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60多年历史的美国富国银行依靠着向淘金者收购生金并出售金币等业务而起家,并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内借助不断地收购兼并扩张自己的身躯与营盘。不过,面对着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这些金融“大鳄”,由于受到业务地区性的约束,富国银行始终未能进驻美国“一线银行”的行列,甚至直到10年前,其资产总额仍只是花旗银行的1/4、美国银行的1/3,而且净收入不及两家银行的4成。对此,富国银行不能不有英雄气短的抱憾。
金融危机触发了美国银行业的深度洗牌。百年金融巨人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纷纷倒下,美林落得卖身求存的窘境,花旗银行与美国银行也伤筋动骨,但同在风雨中前行的富国银行却仅伤皮毛,元气十足的筋骨支撑着它畅快淋漓地逆袭而上。富国银行之所以能在“一地鸡毛”的金融风暴中成为赢家,与其业务结构高度有关。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之前,雷曼和贝尔斯登大量染指金融衍生品业务,花旗与美银等金融机构在投行业务的轨道越走越远,但是,富国银行却坚守着零售银行业务的主阵地,并大力伸展批发银行业务及个人金融业务两只长臂;尤其是零售业务构成了富国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对富国银行净收入的贡献度在60%以上,而正是这一板块在金融风暴中没有受到任何打击,富国银行由此变得更加强壮与矫健。
另外,由于富国银行很少提供低于信贷评分、资不抵债、可信度低甚至没有证明的抵押贷款,也不提供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同时富国银行基本上不参与高杠杆金融衍生业务,并在危机的前两年卖掉了自己手中的大量抵押贷款,因此,当金融危机倒逼着不少银行不得不进行资产大量减记时,富国银行也毫无截肢止血之忧。相反,依靠着自己越来越强大的财务现金流,富国银行展开了对美联银行的收购,也正是通过这一称得上在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业中问鼎称雄的成名与奠基之战,富国银行完成了在全美的机构布局和业务覆盖。资料显示,目前富国银行的业务范围延伸至社区银行、投资和保险、公司贷款、个人贷款、房地产贷款等众多地带,堪称不折不扣的全能银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在金融危机中持续盈利之外,富国银行在前后160多年的江湖行走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亏损,仅2015年就斩获了高达234.1亿美元的纯利润。如此稀缺的“优等生”自然赢得了市场的阵阵掌声与喝彩,连“股神”巴菲特也一直看好这家银行,并将重金押注在了富国银行的身上。美国《财富》杂志梳理了巴菲特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投资传奇,发现他早年对可口可乐、吉列公司等经典投资都已经黯然失色,后来相中的中石油、比亚迪也是昙花一现,至于房地美,也在金融危机崩盘前被巴菲特抛售一空。而留在“股神”手中的也就只有富国银行。甚至连巴菲特本人也多次放言:“如果我所有的钱只能买一只股票,那就买富国银行。”资料显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目前持有富国银行9.45%的股份,为富国银行的最大股东。
金融危机的淬炼、“股神”的力挺以及投资人的追捧,富国银行的股票价格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中一路攻城掠寨,强劲上扬,并在2013年6月26日首次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虽然之后与中国工商银行4次交换王者位置,但自2016年7月12日起一直跑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前面,维持着全球价值最高银行的地位,由此也赢得了“宇宙第一行”的称号。
也许正是在公众的脑海中定格着“优等生”的形象,当富国银行的造假丑闻被悉数抖落出来后,公众先是瞪大惊讶的双眼而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继而就是源源不断的吐槽与愤怒。其实,行善与作恶、坚守与放弃就在一念之间。在“优等生”的位置上呆久了,富国银行同样不能逃脱被众星拱月之后而忘乎所以甚至迷失自我的低俗套路。
据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的指控,在并不告知客户和未经客户授权的情况下,富国银行员工私自开设了200余万个账户,其中涉及存款账户150万个、信用卡56.5万张。操作方法是,银行员工通过注册虚假的账户密码和虚假的电子邮箱在银行网络系统上开设虚假账户,然后将客户卡上的资金挪至以此客户信息私自新开的账户中。由于现有账户中的资金被转移,客户会因账户余额不足缴纳银行管理费、信用卡透支费以及滞纳金等费用。据悉,此举已导致相关客户发生高达200多万美元的损失。
数据显示,有多达5300名富国银行员工参与了虚假账户开设的活动,按照该行26.5万人的员工总数计算,伪造账户的员工占比2%,也就是每100名富国银行的员工中就有2名员工参与了造假行为,牵涉面不可谓不广。另外,从作案时间看,从2011年至今长达5年时间中并没有得到禁止或者查处。造假行为除开设虚假账户外,还向用户发送虚假邮件,诱导用户为不知情的结果买单,等等,其性质之恶昭然若揭。
丑闻曝光后,作为美国最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国民银行的监管者,货币监理署迅速介入,并以和解的形式对富国银行作出了1.85亿美元(12.34亿元人民币)处罚决定。另外,CFPB也向富国银行开出了1亿美金的罚单,同时富国银行还需支付3500万美元给美国货币监理署,并支付5000万美元给洛杉矶市检调单位。
作为应付监管层的高压与自我救赎之举,富国银行聘请了独立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对自身过去5年来的经营行为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这一期间个人客户和小企业客户的储蓄存款账户和未经许可的信用卡开立。同时,富国银行承诺将根据调查的结果,向那些未经许可开设账户的客户退还共计260万美元的相关费用,并向1%的被调查账户给予平均每户25美元的补偿。另外,从2017年元月起,富国银行将废止对大零售业务销售目标的考核。
冤有头,债有主。尽管富国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施通普夫在国会听证会上反复强调账户造假并非该行高层的“蓄谋与刻意”,但依然难逃下课的结局。据悉,现年63岁的施通普夫在富国银行服务35年之久,而且富国银行最主要的商业模式——交叉销售也是由其首推与创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交叉销售所产生的业绩曾让当时还是德州社区银行负责人的施通普夫赢得了董事会的青睐并最终青云直上,如今施通普夫也因这一主因而解甲归田。不仅如此,在被扫地出门的同时,富国银行董事会作出决定,施通普夫将不能获得离职补偿金,同时将没收此前给予他的4100万美元股票奖励。
谎言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一句谎言需要十句甚至是更多的谎言来圆,即使先前说谎者运用真诚的肺腑之言也可能无济于事。对于富国银行而言,开掉首席执行官,进行真金白银的赔偿固然重要,但究竟能否挽回人们对它的多少信任真的很难说。须知,与用手投票的结果相似,公众用脚投票所产生的力量会更为强大。
对于巴菲特来说,虽然波澜壮阔的投资生涯也有失手的时候,但这次恐怕是马失前蹄最为严重的一次。据悉,伴随着富国银行股价的“跌跌不休”,巴菲特一下亏损了28亿美元,受此影响,其在全球富豪榜上的排名也下降一位。的确,虽然相对于巴菲特在富国银行身上获得的高达9417%的总投资回报率而言,28亿美元只是区区的一个零头,但这种结果同样是“股神”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巴菲特对于富国银行的钟爱也是建立在对其管理层职业操守信任基础之上的。如今这种信任的支柱已然坍塌,富国银行是否还会赢得“股神”的青睐与支持将会充满悬念。
与巴菲特同样躺着中枪的还有无数美国小型企业。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统计,美国99.7%的企业都是小型企业,私营部门48%的员工都受雇于小企业,小型企业构成了美国经济的基石。不过,这种基石如今可能受到富国银行开设虚假账户这一恶劣行径的侵蚀与威胁。资料表明,富国银行是SBA贷款担保计划最大的独立参与者,这一计划让很多中小企业得以获得启动和发展业务的资金。但造假丑闻曝光后,客户是否愿意继续将资金放置于富国银行直接决定着后者的信贷供给能力,从而也一定程度影响着小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
鉴于事态与结果的严重性,除了货币监理署作出了处罚决定外,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及北卡罗来纳州和康涅狄格州联邦检察官启动了对富国银行的调查,并将视情决定是否发起诉讼;与此同时,伊利诺伊州和佛罗里达州检察机关也表态将高调介入。此外,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也针对富国银行展开独立审查,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也要求富国银行提供更多信息,并且国会还敦促美国劳工部加入其他多家监管部门的行列,对富国银行的不当行为进行追责。
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近日发布的《2016职务欺诈和滥用国家报告》表明,压力、机会和行为合理化机制是导致欺诈的“神圣三角”。ACFE估计,在任何一家机构中,只有5%~10%的员工永远不会有不端行为,5%~10%的员工会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而剩下的大部分员工则落入“神圣三角”的控制,其个人道德容易被外界影响,当面临压力、拥有违法机会且能够说服自己采取行动时,他们很有可能就越过了欺诈犯罪的红线。
按照已经被解雇的5300多名富国银行员工的一致说法,造成造假行为的直接原因是银行将员工薪酬与销售业绩直接挂钩,而在难以企及的销售业绩压力面前,他们除铤而走险外难有其他选择,并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以损害客户利益为代价。显然,“神圣三角”在富国银行起到了作用:员工面对业绩的压力,且没有监管约束并有机会滥用权力,而降薪甚至被解雇的威胁又促使他们合理化自己的违规行为,直至造假账户的出现。由此也不能不让人们将目光聚集到在富国银行大行其道的交叉销售这一模式上来。
作为富国银行的经营传奇和发展法宝,交叉销售被该行管理层奉为圭臬。根据富国银行的估计,客户平均购买的产品数量与客户给公司贡献的利润关系很大。当客户从购买公司6个产品增加到9个产品的时候,人均创利从147美元跃升至391美元。据此,富国银行提出了“Gr-eight(伟大的8)”战略,即希望实现平均每个客户拥有富国8个产品。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大多数银行每位客户有三四个产品,但富国银行户均有6个,包括经常账户、信用卡、抵押和保险等,而且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目前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数已经达到6.29。
有趣的是,富国银行是一个以马车为图腾的古老企业,他们的一句口头禅是:“我们永远不会把马车放在马的前面”,关于交叉销售,富国银行的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我们的出发点是客户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要卖给客户什么”,“我们知道,客户有各种各样的金融需求,所以我们从来不向客户,尤其是新客户做‘一锤子买卖’”。显然,账户造假事件已经清晰地展示富国银行违背了交叉销售的“初心”,把马车放到了马的前面。
正如约翰施通普夫向参议院委员会做证词时声称,不是只有富国银行在业绩高压下拼命推销银行产品,而是整个银行业都在这么干。据CFPB投诉数据库显示,在交叉销售和其他违规销售方面,富国银行遭到投诉的数量并未显着超过同行。从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底,共有1576宗针对富国银行账户管理行为的投诉,包括该行开立和注销账户的方式;而同期花旗集团为1722起账户管理问题。从投诉量占每10亿美元存款比例看,富国银行、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分别为1.3、1.8、1.7和1.1宗。不仅如此,富国银行的账户造假只是问题管理的一个部分。就在日前,德意志银行因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违规行为而被美国司法部课以54亿美元的和解式罚款,瑞士信贷因涉嫌向投资者夸大数据并误导投资者而受到来自美国监管层9000万美元的处罚,摩根士丹利的零售经纪业务人员因诱导客户开立银行账户和贷款账户被马萨诸塞州最高证券监管机构提起诉讼……银行业正在一步步走向失信的悬崖之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金融危机前西方大银行疯狂押注金融衍生品并最终引爆危机导火索,到今天富国银行等不惜突破道德底线而自毁前程,急功近利的行为背后充分说明功利文化和激进文化已经开始侵染与挟持银行业,而传统的合规文化与稳健文化则被弃之脑后,结果是各种潜规则大行其道。然而,银行是一个具有极强外部性的行业,一旦发生道德风险,势必引发残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对一国经济形成重大冲击。正是如此,维护和重建合规文化与稳健文化应当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以及银行机构任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对于银行业而言,稳健文化的要求就是要在经营理念上必须将稳健性作为自身全部业务的基石,在“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者的排序中,收益性目标应当始终置于流动性和安全性之后;同时在风险制度设计上,既要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也要提高风险指标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增加绩效延期支付比例,抵制主动监管套利行为。而在合规文化建设上,银行必须将合规理念延伸与穿透到组织的每一个层面,在管理者率先垂范的同时,让合规基因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服务举止之中。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外部诱惑与利益驱使,银行不可能具备稳健文化与合规文化建设的天然偏好与自然情操,因此,需要监管层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路径指引,并对违规与失德、失信之举加重处罚,同时发动公众和舆论力量集体声讨,制造用脚投票的市场淘汰之威。
必须指出,近年来,国内银行业过度追求经营回报,从而冒失激进甚至违规经营的行为也屡屡发生,金融体系的风险也逐渐裸露出来。除了前不久多家金融机构爆出的票据违规案件以及不少银行运用客户理财资金参与P2P、首付贷等业务外,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前三季度新增10.16万亿元的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为3.63万亿元,占35.7%,如此大的比重足以说明银行为获短期之利而不惜顶冒资产泡沫破灭之险,甚至还成为吹大泡沫的“帮凶”。为此,国务院展开的第三次大督查明确提示,国内银行业的金融风险正在上升。显然,抑制国内银行日益泛起的激进文化并将其拨正到合规文化的轨道上来业同样异常紧迫。
还需特别强调的是,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模式还一直为国内银行业所顶礼膜拜,国内金融界也非常流行着这样一个研究报告的结论:如果一个客户在银行仅仅开立了存款账户,留住这个客户的概率是0.5%:如果客户开立了支票账户,留住他的概率是1%;而如果两者都有,银行留住这个客户的概率会增大到10%;如果客户使用银行4种以上的产品,留住客户的概率会增大到奖金100%。于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银行业将员工薪酬与存款、理财产品、信用卡、贵金属和第三方存管以及保险产品等密切挂钩,而为了获取手续费,一些商业银行员工鼓励、诱导或者误导客户将定期存款转化为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或者保险公司等发行的相对高风险的理财产品。现在看来,在加强对银行激励机制引导与监管的同时,更应该促使银行矫正对西方管理的品鉴思维,就像交叉销售模式本身并不是一个坏东西那样,但引进到国内必须作出充分考量,并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基础上,重在通过渠道建设和提升服务来推广运用。
有着160多年历史的美国富国银行依靠着向淘金者收购生金并出售金币等业务而起家,并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内借助不断地收购兼并扩张自己的身躯与营盘。不过,面对着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这些金融“大鳄”,由于受到业务地区性的约束,富国银行始终未能进驻美国“一线银行”的行列,甚至直到10年前,其资产总额仍只是花旗银行的1/4、美国银行的1/3,而且净收入不及两家银行的4成。对此,富国银行不能不有英雄气短的抱憾。
金融危机触发了美国银行业的深度洗牌。百年金融巨人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纷纷倒下,美林落得卖身求存的窘境,花旗银行与美国银行也伤筋动骨,但同在风雨中前行的富国银行却仅伤皮毛,元气十足的筋骨支撑着它畅快淋漓地逆袭而上。富国银行之所以能在“一地鸡毛”的金融风暴中成为赢家,与其业务结构高度有关。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之前,雷曼和贝尔斯登大量染指金融衍生品业务,花旗与美银等金融机构在投行业务的轨道越走越远,但是,富国银行却坚守着零售银行业务的主阵地,并大力伸展批发银行业务及个人金融业务两只长臂;尤其是零售业务构成了富国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对富国银行净收入的贡献度在60%以上,而正是这一板块在金融风暴中没有受到任何打击,富国银行由此变得更加强壮与矫健。
另外,由于富国银行很少提供低于信贷评分、资不抵债、可信度低甚至没有证明的抵押贷款,也不提供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同时富国银行基本上不参与高杠杆金融衍生业务,并在危机的前两年卖掉了自己手中的大量抵押贷款,因此,当金融危机倒逼着不少银行不得不进行资产大量减记时,富国银行也毫无截肢止血之忧。相反,依靠着自己越来越强大的财务现金流,富国银行展开了对美联银行的收购,也正是通过这一称得上在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业中问鼎称雄的成名与奠基之战,富国银行完成了在全美的机构布局和业务覆盖。资料显示,目前富国银行的业务范围延伸至社区银行、投资和保险、公司贷款、个人贷款、房地产贷款等众多地带,堪称不折不扣的全能银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在金融危机中持续盈利之外,富国银行在前后160多年的江湖行走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亏损,仅2015年就斩获了高达234.1亿美元的纯利润。如此稀缺的“优等生”自然赢得了市场的阵阵掌声与喝彩,连“股神”巴菲特也一直看好这家银行,并将重金押注在了富国银行的身上。美国《财富》杂志梳理了巴菲特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投资传奇,发现他早年对可口可乐、吉列公司等经典投资都已经黯然失色,后来相中的中石油、比亚迪也是昙花一现,至于房地美,也在金融危机崩盘前被巴菲特抛售一空。而留在“股神”手中的也就只有富国银行。甚至连巴菲特本人也多次放言:“如果我所有的钱只能买一只股票,那就买富国银行。”资料显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目前持有富国银行9.45%的股份,为富国银行的最大股东。
金融危机的淬炼、“股神”的力挺以及投资人的追捧,富国银行的股票价格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中一路攻城掠寨,强劲上扬,并在2013年6月26日首次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虽然之后与中国工商银行4次交换王者位置,但自2016年7月12日起一直跑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前面,维持着全球价值最高银行的地位,由此也赢得了“宇宙第一行”的称号。
也许正是在公众的脑海中定格着“优等生”的形象,当富国银行的造假丑闻被悉数抖落出来后,公众先是瞪大惊讶的双眼而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继而就是源源不断的吐
上一篇:区块链对支付、清算和结算的变革与创新
下一篇:荒漠甘泉 特立独行的安快银行为何能异军突起