强流动性覆盖率等精细化监管指标的应用。
 
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银行业盈利能力短期下降,中长期趋于稳定。利率市场化推进的一段时间内,银行为了争夺存款资源趋向于提高存款利率,与此同时,通过做大贷款规模以对冲存款端对盈利造成的压力,贷款利率趋于下降。以美国为例,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美国银行业的ROA与ROE水平长期保持稳定,但市场化完成后,运营效率经过短时间下降后又提升--利率市场化完成后1年左右的时间里,存款利率平均提升了34bp,贷款利率平均降低了12bp。而银行运营效率在短期波动后将出现提升。这说明,市场化在短期内造成了银行盈利能力的波动甚至损失,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商业银行应对变革,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和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并采取发展非息收入业务等各项增加收益的措施,银行业整体的收益水平仍会提升。
  此外,根据美国市场经验,利率市场化下,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均受到竞争影响,发生永久性的业务结构变化。在资产端,贷款和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基本稳定,但贷款结构调整,对公贷款占比下降,风险较高的房地产贷款业务占比上升。在负债端,存款占负债的比重下降且结构出现调整,短期类存款占比下降,长期类存款占比上升。中间业务上,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非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保持多年连续增长。
  不过,随着利率市场化,二元利率结构消失,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加,基准市场利率构建、预测难度加大,利率风险更加频繁地转化为现实损失。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同时加大,要求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以美国为例,在利率市场化的后十年(1970~1980年)内,3个月大额可转让存单和3个月欧洲美元存款利率开始出现大幅波动,联邦基金利率与代表短期债务投资的最优惠利率在市场化后也出现较大幅度变动。总体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胀率和利率高峰之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相对于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性程度明显增强,伴随这种变化而来的是更大的利率风险。

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利率市场化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银行需深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定价管理等,整体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首先,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高资本充足率并不一定有效,货币市场流动性可能短时间消失,市场并不总是运转良好,新环境下的存款并不总是稳定的,流动性成本可能会很高。因此,在制定发展和业务策略时必须将流动性作为稀缺资源加以考虑,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在应急计划中加入危机持续时间和流动性储备资产规模设定,加强对存款黏性和客户行为的分析建模,由静态流动性比例向动态现金流分析转变。
  其次,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利率因子波动更频繁,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因此,需使用更为先进的方法和模型计量利率风险,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开展相关压力测试。
  再次,随着二元利率环境的逐步消失和对内部转移定价精细化要求的提高,银行需探索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过渡内部转移定价曲线,并以内部转移定价为抓手,加强其对资产负债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

配文:
  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须引起足够关注
  文/俞勇
  如今,国内银行业盈利能力持续面临压力。与已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际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严重依赖净利差收入,而净利差水平仅占微弱优势。目前,利息收入仍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体收入,据2013年报披露,五大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75%,中型股份制银行的该比例也较高,而该指标在国际领先银行中只占48%左右。我国大中型银行的现有的平均净利差水平为2. 5%,与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际领先银行相比,中国大中型银行的净利差并不占很大优势。
  与此同时,银行净利润增速下降,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净利差下降幅度显著。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规范不断加强、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和融资途径多元化等,银行信贷资产收益率下降,不良率上升。2013年,领先银行的净利润增速较2012年下降约3.5个百分点,十大上市银行中大部分净利差较2012年有所下降,其中股份制银行下行幅度较为显著。中国银行业正经历各方挑战,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须引起足够关注。

资产负债表和表外业务的管理难度加大
  2013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结构已经逐步发生改变,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负债成本上升,非标和同业创新业务层出不穷,对资产负债表和表外业务的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贷款增速进一步放缓,个贷增长快于公司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快速增长。2013 年12 月末,十大上市银行的贷款余额为45.45 万亿元,较2012年底增长12.81%。十大银行下半年贷款增速比上半年均有所放缓,贷款总额增速近五年来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个人贷款较2012 年底占比上升;五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结构变化显著,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明显减少,而个人助业贷款、经营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占比增加。
\
  随着息差进一步缩减,各银行将加速转型,加强成本控制
 
  其次,以“信托收益权和资管计划”为代表的类信贷资产业务发展迅速,股份制银行尤为明显。股份制银行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大幅度增长,其中大部分为信托收益权资产、资产管理计划和理财产品等非标准资产的投资业务。在平安、招行、浦发、兴业、中信、民生六大股份制银行中,除中信外,另外五家股份制银行的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构成中占比明显上升。同业业务的迅速发展也引起监管的注意,2013年,监管密集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同业业务和非标准化金融资产业务。
  再次,银行业存款增速有所放缓,存贷比压力趋升。先是存款受到非银行融资渠道发展的冲击,2013年,除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之外,工行、建行、交行等八家上市银行的存款增速均呈现放缓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入市以及理财产品的发展,使银行存款利率优势逐步减弱,进而对银行存款形成一定冲击。在总体存款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银行负债端承压严重,2011年至2013年四季度,存贷比同比不断上升,整体流动性面临压力。
  最后,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变大。截至2013年年末,十大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较2012年年末略有下降,其中五大股份制银行下降0.45个百分点,高于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下降的0.09个百分点。2013年,互联网金融及理财产品的发展持续分流银行活期存款,加速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高了银行的吸储成本。随着息差进一步缩减,各银行将加速转型,加强成本控制。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利息支出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在总利息支出中占到近四成,且占比较2012年有所上升,显示出对于同业拆借的依赖加重。

严峻的形势
  以上可见,在面临着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中国银行业目前还正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发展、非银行融资渠道竞争以及监管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势。
  首先,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脱媒趋势愈演愈烈,金融市场竞争态势非常严峻。2013年,包括“余额宝”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人人贷”在内的各种网贷模式和信用支付等各项互联网金融产品蓬勃发展。该类产品通过对用户社交场景的渗透增加客户黏性,通过信息中介实现信贷资产脱媒,通过便捷的支付服务获得大量宝贵客户数据,通过与货币基金合作抢夺银行负债资源,直接冲击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结算支付平台、金融理财、代销金融理财产品等业务。
  其次,非银行融资发展迅速,银行贷款增速放缓。据人民银行资料显示,就融资结构而言,2013年末,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51.43%,再创新低;而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的占比继续上升,两者合计已超过25.00%;债券的占比也有所下降。2013年金融机构每月人民币贷款增速放缓,标志着传统银行信贷占比下降。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起,人民币贷款的月度同比增速维持在14.00%左右,较2013年上半年及2012年明显偏低。
  最后,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规定商业银行需要在2018年底前达到新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多数银行在新计量要求下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2014年到2018年是资本充足率达标过渡期,也将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关键期,商业银行在未来5年中将面临资本管理办法的监管压力。

从资产负债管理过渡到资产负债表管理
  以2008年次贷危机为例,危机暴露了金融自由化环境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问题。银行通过大量的金融创新隐藏潜在风险,表外金融工具和影子银行的存在使得金融体系在危机下更加脆弱。主要问题表现在:(1)资产负债管理跟不上复杂金融工具创新,表外业务、同业业务、影子银行隐藏巨大风险;(2)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银行更多依赖于短期拆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市场,市场的流动性对银行自身流动性影响极大;(3)缺少流动性应急计划,银行评级下调后,无法在很短时间筹措资金应对大量流动性需求;(4)资本的结构和质量不足以支持迅速增长的资产规模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从资产负债管理过渡到资产负债表管理,一字之差,赋予资产负债管理更多的内涵。流动性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核心问题,它要求银行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去预测到期期限匹配和重定价缺口问题,同时又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满足相关限额要求的缓释途径。在明确规定资本充足率目标前提下,根据不同经营环境制定各类资产的风险度量标准和资本规划,以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作为考察银行收益的主要评估标准。通过调整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搭配,保持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和结构的适度对称关系,并进行动态调整和监控。
  在后危机时代,先进银行进行积极探索,强调“资产负债表管理”在银行整体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资产负债表管理”旨在秉承“1个目标”,使用“2个手段”,管理“3类风险”。“1个目标”指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策略性管理,对资产负债表结构作出持续性的改进,以期符合机构战略,在可接受的风险限度内使得资本收益(价值)达到最大。“2个手段”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资本配置。“3类风险”指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旨在避免汇率变化导致收入或价值的不利波动,流动性风险管理指保持金融机构具备恰当的流动性并为挤兑等突发状况做出筹资策略,利率风险管理将确认不利利率波动趋势并加以管理,实现市净利息收入损失和净现值损失最小化。
 
  (俞勇为平安银行风险管理部兼新资本协议办公室总经理,曾先后在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美国运通公司等从事新资本协议、战略规划、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品交易与定价模型、金融信息安全等工作,曾任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二部,参与起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等中国银行业监管法规文件,具有全面的国际银行先进风险管理工作经验和国内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经验。著有《货币、银行与经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Asset Returns and Demographic Effects、Quality Choice Simulation and Implication Based on Individual Conjoint Analysis 等。)
 
  本文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4年第8期。
 





上一篇:社科院曾刚:存贷比指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下一篇:金融生态巨变 智慧银行演义

相关文章

当代金融家 2024年6月 总第228期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查看详细内容
 
热门排行
中小银行如何开展错位竞争?百余银行...
美国的银行清算系统
图文:中原银行纪委书记王仕豪
中小银行的互联网战略
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制...
图文: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部合伙人...
图文:葫芦岛银行副行长何钰
图文:广东南粤银行副行长廖文义
王木欣:邢台银行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社科院深度干货|交叉金融风险及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